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李鸿宾:丝绸之路与唐朝域外的联系

9.4|李鸿宾:丝绸之路与唐朝域外的联系

00:00
38:14

李老师本次9节课程相对比较有深度一些,需要费些力气来学习。如想听“通史”版本,可直接前往【6月特辑】标题收听李老师重新录制的9节课程。祝各位学习愉快!

唐朝盛世局面的形成 

“丝绸之路”今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历史事件和古典社会的标志之一,人们着意的刻画使它充满了奇异幻想甚至玄妙无比。若说中国历史上以此扬名的朝代,应当以汉、唐为兴盛的典型。为什么呢?这不得不先明确“丝绸之路”特定的内涵。

(唐代中外交通示意图)



今日人们理解“丝绸之路”主要关注它通过中外之间的经济、贸易交流引发的中国与海外特别是西方的联系,沟通、交往、互动,成为这一概念的中心词汇。这么理解的确触及到了“丝绸之路”的本质。就唐朝而言,这条道路基本上始于都城长安(包括东都洛阳),向西途经河西走廊行至敦煌,西出阳关步入塔里木盆地,分成南缘、北缘两条道路会合于疏勒(今新疆喀什),再越过葱岭(今帕米尔)前往中亚绿洲,向西并最终至东罗马拜占庭的都城君士坦丁堡或直奔欧洲大陆。


然而这是一条过于理想的路线,事实上并非一以贯通,而是以各个区域和地段的彼此交往连贯起来的。也就是说,从长安出发到河西走廊可能是一段交往的区域;河西走廊到高昌(唐朝西州)又是一个特定的地段;西州至天山南北、塔里木周边各地的交往,很可能又是一个特定的地段。这么理解“丝绸之路”,可能更切合实际。至于葱岭以西的交往贸易,那就是另外国家和地区承载的任务了,跟唐朝的关联不直接。从事这些贸易活动的,当然有汉人、突厥人、回鹘人、吐蕃人等等,但从出土文书包括文献记载来看,更多地由中亚的粟特人承担。唐宋的文献如两《唐书》、《册府元龟》等,记载这些粟特人(汉文文献通常称为“昭武九姓”)善于经商,他们追逐利润,不辞辛苦,似乎天然本性。这是文献对他们特性的普遍描写。实际上是他们居住的河中地区联系东西南北的特殊地理条件决定的。翻开吐鲁番文书,有不少地方出现“兴胡”的字眼,这是粟特商人的专有名称,他们在西州市场频繁出现,前往内地或中亚行商交易。他们的身影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出现在汉地,这在传世的文献中有若干记述。


(背着货物的粟特人陶俑)



20世纪初,英人斯坦因在今敦煌汉代城址遗存中发现了几份粟特人写给其家人的书信残片,上面记载了他们到汉地经商遭遇都城被焚毁的灾难以及其他若干事项。中外学者反复讨论,将信件的内容推定为汉末或西晋末年,等等。对此虽然至今尚存争议,但这些书信描述的粟特商人活跃的痕迹,清晰可见。至于唐朝的“兴胡”往返河西走廊沟通中西的记述,则更为多见。学者们已勾画出他们自西向东发展的聚落和据点的路线,从塔里木盆地南北边缘奔向河西走廊之敦煌、酒泉、张掖、武威,一直到长安、洛阳乃至营州(今辽宁朝阳),几乎遍布北半个中国,也有不少南下的。池田温研究的敦煌怀化乡的民户,几乎都是粟特人构成。他们的辗转迁徙,成为历史学家们追寻不已的对象,也足以证明粟特东来的现象之普遍。与文书记载成对照的文献书写,其中德宗贞元三年(787年)的事件颇为典型:在宰相李泌的督促下,唐廷有关部门核查长安城内的西域使节、商人常驻都城者超过4000人,他们早已置办房屋财产并娶妻生子,朝廷为他们提供两条道路供选择:要么返回老家,要么成为唐朝的百姓而承担义务。结果全部选择留居,无一人返国。这是粟特人、西域人活动在唐朝的典型。中外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限于篇幅,这里我们不再过多地涉及了。我们列举事例旨在说明,从事陆路的中外交易,粟特人应该是重要的方面军;唐朝前期“丝绸之路”的场面,可能主要由他们的牵针引线所编织,由此烘托的唐朝与外界联系的兴盛景象,也由此而展现出来。


