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眼见未必是真实的

眼见未必为实
1个回答2024-02-23 05:58
  几天前我去了一趟费城富兰克林研究所的科学博物馆,那里有不少简单的视觉实验让人亲身感受人的眼睛是多么容易被蒙骗,同样大小的图形会被看成大小明显不同,静止的物体会被看成移动的,黑色的图形会被看成彩色的……

  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能体验到这种错觉。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太阳或月亮在地平线上时看上去要比在高空中大得多。对古人来说,对这个现象最明显的解释是太阳或月亮在地平线上时更靠近地球,就像“小儿辩日”的寓言所说的那样。在有了较为正确的天文知识之后,就可知这种解释是错误的,日月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在早晚都是一样的。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这种大小变化只是人眼的错觉。通过纸筒观看月亮,调节纸筒的大小,直到与月亮刚好吻合。用这个纸筒在不同的时间观察不同位置的月亮,会发现月亮的大小并没有变化。用固定的照相机多次曝光拍摄月亮在天空中的不同位置,更可以直观地显示月亮在天仔胡戚空中的运行轨迹,可知其大小没有变化。

  由此可见,月亮在不同位置时在人眼视网膜上的投影大小都是一样的,是人脑做出了不同的判断而产生错觉。如果人脑觉得月亮距离较远,月亮就会显得比较大,反之则比较小。

  那么这种距离错觉是怎么产生念陵的呢?最常见的解释是月亮在地平线上时,因为有房屋、树木等做为参照物,会使人觉得月亮比较远。但是坐在飞机上没有这些参照物时,人们还是会觉得地平线上的月亮比较大,这就没法用这个理论解释了。

  按照上面的解释,人脑在面对地平线上的月亮时错误估计了距离。不过实际的情形可能恰恰相反。在我们面对高空中的月亮时,人脑判断不出它距离我们有多远。在不知道一个物体的距离时,人脑会把它假定为大约200米远,并据此计算出它的大小。当月亮在地平线上时,有地平线做为参照,人脑知道它的距离肯定是远远多于200米,并计算出它的大小要大于在假定200米远时的大小。

  月亮错觉对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有时候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错觉。社会心理学创始人穆扎菲·谢里夫在1937年曾经做过一个经典实验。他让几名学生坐在暗室中,观察一个小亮点。那个亮点实际上是固定的,但是由于没有任何固定的背景可做参考,人脑将没法稳定它处理的图像。人们会觉得那个亮点在移动。如果分别问每个人看到的情形,他们描述该亮点移动的方向、距离都各不相同,因为本来就是出于想象。但是谢里夫发现,如果让这些学生对他们看到的情形进行一番讨论,他们的意见会逐渐变得一致,最后他们全都报告看到了向同一方向、距离移动的亮点。即使是不同的人产生的不同错觉也会在经过讨论之后变得一致。

  这种“自主运动错觉”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碰到。如果盯着一颗孤独的明星( 例如金星)看,虽然它是静止的,也会让人觉得是在移动,从而以为那是一个不明飞行物。许多不明飞行物报告显然都是由于视觉错觉产生的,即使是号称有许多目击者的报告也是如此。谢里夫实验已经证明了,在一群人同时目击一个现象之后,在议论时会互相影响,不知不觉地修正自己原有的看法,最后会形成一种共识,也就是说,即使是诚实的人,甚至是一群诚实的人的一致描述,也不一定可靠。更何况,人们在讲述自己的经历时,为了吸引听者的兴趣,容易无意之中加以夸大,叙述的次数越多,间隔的时间越长,越不可靠。

  有的“不明飞行物专家”却做锋偏要根据目击报告进行研究,甚至计算出“不明飞行物”异乎寻常的高度和飞行速度,从而得出“不明飞行物”与外星人有关的结论。这些“专家”显然过分信赖人的视觉和心理。他们不懂得,人们所感觉到的世界,其实并非世界的本来面目,而是一个“虚拟世界”,是大脑根据感官收集来的信息进行加工、重建出来的,在这个处理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错觉乃至幻觉。
现代人有谁讲过亲眼见到和亲耳听见的未必是真实的
1个回答2024-03-20 01:45
人生就是这样,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该奋斗的年龄不要选择了安逸,度过了一段自己都能感动的日子,就会遇见那个最好的自己,踏实一些,你想要的岁月统统会还给你。
求“眼见未必为实”的例子?
1个回答2024-02-28 02:32

