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李鸿宾:唐朝的建国大业

9.2|李鸿宾:唐朝的建国大业

00:00
41:01

李老师本次9节课程相对比较有深度一些,需要费些力气来学习。如想听“通史”版本,可直接前往【6月特辑】标题收听李老师重新录制的9节课程。祝各位学习愉快!

唐朝的建国之路 

上面说隋炀帝跑到江都远离都城享受安逸,一旦都城出事,隋炀帝无法招架,王朝最终灭亡。他的行为打破了隋朝的地缘政治框架,那么,这个框架的特点在哪里?唐朝建国是延续还是改弦更张了呢?


首先说,唐朝的建国之路并非新创,而是同隋朝一样沿承了传统。这个传统起源于秦朝。战国后期兵戎相争,以关中为根据地的秦国相继征服和消灭了东方六国进而统一在它的控制下,秦国也变成了空前的大帝国。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的王朝原本就是通过战争一步一步建构起来的,它统辖全国是建立在原来秦国特有的统治集团的治理与统治的基础之上,其以关中为根据地,向四方拓展,重心是面向东方,再以东方面向南方,从而一步一步拓展。这种步步为营的建国行动,采取的是以点带面般的控制方式,将众多的人群和地区统合在一起,这就是它的基本步骤。区域阶段非均衡非均质化,是我们理解这个巨型王朝特征的重要词汇。

(战国形势图)


继其之后的汉朝建立之前,无论是项羽独占鳌头于前,还是刘邦争雄于后,这些势力大多来自东方的楚国之地。按照他们的意愿,建立政权应该以他们盘根错节的东方地区为首选,项羽及其部下也确有此意。但是随着刘邦争胜之后,汉朝建国的模式还是延续了秦朝以关中控制山东(即函谷关以东)、宰制江南控制全国的方式,这说明秦朝的控制方法是全国性王朝得以架构的有效方式,若违反这个规则,就只有失败了。

(项羽称王,分刘邦为汉王,领巴、蜀、汉中三郡,刘邦正是以此为根据地)


历史学家对定都关中给出不少说法,各种因缘和机遇、天意的、人为的,解释得多种多样,都有各自的道理。我们这里仅从地缘结构的角度,提出一种说法,供大家讨论。这个假说是建立在中国古代王朝建构的基本模式之上,即通常由一个特定的统治集团、占据一个相对稳固的地区,通过武力消灭异己、步步夺权,最终取代旧王朝而建立新政权。这种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以点带面”出发,达到“全盘控制”的结果。为什么呢?因为统治集团的能力有限,做不到全面布局而一步到位,只好退而求其次,建立一个从中心向外围逐步拓展的多维度的圈层结构。于是,人群和地域的组合就呈现内外配套、主辅分明的二元或多元式的王朝架构。这就是中国古代王朝起家建国的一般模式。这方面的分析和研究,陈寅恪、毛汉光等人所做的工作对我们启发很大。


就此而论,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王朝的争权者们若要有效地控制全国,首先必须抓住核心,依此向外层层推进,秦汉以后的一统化王朝多沿承这个套路。当时的核心之地在关中,拓展的方向是山东和江南;核心集团若抓住关中立足于此控制都城,其优势尽发,成功的可能性就大于其他任何地方。这有点像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心脏地带”的理论所描述的那样:“谁统治东欧,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他所说的这番话对我们理解中国王朝建国发展的方式有很大启发。唐及以前的王朝的确是这么建立起来的。


其次,隋朝走的也是这条道路,只不过杨坚借助了北周的平台,不费吹灰之力就夺取了政权,但控制全国的架构依旧如此。若再能因应形势的变化做相应的调整并有创新,王朝的稳固与发展就指日可待。隋文帝杨坚是这么做的,他主政下的国家发展用一帆风顺描述,虽有些太过绝对,但也有目可睹。然而到了杨广当政为欣赏江都的美景抛离关中之后,这个统治的构架就被破坏了。这表明,依托旧有的地缘结构确立的王朝体系,有其自身的构架特点,如果顺延其特性发挥其功能,王朝就能走向发展和鼎盛;如果这个架构尚处在有效的运行之间,统治者忽略不闻甚至反着来跟它作对,结局就会很糟糕。杨广就是一个反面的例证。


这也给了那些觊觎权力者以极大的机会!李渊起兵反隋,就抓住了隋炀帝的这个弱点,他挥师挺进关中,迅速占领都城,以此步步为营建构新王朝,终于获得成功。这种举措正是建国传统的继承。炀帝之败而唐朝之成功,再次证明了一统化王朝之秦汉道路的有效性。


一个是隋炀帝杨广的反例,一个是唐高祖李渊的正例,从不同侧面证明了中国古代前期秦朝开创的建国道路及其模式对构建全国性一统化政权的作用。这是我们看待杨广失败、李渊成功的地缘政治的背景,也是对前面宫崎市定说法的回应。唐以后中国王朝的建国模式则另有创意,那是时代形势、政治集团角逐的场域及其周边外围环境变迁的结果。这些内容我们拟在第五讲和第八讲略有叙述,这里不再一一细说,但作为前后对比进而揭示不同类型的特点,其价值和意义还是蛮大的。

