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李鸿宾:隋朝:白驹过隙却星光闪耀

9.1|李鸿宾:隋朝:白驹过隙却星光闪耀

00:00
31:18

李老师本次9节课程相对比较有深度一些,需要费些力气来学习。如想听“通史”版本,可直接前往【6月特辑】标题收听李老师重新录制的9节课程。祝各位学习愉快!

教授简介  


李鸿宾老师,现任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兼职教授。讲授《中国古代史》等课程。


欢迎小伙伴们在评论区积极评论并留言,讨论李鸿宾老师的观点,或者提出疑问,我们会定期送出李鸿宾老师的赠书。


友情提醒:推荐书目在预习课后哦~


隋朝建国的意义 

公元581年,主宰北周朝廷大权的外戚杨坚篡夺政权建立了隋朝;8年后,隋文帝杨坚又派大军南下征服了江南的陈朝,进而统一南北,结束了东汉灭亡之后的分裂局面(中间虽有西晋的统一,但时间太短,暂不计入)。按照王朝传承的习惯,一统化的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就是它结束了以往的分裂局面,全国又重新复归在一个中央集权式的王朝之内。这样的地位在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要,也支配了我们今人对过往朝代评判的基本态度。

(隋疆域图)


为什么追求一统化的王朝能够成为人们褒扬的依据呢?


英国历史学家芬纳在他那部著名的《统治史》一书中列举了人类历史中国家政治体追寻的道路,大多选择的是集权性帝国王朝的模式,像古希腊雅典、斯巴达那类城邦国家反倒屈指可数、有同异类。在那些集权式的王朝中,有些规模很大,堪称巨型王朝,譬如西亚的波斯帝国、地中海周边的罗马帝国和沿承其余续的拜占庭帝国,乃至后来的奥斯曼帝国等等;然而最突出且一以贯之的还是从秦至清的中国王朝最为典型。

(200年左右的罗马帝国)


西方中世纪以后尤其是欧洲大部,多以王国、公国和诸侯国为主,形成的是各自为家的中小型王朝纵横捭阖的局面。纵贯中西历史,东西方在国家建构的过程中,相同之中隐藏着明显的差别:大规模的王朝帝国始终是东方国家尤其是中国的诉求。

(814年的欧洲地图)


何以如此呢?这是个异常复杂而难解的问题,但并非不能给出答案来。我从以下两个层面予以解释。


首先,中国王朝据以立足的地缘环境具有建构大型政权的优势条件。


人们熟知的东亚大陆自东向西成平原、高原逐级递增的地域,以黑龙江黑河至云南腾冲为一线(有的称作“胡焕庸线”,以人口密度为基准),将这片广袤的地带划分为东南与西北两个部分。东南多平原、盆地,降雨适中,气候温和,适宜农业生产;西北则多高山、草场和沙漠,气候寒冷,降雨稀少,适宜游牧或半农半牧,有些则属无人区。中国早期文明多发源于这条线的东南部黄河、长江流域,那里正是农耕区的优势所在:它广阔的空间为大规模农耕生产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以此为生计的政权亦能形成规模性的王朝。秦朝与汉朝就是如此,隋朝的再兴也是从这个角度考量的。与欧洲的地理不同,中原起家的王朝周边地带多属于那条线之西北,除了蒙古高原能够承载强大的游牧帝国之外,其他地区出现的政权,限于诸种条件,多以中小规模的形式展现,无法抗衡中原王朝。

(胡焕庸线)


其次,中国王朝有追求统治广远天下的传统并以“文明”熏染“野蛮”为使命的思想意识。


这种想法是以上述地缘环境为前提的。正因为周边地区的条件不如中原,政权建设比较简单、草率,在中原王朝的眼里,他们都属于“野蛮”落后的群体组织,需要被“教化”。这至少成为《春秋》《史记》到《清史稿》话语的主旨。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中原王朝一旦自身具备了向周边拓展的能力,它就打着消除“野蛮”、提高“文明”的旗号采取行动,事实上,它也是这么认为的。


这就是人们评判隋朝的两个理据。它存在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却为随后唐朝的崛起臻至鼎盛的局面奠定了基础,如同为汉朝奠定基础的秦朝一样,所以它们尽管持续时间不长,但影响很大,人们也愿意以此作为认识和评论它的依据。



隋朝的兴建与拓展 

实现统一,固然是隋朝的贡献,但也成了它自大和自负的资本。此前,各个王朝的统治势力一旦发展到一定规模或程度,便将他们的胸怀扩展到纳天下入股掌的气度,汉或前赵的刘渊、后赵的石勒、前秦的苻坚等等,都怀有这种企图,无奈心有余而力不足成千古之恨!隋朝踵继其后则完成了先贤之夙愿,固然值得称道,但凭借兴盛局面的再现,统治者的心态也随之暴涨甚至忘乎所以了,尤其表现在隋炀帝杨广当政之后,他所表现的舍我其谁的恣意放肆,成为其后一切矛盾激化并导致隋朝灭亡的渊薮。

(苻坚发动淝水之战企图完成统一)


581年建国到618年灭亡,这短短的37年间,两《唐书》(即《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等文献几乎不间断地记载隋朝大兴土木、拓展周边的各种举措,诸如大规模修建西都大兴(唐长安),尤其是东都洛阳城,开挖驰道贯通全国,修筑长城防备外敌,开挖大运河沟通南北;北向出击与突厥鏖战,东北对付契丹,西边出兵青海击溃吐谷浑,特别是三次大规模出征高句丽等等;所动员和征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计其数,仅人力一项动辄数十万上百万,青壮年男子不够征用,强征老弱病残弥补;男子出征在外,迫使妇女代劳农田生产。全国上下数千万人口中没人能够逃脱厄运、避免灾难。这种连年不断地征发的目标何在呢?是富国强兵、辉宏天朝之皇威,还是另有它图?一切的记载都指向隋炀帝的好大喜功。但他恣意所为背后隐藏的是集权体制赋予皇权不受制约的权力放肆。

