河南博物院 | 荆襄古道背后隐藏的文明密码

河南博物院 | 荆襄古道背后隐藏的文明密码

00:00
14:34

-现在加入,有福利哦-【添加小助手*微*信*:xmlyjun,备注“博物馆”即可进入】你将获得独家分享的博物馆干货资料及展览信息、举行线上趣味活动,参加活动更有惊喜小礼物送出。注:不正确备注不予通过哦;由于人数较多,小助手将在48小时内处理申请消息,请耐心等候。



本集文物1:贾湖骨笛




本集文物2:鸮尊




大家好,我是河森堡。


上一集,咱们结束了三星堆博物馆的游览,在茶马古道上的博物馆之旅,也告一段落了。从今天这集开始,咱们要开始踏上一条新的古代商路,也是咱们第二季节目的最后一条商路——荆襄古道,去看看荆襄古道沿途的博物馆,都有哪些著名的文物,这些文物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文明密码。


“荆襄古道”,实际上是对先秦时代以来,从中原地带进入南方荆州、襄阳一带地区的古道的统称。它大致的起止点,是从中原一带的西安、洛阳出发,向南经过襄阳、荆门,到达南方重镇荆州。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古代先民就已经来往于中原和南方之间,不断游走、迁徙,走出了荆襄古道最初的雏形。这条古道,从殷商、周代一直到秦汉、隋唐,历朝历代,具体路线都有一定变化。今天,我们来到这条古道的第一站——荆襄古道中原大地,来看看河南省的省级博物馆,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地处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从郑州站下了高铁,一路向北,车程30多分钟。这里免费开放,但是,如果你要去河南博物院,要注意,从20157月起,河南博物院主馆进行闭馆维修,目前,大部分场馆仍然还未开放,不过在博物馆的副馆,还在正常组织展览,像著名的贾湖骨笛、妇好鸮尊、云纹铜禁等镇馆之宝,都能看到。


河南博物院文物众多,藏品多达14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与国家二级文物,就多达5000余件,馆内收藏的“九大镇馆之宝”,更可以说是件件震撼,不但有8000多年前的贾湖骨笛、商代的妇好鸮尊、被称为“中华第一剑”的玉柄铁剑,还有《四神云气图》、莲鹤方壶、武曌金简,等等等等。这些藏品,大部分来自河南省境内的考古发现。河南博物院,资格比较老,它的前身——河南省博物馆,早在1927年,就在冯玉祥的主导下成立了,当时设在开封。1961年,才迁到了郑州。河南博物院的很多藏品,都和咱们说的荆襄古道,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咱们接下来,就一件一件,给您介绍一下。


咱们先说说前面提到了好几次的重要文物——贾湖骨笛。1986年到1987年,在河南的贾湖遗址,先后出土了20多支骨笛,经测定,这些骨笛,已经有8000多年的历史了,它们是由鹤类的尺骨制成,大部分尺寸在23厘米上下。骨笛上的孔数,最多的有七孔;有的骨笛,会在孔与孔之间另附小孔,这样就既能演奏七声音阶,还能加入变化音。早在1999年,贾湖骨笛就登上了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自然》杂志)的封面。大家想象一下,在距今8000多年前的时代,先民们就能有这样的音乐能力和判断力,那真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骨笛”,咱们一听这个名字,肯定认为这类文物跟咱们后世的“笛子”是同一种东西,但实际上,贾湖“骨笛”,到底是不是“笛子”,还真需要掰扯掰扯。贾湖骨笛,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贾湖骨管,是咱们国家出土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出土个数最多,而且可供演奏的乐器实物。贾湖骨笛不但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要想了解“骨笛”是不是笛子,咱们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笛”?笛,古文写成“篴”(zhú),上面一个竹字头,下面一个追逐的逐字。讲丝绸之路时,我们说过,今天常见的笛子,大都是横吹的,一般来说,笛子一定会有笛塞、有吹孔,否则根本就发不了音。竖吹的乐器——箫,也是一样,也要有吹孔。而贾湖“骨笛”长什么样呢?我相信很少有人会留意到,“骨笛”有个细节,就是这真的是一根骨头,两头开孔,完全是中空的。也就是说,这就是一种能吹响的、有孔的管子,至少从结构上来说,这不是一支今天意义上的笛子。