(隋江都宫城门遗址)


唐朝巨型王朝的建构 

如上所述,唐朝建立政权的方式是:从太原起家的李渊集团(核心势力)先占据关中,以都城为根据地,随后征服山东,扩展至江淮和南方各地,其控制的布局以三个方块(区域)构成一个整体。这与秦汉建国的道路近似。它的特点是以控制各地的州县治所城镇为中心,依此推向周邻四地予以统辖,可谓“以点带面”的框架建构。这种架构包裹了其势力所及的东亚大陆广布的农耕地带,即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中心的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的耕作区域,这也是中国传统的中心地域,采用冀朝鼎的说法,叫做“基本经济区”。


在此基础之上,如果向周边地带进一步拓展,就超越了农耕社会进入到半农半牧、渔猎游耕或游牧地区,这里是擅长农耕的汉人(尤其统治集团)耳熟能详却无亲身体验的社会。当初秦始皇统一农耕核心区之后,乘着雄风遣派将军蒙恬等人率军开向草原进攻匈奴,但遭遇到匈奴骑兵的强劲抗衡,秦朝转攻为守,修筑长城固防北疆。自认为超越炎黄诸帝且扫除六国势如破竹的秦始皇,面对草原雄劲的游牧势力,一筹莫展。

(秦长城分布图)


刘邦建国后,也打算乘胜追击、征服匈奴,无奈“白登之围”,数十万大军反被匈奴围剿,要不是部下娄敬(赐刘姓)等人献议贿赂与和亲,包括刘邦在内的汉兵只有死路一条。即使数十年之后欲报一箭之仇的汉武帝遣派数支大军北上草原击溃了匈奴势力,汉军也不能长期占有其地,被迫撤兵。它向东北推进攻灭卫氏朝鲜(今朝鲜北部),设置乐浪等四郡;向西打通河西走廊设置河西四郡,算是比较成功的开拓,但其本意并不在两侧,而是草原,因为那里的匈奴最具威胁性,倘若割断它与东西两翼的联系,就能有效地解决北面的压力,这才是汉廷战略布局的整体走势。事虽如此,汉朝能够达到这个地步,已经是倾其所能了。


与之对应,唐朝向周边开拓的幅度和深入的层次,均已超越前朝达到了新的高度。贞观四年(630年),唐廷趁东突厥天灾人祸之机,调派大军深入草原腹地,一举擒获其首领颉利可汗,东突厥随之灭亡。在此前后,铁勒诸部亦主动降服,草原易主,唐太宗集“皇帝”和“天可汗”称号于一身,成为游牧势力供奉的君主。旋后,唐军挺进西域攻灭高昌国(今天新疆地区),部署安西四镇控制天山南北;挥师东北用兵高句丽等等,通过这些举措,唐廷凭借其军事的强力向周边四地陆续推进,再设置都督府、都护府和羁縻府州等行政建置予以控制,移民实边、传播儒家学说和思想教化,则是随后的跟进措施。这种军队开拔在先、行政建置尾随、教化普及的一套措施,就是中原王朝边疆开发和拓展的基本步骤,也是它强盛的标志。唐朝表现得尤为突出,它承前启后,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广远。

(昭陵十四国酋长像之一,十四石像代表了当时十四个部族和国家,是唐初与各民族往来的缩影)


由中原与周边组成的唐帝国,其发展的规模不仅超出了隋朝,也越过了秦汉。在它兼跨长城南北农耕和游牧的广阔地域上,活跃着汉人和其他族系的众多群体。为了维系政权的运转,唐朝制定了一系列政治(中央、地方官制)、经济(均田制、租庸调制)、军事(中央禁军、府兵制、边兵制)、法律(律令格式)、科举考试等制度,有效地促进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这方面尤凸显于唐朝的前期,以致日本学界将唐朝视为“律令制国家”;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也将王朝时代的中国视为世界上以行政手段治理国家为突出,即统治力极强的典型。这样的概括,的确触及了中国王朝国家的实质。


与唐朝并行或前后并处的,还有欧亚大陆北部的游牧帝国突厥,它虽分裂成东西二部,但驰骋草原,东西兼统,成为继匈奴之后有影响力的游牧帝国。630年,东突厥被唐朝兼并,然而50年之后再度崛起,持续到8世纪中叶;代替它的回鹘帝国又成为蒙古高原的主宰者。其西南端的青藏高原,尾随唐朝立国而至的是农牧兼具的吐蕃帝国,它向东北开拓兼并了吐谷浑,直接与唐朝对垒;安史之乱后它又控制了河西走廊直至天山南北的大片土地,成为另一个称雄的势力。西域纵深之地还有萨珊波斯,它纵横于东西之间;伊斯兰教崛起于阿拉伯半岛之后,浮现了中国史籍记载的“大食”即阿拉伯帝国;地中海沿岸东半部延至小亚细亚的东罗马拜占庭,继承其罗马传统雄踞欧亚非之间。这些分布在旧大陆各地规模不等的政治体,与唐朝共同组建了7—10世纪世界图景中的王朝帝国的政治架构,有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谓纪元前数百年间呈现的“轴心时代”之特征。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的艾兹赫德教授著有《唐朝中国:世界历史中的东方崛起》一书,将唐朝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方面的发展与印度世界、伊斯兰世界和基督教拉丁世界一一横向比对,刻画出那个时代这四种文明体发展的诸般特征。在他的笔下,各文明彼此之间的藕断丝连呈现全景式的画面,各自的隔断被俯瞰式的观察所连接,堪称区域世界的共时性展现。于此期间,唐朝以多方面的成就使它具有了引领纪元后第一个千年后半纪之先的优势