1、太阳或月亮在地平线上时看上去要比在高空中大得多。

对古人来说,对这个现象最明显的解释是太阳或月亮在地平线上时更靠近地球,就像“小儿辩日”的寓言所说的那样。在有了较为正确的天文知识之后,就可知这种解释是错误的,日月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在早晚都是一样的。2、。如果盯着一颗孤独的明星( 例如金星)看,虽然它是静止的,也会让人觉得是在移动,从而以为那是一个不明飞行物。许多不明飞行物报告显然都是由于视觉错觉产生的,即使是号称有许多目击者的报告也是如此。谢里夫实验已经证明了,在一群人同时目击一个现象之后,在议论时会互相影响,不知不觉地修正自己原有的看法,最后会形成一种共识,也就是说,即使是诚实的人,甚至是一群诚实的人的一致描述,也不一定可靠。更何况,人们在讲述自己的经历时,为了吸引听者的兴趣,容易无意之中加以夸大,叙述的次数越多,间隔的时间越长,越不可靠。3、“海市蜃楼”就是“眼见不一定为实”。4、“魔术”也是“眼见不一定为实”。

“眼见未必为实”的例子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3-08 02:40
有句老话这样讲“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昨天中午去单位附近的一家新华书店里看书,《吕氏春秋.颜回讨米》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印象很深。告诉我们眼见未必为实!
孔子受困于陈蔡时,曾有七天未尝过米饭的滋味。一天,弟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饭。在饭快熟时,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在吃。孔子故意装作没看到。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梦见先祖,食物是否干净,若干净的话我要先献给尊长。”
颜回说:“食物不干净,刚才我是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于是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所以食物是不干净的。”孔子顿时悟出了一个道理,对他的弟子们说,“所信着目也,而目尤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尤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也。”
逢事必须从上下、左右、前后各个角度来认识分辨。我们主观的观察了解,只能说是片面,只是真相的千分之一,单一角度判断,是不能达到全方位的关照的!当你要对一个人下结论的时候,想想这个故事,真的是你所看到的才是事实吗?眼见未必为实。
“眼见未必为实”的例子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3-05 19:57

1、太阳或月亮在地平线上时看上去要比在高空中大得多。对古人来说,对这个现象最明显的解释是太阳或月亮在地平线上时更靠近地球,就像“小儿辩日”的寓言所说的那样。在有了较为正确的天文知识之后,就可知这种解释是错误的,日月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在早晚都是一样的。

2、。如果盯着一颗孤独的明星( 例如金星)看,虽然它是静止的,也会让人觉得是在移动,从而以为那是一个不明飞行物。许多不明飞行物报告显然都是由于视觉错觉产生的,即使是号称有许多目击者的报告也是如此。谢里夫实验已经证明了,在一群人同时目击一个现象之后,在议论时会互相影响,不知不觉地修正自己原有的看法,最后会形成一种共识,也就是说,即使是诚实的人,甚至是一群诚实的人的一致描述,也不一定可靠。更何况,人们在讲述自己的经历时,为了吸引听者的兴趣,容易无意之中加以夸大,叙述的次数越多,间隔的时间越长,越不可靠。

3、“海市蜃楼”就是“眼见不一定为实”。

4、“魔术”也是“眼见不一定为实”。

求“眼见未必为实”的例子
1个回答2024-03-15 01:00
有句老话这样讲“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昨天中午去单位附近的一家新华书店里看书,《吕氏春秋.颜回讨米》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印象很深。告诉我们眼见未必为实!
孔子受困于陈蔡时,曾有七天未尝过米饭的滋味。一天,弟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饭。在饭快熟时,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在吃。孔子故意装作没看到。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梦见先祖,食物是否干净,若干净的话我要先献给尊长。”
颜回说:“食物不干净,刚才我是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于是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所以食物是不干净的。”孔子顿时悟出了一个道理,对他的弟子们说,“所信着目也,而目尤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尤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也。”
逢事必须从上下、左右、前后各个角度来认识分辨。我们主观的观察了解,只能说是片面,只是真相的千分之一,单一角度判断,是不能达到全方位的关照的!当你要对一个人下结论的时候,想想这个故事,真的是你所看到的才是事实吗?眼见未必为实。
亲眼所见未必是真,更何况道听途说
1个回答2024-02-06 15:47
我们经常被自己的眼睛和耳朵蒙弊,那是因为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往往不是事情的全部,稿孙片面的看问题和听断章取义的言论所得出的结论一般都是错误的。所以对不了解的事情键者链不要轻易的定论和发表自己的看法。