而从吹法来说呢,汉代以后,笛子基本横吹,之前很多则是竖吹。贾湖骨笛要怎么吹呢?贾湖骨笛刚出土的时候,发掘它的考古学家张居中先生,曾经叫人来试用,先后好几个人,按照今天普通的笛子和普通箫的吹奏方法来吹奏,都没吹响。直到找到一位姓宁的师傅,才吹响了。要吹响这骨笛,必须把它斜着竖起来,吹奏者的嘴唇和管口,要保持45度左右的一个斜角,吹的时候,嘴唇要像吹口哨一样撮起来,形成一个圆孔,缓缓吐气,才能吹奏好。生活在新疆的柯尔克孜族,有一种用鹰的骨管制作的乐器,叫做“却奥尔”,和贾湖骨笛非常相似,不但结构一致,而且吹法也完全一样,只不过“却奥尔”只有三个孔。


其实,在河姆渡、良渚等文化遗址里,都出土过类似的骨质乐管。不过,古籍里真正出现代表笛子的“篴”字,最早也是距今2000年前的事了。在更早之前的比如《诗经》等古籍里,还未出现过“笛”字,也就是说,比《诗经》年代早得多的贾湖骨笛,起初并不是被命名为“笛”。


那么这东西如果不叫“笛”,应该叫什么呢?根据音乐家刘正国先生的考证,这种多孔的骨制乐器,叫“龠”yuè。而根据《续文献通考》等古籍的记载,这种“龠”,更多是在北方的称呼。到了南方,把类似的乐器称为“南龠”,而它的别名,就跟咱们的荆襄古道有点关系了——“南龠”的别名,是“楚”(音丑),写出来,就是“楚国”的“楚”。



根据明代朱载堉所写的《律吕精义》一书记载,“篴之吹处类今楚”。把以上这几个线索联系起来一分析,贾湖骨笛这一类的乐器,很可能一直存在,发展为了明代的“楚”。不过呢,今天“贾湖骨笛”这个名字已经流传很广,约定俗成,我们就都跟这种乐器叫“骨笛”了。


骨笛的出土地点——贾湖遗址,也很有故事。科学家们利用稳定同位素的分析方法,对贾湖古人的食物结构、生活方式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些贾湖古人,生活在新石器时代,是从北方来到贾湖的。而贾湖的地理位置,在今天河南漯河市的舞阳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可以说是从中原到南方楚地的一个前哨站。在贾湖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贾湖古人原始采集留下的栎果、野菱、野大豆等等;除此之外,这里还出土了大量炭化稻和稻壳的印痕,这说明当地已有了原始稻作农业,这和后来南方的农业方式一脉相承。专家们还发现,在贾湖聚落存在的这些年里,有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陆陆续续来到贾湖,外来迁入的人口,比例甚至超过了40%


所以,从贾湖骨笛和贾湖遗址,我们能看出,早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交替的年代,人类在路上的“南来北往”就很常见了,我们前面提到了新疆地区出现的三孔骨质吹管,和贾湖骨笛很像,恐怕也不是巧合。这些都证明,人类文明早期的交流融合程度,都比想象中要高得多。说到交流与融合,除了和平与爱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战争和流血完成的。河南博物院的另一件珍品——商“妇好”鸮尊,就为我们展示了曾经的古代征伐的历史。


鸮尊, 于1976年在河南殷墟的妇好墓出土。它以“鸮”,也就是猫头鹰这种动物为原型铸造而成,是一件盛酒器。商“妇好”鸮尊,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鸟形酒尊。鸮尊通高459厘米、口径164厘米,跟个水桶差不多大,重量足足有16.7千克,也就是33斤半。


别看这个家伙体型很大,造型可是挺萌的。这只鸮尊,以猫头鹰为原型,这原型猫头鹰,戴高冠,有着宽宽的喙,圆圆的眼睛望着天空,挺胸直立,两只翅膀紧紧贴在身上,两条腿特别粗壮,造型着实挺“呆萌”。


在鸮尊的口下内壁,刻有铭文“妇好”两个字,“妇好鸮尊”也因此而得名。但是,您别看这物件造型“呆萌”,其实它的寓意相当彪悍。要解释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到它的主人——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


咱们说的鸮尊,事实上有两件,尺寸大小和纹饰形制基本一致。除了河南博物院这件之外,还有一件收藏在国博。1976年,在安阳小屯西北,发现了编号为M5的商代墓葬,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妇好墓”。墓里发现了大量文物,堆放得满满当当。随葬的铜器上,很多都有“妇好”两个字,其中就包括这两件鸮尊。


如果我们看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片,会发现,商王武丁的妻子,光是叫得上名字的,就有六十四人之多。甲骨文卜片中,提到她们的时候,用的是按照当时的称谓习惯,定下的一个称呼。这个称呼,开头往往是一个“妇女”的“妇”字。除了“妇好”,还有妇良、妇竹、妇同、妇庞,等等等等。并且,不光是商王的妻子,商王室大量的女性成员,称呼前面一个字,往往也是“妇”字。“妇”,表示亲属关系,“好”则是表示这位女性成员的来处,大致相当于她是从哪儿嫁过来的。比如“妇周”,就是从周部落嫁过来的。