(彩绘胡商牵驼俑,丝绸之路上牵着骆驼的胡商来往东西进行贸易)


(西市,长安城两个商业贸易中心之一,胡商行客多在此营生)



但在“安史之乱”中,吐蕃趁机占据河西走廊,阻遏了唐与西方的联系,中外贸易的交流路线,被迫转向了南方沿海地区,所谓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多在番禺(今广州)和泉州等地,贸易物品通过船运从南海出发,经马六甲沿印度次大陆海岸驶向阿拉伯海和波斯湾,再转向小亚细亚到达欧洲。承担船运的则多系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唐人则集中在番禺、泉州等地跟从贩卖交易,形成了中外联手的海上贸易网络。这应当是唐朝后期中外交流的主要渠道,它直接影响了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对外交往。


(兽首玛瑙角杯,传自东罗马)



至于草原北道的“丝绸之路”,唐后期表现更多的是与回鹘帝国的“绢马贸易”。唐朝需要马匹以供应军队的建设,回鹘则需要丝绸和其他物品供应贵族消费,大宗产品可能再销往中亚和西域以获得巨额利润。就游牧王朝畜牧经济的特性而言,它更需要与外界尤其物资充足的农业王朝通商交流,以弥补自身经济单一的缺憾,这应该是古代社会经济贸易沟通之中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贸易或商品交流之动力,更多地源自这些游牧政权,它对外界产品的需要,远远大于农业帝国。中国历史上草原帝国之频繁南下,主要目的就是奔着汉地精美而实用的产品来的,要么通过交换获得,要么以武力夺取。总之,通商的需求方是草原帝国而非中原王朝,这应无异议。秦汉以来直到大清王朝,都以中华物品丰厚自足于天下,犯不着与外界通商交换而有所需求,真正感兴趣的倒是那些奇形怪状的珍异宝物以满足皇室、贵族的雅尚或纯属炫耀。这也是没有歧义的。



唐朝与周边域外联系 


上一节我们论及了“丝绸之路”,首先指明它的概念和特性,然后介绍了想象中长安至君士坦丁堡的贯通路线和实际区域交往的网络、承担贸易的主要人群,与陆路“丝绸之路”并行的“海上丝绸之路”和“草原丝绸之路”,连带指明了贸易的实际需求者和促进者。这些内容过于丰富,我们只能选择几点简明扼要地述及,并非周详,这是要特别说明的。


与此相应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唐朝与周边域外的联系,这也是它强盛或如上面所说的伫立于欧亚大陆之东部构成“轴心时代”世界之一端的因由。


这里所说的唐朝的周边域外,大体包括内缘和外缘两个层面。内缘就是中原的周边四维,活跃在此的自东北至西南的民族、部族势力主要有靺鞨、高句丽、契丹、奚、突厥、回鹘、铁勒诸部、党项、吐谷浑、吐蕃、南诏和南方各部族,前前后后大大小小,与唐朝290年的国运相始终。这里面的情形又很复杂,像突厥、吐蕃、回鹘等,实力雄厚并相继建立政权驰骋于草原与高山之间,它们与唐朝的关系也颇为复杂。在此向外的远域,也就是外缘地区,分布着朝鲜半岛的新罗、百济,以及隔海相邻的日本,南边有安南和东南亚诸国,西部内陆有中亚等众多国家和王朝,它们与唐朝的联系多少不等,属于唐朝外层的其他政治体。这内缘和外缘地带分布的政治体大小不等,发育的程度亦有差别,唐朝的整体构造使它处于中心环节并与周邻各政权构成了欧亚大陆东部地带的王朝网络,采用费正清等人的说法,东亚社会彼此联系所形成的关系,其特点就是“封贡体系”,即中原王朝与周邻各国之间存在着主次有别的关系,作为宗主国的唐朝有接受周邻小国君主朝奉并赐予他们名号和地位的权利。这样的概括成为学者们讨论近代民族国家以前王朝历史架构中东亚社会的基本特征而延续至今,亦不断有新的作品问世。