第二讲复习课 

你好!李鸿宾老师的第二讲结束了,我们来复习一下。


第一李老师主要是探讨了唐朝的建国模式。从地缘结构的角度来说中国古代王朝建构的基本模式,一般是由一个特定的统治集团、占据一个相对稳固的地区,通过武力消灭异己、步步夺权,最终取代旧王朝而建立新政权。而李唐王朝正是通过这种传统模式,从“以点带面”出发,达到“全盘控制”的结果,最终建立了统一的大唐帝国。


与之相反的是,隋朝虽然也是走的这条道路,但是由于隋炀帝杨广没有顺延这种王朝体系,在这种架构尚处于有效的运行期间,跟它反着来,跟它作对,从而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李鸿宾老师通过唐高祖李渊与隋炀帝杨广这样一正一反两个例子,证明了中国古代前期秦朝开创的建国道路及其模式对构建全国性一统化政权的作用。


第二分析了唐朝建立的意义。唐朝建立后,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向周边四地陆续推进,再通过设置都督府、都护府和羁縻府州等机构进行控制。接下来又通过移民实边、传播儒家学说和思想教化等措施巩固统治。这种军队开拔在先、行政建置尾随、教化普及的一套措施,正是中原王朝边疆开发和拓展的基本步骤,也是它强盛的标志,唐朝表现得尤为突出。唐朝承前启后,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广远。同时唐朝与印度世界、伊斯兰世界和基督教拉丁世界并立,共同组建了7—10世纪世界图景中的王朝帝国的政治架构。唐朝以多方面的成就使它具有了引领之先的优势


这就是本节课的要点,谢谢你的收听。

加入学习群 可添加运营微信:liaojie86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一波_3h

    隋唐历史非常丰富多彩,照他这样讲,全是分析大形式,论文式的讲,太可惜了,要求重新找老师讲课。

    KFVJL 回复 @一波_3h: 隋唐不只是英雄人物的意气风发,而是大大小小的制度和问题构成的。只喜欢看历史故事,可以买一本旧唐书和新唐书来看,没必要听李老师来讲。历史学和说历史是不一样的,历史学是一门学术,不是比谁的历史故事知道的多。

  • bzhangaa

    真的废话多,讲唐朝可以借鉴汉朝,但长篇大论地讲就不对了,还是之前胡阿祥老师的好

    1326237kavx 回复 @bzhangaa: 你废话最多

  • 罒灬罒屮

    评论仿佛都在指望大师课是用来科普基础知识的,真白瞎了李老师这么好的课

    灰跳跳 回复 @罒灬罒屮: 是啊,真是有点遗憾。

  • 山山水水1234567

    每人没有五指同长之手,世上没有同样的两片树叶。一个老师一个风格,不可能雷同,也不可能雷同。

  • 大海5201

    太啰嗦

  • laozhou119

    太啰嗦 没有逻辑。请求撤换讲课者

    鱼儿嚷嚷 回复 @laozhou119: 你太啰嗦

  • 青曲蔻

    评论里居然说李老师没有逻辑??滑天下之大稽,李老师的讲述语言比较理论和书面,需要有一点隋唐史基础听起来才有提壶灌顶的感觉。建议想听演义故事、野史八卦的出门左转晓松奇谈。历史不是孤立的,不联系前朝后代,历史怎么通透,不用思考就一通二百,怎么叫做“大师课”。不叫初中会考历史课

  • 爱呆瓜的梗青森

    李鸿宾老师讲课又别具特色~希望大家多多理解不同老师的讲课方式,重要的是能够从不同角度学习分析知识~这才是最重要的吧~希望大家更注重学术碰撞而不是评价老师。

  • zsynm

    李鸿宾老师的课是真正有水平的课!既然是大师课,就不是在普及历史基础知识,是要提出学术观点,引起我们思考的,不然与大师课的定位不符了。

  • 果郡贝勒

    你们干嘛这样啊!我真的很喜欢李鸿宾老师。他是蒙曼的大学老师。蒙曼研究隋唐史一定意义上和李鸿宾有很大关系。他是蒙曼的恩师。我很喜欢李鸿宾老师的京腔。自己准备考历史学研究生也因为之前看了李鸿宾老师讲的魏晋南北朝前的历史,及历史学学习方法真的很好!各位耐心听,会有收获的,虽然文科类讲课有趣很重要,但李鸿宾老师绝对不差!

    純属_虚构 回复 @果郡贝勒: 都是听隋唐演义的跑来装大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