“妇”这个称谓很常见,叫“妇好”这两个字的,当然也不止一位。今天,在商朝遗留下来的甲骨里,能看到“惟唐取帚好”的字样,就是说,要给“唐”这个人,也娶一位“妇好”。可见“妇好”只是一种指代。据考证,妇后面之所以加了个“好”字,是因为“好”从“子”字,这说明妇好是个“子姓”的女人。商王武丁,也是子姓。妇好所在的部族,很可能是所谓的“内服诸侯”,也就是商王武丁的“本家亲戚”,从子姓同族嫁来的女子,都可称为“妇好”。


不过,咱们今天提到的这位“妇好”,特指一位很会打仗、称得起是武丁贤内助的妇好。这位妇好,还有一个听起来更响亮的名字——后母辛。咱们上一季介绍国宝“后母戊鼎”的时候提到过,安阳还出土过一件和后母戊鼎差不多的大鼎,叫“后母辛鼎”,那就是给这位妇好铸的。根据卜辞记载,妇好和同姓的武丁结婚,生了一男一女,但男孩很快夭折了。


后母辛鼎


其实,妇好不但是王后,很可能还是商代一位著名的女将军。有关妇好从军的信息,史书里是查不到的。所有相关信息,都从甲骨文的卜片里来——殷墟出土的甲骨多达十几万片,其中跟妇好有关的、能清晰辨认的卜辞,居然就多达一百七十多片。


那么这些卜片上,都记载了这位巾帼英雄的哪些事迹呢?咱们举几个例子。比如“贞(音占)登妇好三千,登旅万,乎伐羌”,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说,看到妇好聚集了一万三千人的大军,向西讨伐羌部族。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一支人数达到一万三千人庞大部队,都由妇好征集起来并带领,妇好的领导能力,真是不容小觑。再比如,卜片上还有这样的句子:“贞王勿乎妇好往伐土方?”这句话的意思是,占卜的巫师直接向商王武丁发问:“土方那地方,您不打算派妇好去征伐一下吗?”连占卜的巫师都主动推荐妇好,可见她的能力有多强。


不过,通过这些甲骨卜片我们能看出,妇好虽然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但这个妻子,却不常跟商王武丁住在一起,而是长年驻扎外地。当年的甲骨上,“妇好其来”、“贞妇好不至”,类似这样的内容,比比皆是。这说明,妇好不但是王后,而且还是有自己食邑的贵族。妇好每次到国都来,都要很正式地觐见商王。一个子姓的内服诸侯,都要这样尊敬商王,其他外服诸侯的情况也就可想而知了。那么,当时的各个部族文明,为什么都来臣服商王了呢?肯定不是像贾湖遗址那样,和平移民而来的,而是妇好的四处征伐,迫使诸侯归心的,这些都记录在了甲骨上。


其实,像鸮尊这样,把猫头鹰作为形象的青铜器,在商代器物中还屡有发现。据马承源先生的考证,殷商时代青铜容器上鸮的形象,它的含义是“勇武的战神”,被赋予了“避去兵灾的魅力”。所以,看似呆萌的鸮尊,代表的其实是商王朝的烈烈武功。别的不说,光是妇好墓里,今天已经发现的铜戈、青铜大刀、弓箭等武器,就多达100多件。妇好,正是凭借着这样的杀伐征战,为商王朝逢山开路、拓展地盘,从而开辟出一条条扩大商王朝影响力的古代文明通路。


好了,今天的节目就先到这里,河南博物院的精彩文物,咱们还没有介绍完。下一集,咱们接着参观精彩故事不断的河南博物院。《了不起的博物馆》第二季,带您神游中华古文明,我是河森堡,咱们下一集,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洋洋_zr

    根据河南博物院的官网,河南博物院是2009年首批中央地方共建的国家级博物馆,不是省级博物馆

  • 风云一百

    哈哈,终于说到我家门口的河南博物院了!我的办公室距离放贾湖骨笛和妇好鴞尊的展馆直线距离200米,听完明天再去看一遍

  • 西溪河畔_

    喜欢

    日月星臣 回复 @西溪河畔_: 呜呜嗯ヽ(○^㉨^)ノ♪

  • 溜妈_cf

    特殊时期重听一遍重新学习

    KamonA 回复 @溜妈_cf: 学习知识

  • 北纬赤道

    不是司母大鼎吗?

  • 130466398

  • 娜娜那那什么

    老哥来啦!

  • kaka_24

    柯尔克孜族,不是柯尔克牧哦

  • 绿衣Sally

    这个“妇”的解释和央视考古公开课解释的不一样,我该听哪一个的啦

  • 北纬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