(章怀太子墓《礼宾图》,前左三人为鸿胪寺卿,左四为东罗马帝国使者,左五为日本或高句丽使者,右一为东北少数民族使者)



唐朝作为中国王朝历史中与秦汉颉颃的鼎盛之朝代,它处在封贡体系之中心,亦为人所熟知。然而这里牵涉多方面的关联、双方或多方的复杂交往,存留至今的中外史料多少不等,汉文以外的材料较少,特别是通晓多语种文字和语言的高门槛,限制了人们对这种封贡关系多层面的认识,许多情节至今仍旧湮没无闻,有待开拓。仅从今人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唐与周邻之关联的加强与否,取决于双方或多方的各自所需。对唐廷而言,外藩诸国的使臣或酋长之所以能够前来长安都城,是他们心系大唐之荣华、天子尊贵之荣宠而来;但对这些使者、头领而言,他们之“屈尊”“俯就”,实际上有提高自身地位、获得丰富馈赠的目的。新近出版的王贞平先生的大著《唐代宾礼研究》一书,对此有较详细的讨论,值得一读。[1]主辅相聚,心怀各异,或各取所需,应当是“封贡体系”的内在基础。这是我们对以唐朝为中心形成的东亚政治网络的基本认识。这种情形在后来的元明清亦有展现,虽然具体的情况千差万别。


顺带一说,东亚“封贡体系”随着唐朝安史内乱、朝廷控制能力的下降而逐渐解体。经过五代诸国的混战和动荡,辽宋西夏与回鹘诸国的再建,政权之间的强弱、大小的均势,没有任何一个单独王朝具备唐朝那种主宰四方的能量,所以通过辽与北宋之间的“澶渊之盟”、金与南宋之间“海上盟约”的签订,中原王朝独大而支配四方的格局就被打破了,这也改变了此前东亚特有的“封贡”套路。这种转折透露出的社会变迁,值得仔细研究。元朝崛起以后尤其是到了前期的清朝,又在某种程度上回复到了唐朝的状况,这些也值得仔细讨论。就中国古代王朝与周边政治体之关系(譬如“封贡体系”)的类型而论,唐朝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值得更深入研究。



第四讲复习课 

你好!李鸿宾老师的第四讲结束了,我们来复习一下。


第一点李老师讲述了唐朝的“丝绸之路”。唐朝的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畅通,标志着唐朝盛世局面的形成。


陆上丝绸之路始于都城长安,包括东都洛阳,向西途经河西走廊行至敦煌,西出阳关步入塔里木盆地,分成南缘、北缘两条道路会合于疏勒,再越过葱岭前往中亚绿洲,向西最终至东罗马拜占庭的都城君士坦丁堡,直奔欧洲大陆。


在陆上丝绸之路上,从事贸易活动的主要是粟特人。他们善于经商,追逐利润,不辞辛苦。但在“安史之乱”中,吐蕃趁机控制这条通路,中外贸易被迫转向了南方沿海地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多在番禺和泉州等地,贸易物品通过船运从南海出发,经马六甲沿印度次大陆海岸驶向阿拉伯海和波斯湾,再转向小亚细亚到达欧洲。承担船运的则多系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唐人则集中在番禺、泉州等地跟从贩卖交易,形成了中外联手的海上贸易网络。