(隋大运河示意图)


如上所述,就以往的道路而论,走上一统化王朝的政权,采纳的都是加强集权尤其皇权并以武力开拓的方式以达成,隋朝亦不例外。这种体制赋予权力集中于“皇位”一职,使它具备了调动属下全部力量的能力。采用这种办法建立全国政权,效率极高;也能将全国的力量集结在皇权手下完成它所企望的目标。说白了,这种权力用得好能为王朝走向兴盛创造条件,用得不好就可能灾难频生、贻害国家。文帝主政下采取因应一统化国家的举措,尚能调整方向、把握尺度,做到张弛有度或者量力而行;但炀帝掌握权力后,则任意妄为、不受阻止,在他个人膨胀的意志通过皇权无所不为的支配下,兴师动众,全国上下大动干戈,更有为满足皇帝欲望的无穷无尽地劳民伤财。如果说秦始皇一生的折腾尚有建构一统化王朝的不尽追求,隋炀帝的行为则充满强烈的个人私欲,原本促成王朝富强的动力,一旦走偏,就会贻害天下,造成的损害无法弥补。隋朝的灭亡,原因就在这里。文献所述炀帝后期的全国烽火连绵,荒乱成片,民众造反遍布内外,这实属被逼无奈,因为他们的生存已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更惨的则是统治集团内部的普遍不满和随之而来的相继背叛,这直接挑战了炀帝统治的合法地位,各地纠结力量相继反叛,李渊趁机起兵推翻隋朝取而代之,正是否定其法统地位的必然选择。


(木板年画《隋炀帝下江南》)


就一般常理而言,隋朝灭亡如同上面所说的那样。但若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着眼,宫崎市定的说法则有道理。他说炀帝后期蜗居江都扬州(今属江苏省),远离京畿,背离了统辖全国的固有格局,一旦京畿有事,千里之遥的江都无法应对,岂有不败之理?那么,这种全国性的统治架构究竟如何、其特点何在呢?我们再往下看。


第一讲复习课 

你好!李鸿宾老师的第一讲结束了,我们来复习一下。这一讲李鸿宾老师主要讲述了隋朝建国的意义以及隋朝短暂而亡的原因。


首先,我们来看隋朝建国的意义中国王朝一直追求大规模的一统化王朝,原因有两点,第一是因为中国王朝据以立足的地缘环境具有建构大型政权的优势条件。第二是中国王朝有追求统治广远天下的传统并以“文明”熏染“野蛮”为使命的思想意识。据此两点,我们认为隋朝结束了以往的分裂局面,形成一统化王朝。它存在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影响很大,为随后唐朝的崛起、鼎盛的局面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次,来分析隋朝灭亡的原因简单地说,隋朝是在无休止的兴建与拓展中,在矛盾与冲突中灭亡的。从581年建国到618年灭亡,这短短的37年时间里,隋朝大兴土木、拓展周边,所动员和征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计其数,仅人力一项动辄数十万上百万,而这一切不过是为了满足隋炀帝的好大喜功。而造成这种局面出现的根源在于中央集权体制将权力集中赋予“皇帝”一职,使皇帝具备了调动属下全部力量的能力。隋炀帝的行为充满强烈的个人私欲,原本促成王朝富强的动力,一旦走偏,就会贻害天下,造成的损害无法弥补。民众造反遍布内外,统治集团内部的普遍不满和背叛也随之而来,隋炀帝统治的合法地位受到挑战。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如果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分析隋朝灭亡的原因,则是因为隋炀帝蜗居江都,远离京畿,背离了统辖全国的固有格局,一旦京畿有事,千里之遥的江都无法应对,灭亡也就是必然的了。


这就是本节课的要点,谢谢你的收听。


加入学习群 可添加运营微信:liaojie86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咪哈Momoko

    没素质的人好多…希望老师可以不受这些评论影响

    伏弈阁主 回复 @咪哈Momoko: 完全赞同!!!

  • tmares

    声音难听又啰嗦,比魏晋南北朝的老师差太远了

    新亚人文书院 回复 @tmares: 老师们各自有各自的讲课风格,我们本着学术自由,不拘泥老师的意思,就请老师按自己一贯的讲课风格来讲。谢谢你的理解和支持

  • 十八同学一身孤勇

    我觉得很好很喜欢

  • 伊痕_vu

    喜欢老师的讲课,好像在听一部气势磅礴的长篇评书

  • 爱你的张大傻

    老师将秦朝和隋朝进行比较,让我很有体会,视野开阔

    新亚人文书院 回复 @爱你的张大傻: 谢谢支持

  • andrewcge

    我觉得讲得不错啊,李老师是以历史规律为线索展开讲述隋唐历史的,是让听者有逻辑思考和品味的空间的。相对于讲故事的老师,当然是另一种风格。至于口头表达嘛,李老师就这特点,有时稍显啰嗦词不达意,不过至少是流畅的,无伤大雅

  • 介黻

    李鸿宾老师是我崇敬的老师之一,讲课娓娓道来,面面俱到,以小见大,注重研究历代王朝的治乱兴衰,探索他们的共性和个性,得出公允的历史普遍规律。覆盖面广,见地独特,历史研究最为重要的就是史识。支持老师

  • 一波_3h

    这种照本宣科的历史课还是少点吧

  • 雨田一三

    好喜欢老师的声音,讲得很好,条理清晰

  • 光哥后面不知道加什么

    这个语音感觉是机器读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