有个故事就很容易说明这个道理。说公爵给公爵夫人造了一所新房子,非常漂亮,夫人很喜欢,可住进去以后,夫人总感觉躺在床上能听到火车的声嫌孝音,很吵人。于是公爵夫人把建造这所房子的建筑师找来询问,建造师进到房子里什么也听不到,就对夫人说,我没有听到噪音声。夫人说,怎么会没有呢?你躺到床上就会听到。于是建造师就躺在夫人床上听火车的声音,此时,公爵回来了正好看到建造师躺在夫人床上,大怒,厉声质问,你怎么躺在了我夫人的床上?!建造师尴尬地说到:如果我说躺在您夫人的床上是为了听火车的声音您信吗?!

公爵肯定不会相信,因为他没有看到和听到夫人与建造师之前的交涉和谈话内容。而事实是建造师躺在床上就是为了听火车的声音,因为公爵没有看到事情的全部,只相信自己看到的一部分,所以把实事求是的回答看做是非常荒唐的事情。

这个故事就足以说明,如果你不了解事情的全部,你亲眼所见都未必是真,更何况道听途说的只言片语?!所以,我对于网络上暴光的任何事,都是一听一乐从不当真,也不评论。因为你不了解事情全部的情况下,任何评判都是不负责任的。
为什么眼见未必为实?
1个回答2023-03-16 15:36

专家们发现,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眼睛有时也会“欺骗”自己。最常见的例子是,当我们看太阳时,日出或日落时的太阳似乎总显得比正当空时的太阳要大些。其实,太阳的大小并没有改变。

来日未必方长,后会未必有期
1个回答2024-02-16 21:37
这个春节,即开心也揪心。

开心的是,家人团聚,平安健康,和和美美;

揪心的是,一个年纪轻轻的远房亲戚,过年期间突然离世,留下亲人们的心痛与叹息。

作家冰心用“前途似海,来日方长”,寄托对小读者们的厚爱,武侠小说里的侠士总爱用“来日方长,后会有期”来告别。

来日方长的应用场景很多,比如:长辈用时,更多是对晚辈的欣赏、期待,亦或是对当下的慰藉;普通朋友间用时,总能温暖人心,乐观者期待来日能相见,悲观者满眼是别离;异性朋友间用时,充满不确定性,或是期待,或是考验、或是推辞。

总之,来日方长,后会有期总能给人美好的期待和对未来的向往。

然而,现实总是很残酷。坏运气来临的时候,连一声招呼都不会打,让你措手不及,欲哭无泪。

据查,“来日方长”出自文天祥在地方做官时写给好友洪瑞明的信里提到的。写信时,文天祥只想为官一方,造福百姓。可他万万没想到,不久之后,他会率兵苦战,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

还有,去年春节,突如其来的疫情粉碎了多少个幸福的家庭。还记得,武汉那个70多岁,为50多岁重病儿子苦等住院床位的老妈妈,执着打动了医护人员,但没能挽回儿子的生命。

文天祥与那个已故的儿子一样,对生活充满期待,想为官造福百姓,想为母亲养老尽孝。可不曾想,命运没有给他们机会。

来日未必方长,后会未必有期。

人生是一场修行,也是一次旅行。修行的人,得去悟、去解;而旅行重在心态,近道、远道,甚至曲折的小路都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

抄近道是人的本性。若抄不到,就大呼倒霉。其实,倒霉是一种永远不会错过、不该错过的运气。

身边也有许多因“倒霉”而抱怨的人,终日忿忿不平,抱怨世界不公,负能量满满,好运自然也不敢轻易靠近。

智者与俗人最大的区别也许就是,能否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然后接受不能改变的事物,拿出勇气去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

我们总是羡慕那些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人,其实,或许他们也有不为人知的苦楚和心酸。

站在桥下的人,不用羡慕,只需认真而谨慎的活在当下,过好自己的每一天。

过去已去,未来还未来,我们唯一能掌控的就是当下。

祝福各位伙伴!
有时候你看到的未必是真的,听到的也未必是真的,那什么事是真的呢?
1个回答2024-03-15 16:15
只有自己亲身体验的才会是真的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