草原丝绸之路在唐后期表现更多的是与回鹘帝国的“绢马贸易”。唐朝需要马匹以供应军队的建设,回鹘则需要丝绸和其他物品供应贵族消费,大宗产品可能再销往中亚和西域以获得巨额利润。


第二点,李老师讲述了唐朝与周边域外的封贡关系。唐朝的整体构造使它处于中心环节并与周邻各政权构成了欧亚大陆东部地带的王朝网络,东亚社会彼此联系所形成的关系,其特点就是“封贡体系”,即中原王朝与周邻各国之间存在着主次有别的关系,作为宗主国的唐朝有接受周邻小国君主朝奉并赐予他们名号和地位的权利。不过东亚“封贡体系”随着唐朝安史内乱、朝廷控制能力的下降而逐渐解体。


这就是本节课的要点,谢谢你的收听。


加入学习群 可添加运营微信:liaojie86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631576cvz

    很有启发的课!也许听起来有些困难,不过如果能耐心听,且有点背景知识,那一定受益匪浅!其实很多人被某某讲坛惯坏了非通俗不成历史!莫喷,我也是业余爱好者,老师真的很有学问,并且想讲给大家他的思考和认识!

    佳人一一 回复 @13631576cvz: 说得很好!

  • 新亚人文书院

    刚重听完三四两讲,从材料丰富性,视角宏大,介绍学界新观点方面。李老师很棒。可能讲的能力和语言操控性弱于胡老师,大家一下不适应了。静下心来听,收获很大,有些不好实际说出来的言外之意是颠覆性的,得慢慢体会。好茶是有后味的。

    1337286nbdg 回复 @新亚人文书院: 不看题目都听不出哪个朝代。除了讲师的个人观点、没有史实和典籍的支持,语言又不精练,我要逃学了。好遗憾。

  • 高山冷芹

    李老师的这期中国通史课,我觉得是最有深度的课,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今天中国版图是怎样形成的。

  • 1584464mzlj

    讲得非常好。开中国通史大师课,正合我意。我八十多岁老人,想补学历史,又因視力关系,不可能学习阅读很多历史书籍,有了大师课,解决了视力差的问题,让我有机会从头学历史。从头听至今已听了《 8.4 》集 ( 李鸿宾 老师讲 )。每一集每一课都反复听至自己弄懂,力争有深刻印象。在此,我要感谢大师们的辛勤付出,我更要专心听课,不辜负大师们的初衷。

    新亚人文书院 回复 @1584464mzlj: 加油!

  • xcma

    不知道为什么,特别容易走神。。。

    莹麒 回复 @xcma: 可能老师总是在讲课和说课之间切换,听课的人无所适从吧。

  • 腾格里_mx

    讲的没有前面几位大师讲的好啊😁

    新亚人文书院 回复 @腾格里_mx: 老师们各自有各自的讲课风格,我们本着学术自由,不拘泥老师的意思,就请老师按自己一贯的讲课风格来讲。相信认真聆听,终会有所获,加油哦

  • 飞鸟_l9e

    费劲

  • Sissi蓝小西

    讲故事的通史太多,但故事背后的历史意义,思想意义,政治意义等等,这种精华不是每个人都能提炼出来的,甚至是很多学者多年的学术研究成果,能听到这样的课程应该值得庆幸。如果觉得不理解,还是我们的知识储备不足,不理解还抱怨则是气度修为不足。

  • ljjxiaohuya

    每个老师都有自己不同的风格。好或者不好,很多时候只是适合还是不适合。如果是业内人士,好或者不好,要用理据说话。非常感谢所有的老师,无论效果如何,愿意做普及和下移,本来就是功德无量的事情。给所有老师点赞。

  • 初小学生

    感觉条理性,逻辑和语言组织有点混乱。只是很简单的少量已知的史实,翻来覆去的讲,没听出来什么道理,提炼的东西。建议再找一个老师讲一下隋唐这一部分

    新亚人文书院 回复 @初小学生: 每个老师讲课方式不同,后面还有2位老师讲唐朝~祝你学习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