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李鸿宾:唐前期的南北兼容及其特性

9.3|李鸿宾:唐前期的南北兼容及其特性

00:00
35:14

李老师本次9节课程相对比较有深度一些,需要费些力气来学习。如想听“通史”版本,可直接前往【6月特辑】标题收听李老师重新录制的9节课程。祝各位学习愉快!

唐南北兼跨局面确立 

630年,是“轴心时代”东亚大陆这片广袤区域的一个标志性的时间刻度:它的南部农耕区的政权将北方草原帝国兼并,从而将唐朝递进成为南北兼跨的巨型帝国,结束了南北对峙的时代。


被唐朝兼并的东突厥,于公元552年推翻草原柔然人的控制而独立建国,一时发展拓进至蒙古高原的全部,形成了直接对应先前匈奴帝国的兴盛格局,接续了人类历史大型王朝游牧式帝国沿承的使命。它们的呈现,与人们熟知的、以农田耕作为生计的大型农业王朝,构成了古典世界两个基本形态的政治体,支配了数千年的人类命运。


论到突厥,它虽活跃于草原的东西南北,但对它更具有吸引力的则是南边的农业帝国,那里生产的粮食和精美的丝绸、贵重的宝器,因其自身无法生产的缺憾而具有巨大的诱惑。南向发展与农耕王朝的“恩怨情仇”,似乎构造了双方关系脱不尽的“情结”。原本不同类型、彼此独立的国家政治体,被这种经济、贸易、军事、政治等多种关系所勾连,古典世界彼此互动的图景,由此而伸展。


隋唐建国以前的黄河流域,分别伫立着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政权,他们互相争雄,都想吃掉对手,为此纷纷向突厥纳贡以求奥援,突厥则支持彼此,坐山观虎斗,从中渔利。李唐建国前后,李渊在推翻隋朝的过程中与其他势力相互角逐,也曾向东突厥称臣纳贡获取他们的支持。然而唐朝一旦坐大,东突厥就备感压力,双方的相互支持随之转成了相互对抗。就在唐太宗“玄武门之变”夺取皇位不久,东突厥颉利可汗便率军南下逼近长安,给唐太宗一个下马威,最终李世民以与他们曾经约定过的“香火之盟”,迫其退兵,私下则给了不少好处,东突厥满足后就解除了威胁。

(仇英《便桥会盟图》)


太宗当政后,唐与东突厥的攻守战略转而有利于唐。贞观四年(630年),东突厥内部矛盾加剧,冰雪风暴致使人畜大损,唐军便趁机出军北上,将东突厥汗廷一举捣毁,擒获颉利可汗;草原铁勒诸部也纷纷归降长安,一时间北方各地均纳入到唐廷的统辖之内:兼跨长城南北农耕、游牧,汉人非汉人众多族群组合的王朝架构就此形成。

(突厥石人墓)


在这个体系内,中原农耕地区与周边四方成为王朝地域的内外组合,它已超越了农耕的单一构成,建构了新型的王朝模式。此前的秦汉,虽也多次挺向蒙古高原,有所企图和展望,但受条件的制约,尤其是匈奴势力的阻遏,他们非但不能跃进,反而频繁受挫,被迫修筑长城以自保,或以“和亲”做贿赂购买“和平”。与之对照,唐朝则挺向了草原,兼纳南北,维系统治达50年,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昭君出塞邮票)


在中国古代的诸多王朝中,类似唐朝这种以汉人政治集团主宰、以中原为核心发展起来的王朝,占据游牧草原扩展自己,之前有秦汉的尝试,但没能持续;后面的宋明大体处于自保的状态;能够突破这种限制建立草原、耕地兼备的一统化王朝,只有游牧贵族创建的元朝与满洲贵族建立的清朝可以比照,然而这些统治集团的主宰者均非汉人,可知唐朝扩展的幅度与建构的跨越政权,应属汉人王朝的“空前绝后”,这样的说法似不为过。

(元朝疆域图)


唐南北兼跨局面解体 

高宗即位后又降服阿尔泰山一带的西突厥,剪灭了继东突厥之后薛延陀的对抗势力并统合了草原铁勒诸部,以及围绕北部战略延伸到西域腹地和东北乃至朝鲜半岛的军政行动,经过高祖、太宗、高宗当政的前后打拼,唐朝终于控制了中原周边的蒙古高原、西域和东北各地,包括南方的广远地区,形成了集农耕游牧于一体的以“皇帝”“天可汗”称号为标识的一体化兼跨的大型帝国。盛况空前,与欧亚非大陆诸国并峙,构成了新的“轴心时代”的主旋律。

(唐代最大的版图)


为了安置以东突厥为主降附的游牧势力,唐太宗与朝廷文武大臣反复商议,最终采纳中书令温彦博的建议,以羁縻府州的形式,将这些降户安置在灵州(治回乐,今宁夏吴忠西)至幽州(治蓟县,今北京城南)之间的长城沿线,这里南下可步入农耕核心区,北上则进入游牧的草原世界,满足了突厥人的生活需求,可谓策略适宜、灵活有度。羁縻府州虽非唐朝首创,但整体化和制度化,则始于唐太宗君臣的谋划。与此同步,为了加强控制,唐廷又在外围地带广设都护府军政机构,旨在维系这些地区的社会安全和稳定,它以军事机能为要,兼具行政治理之功能。


按理说这样的安排不可谓不周全,也能充分考虑突厥和草原其他势力的特殊情况。但是,随后的情形并非依照唐廷的意愿安排。突厥贵族不断出现叛乱或者对抗,有些还颇有规模,到了高宗、武则天时期,北边的形势逐渐不稳,最终演变成680年前后突厥降户大规模、持续性的反抗。面对这种形势的遽变,唐廷先是征用都护府军队进行弹压,但无济于事,自身损失惨重,随后采用征集各地兵员组成行军的方式予以征讨。行军是唐朝前期为应付周边大规模战争而采用军队出征的一种惯常方法,其军队人数多达数万甚至数十万,但对突厥的反抗,朝廷这次的举措却未能奏效。他们征服了这一拨的突厥,那一拨又重新崛起,持续不停,终以突厥复辟重新建国而告结:630年之前游牧、农耕南北对峙的局面重新形成了。


与突厥反叛对应的另一种周边形势,是7世纪20年代崛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蕃,在其君主松赞干布的率领下迅速坐大势力。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讲,吐蕃坐大并对外扩展的方向,一是它的东北即对着唐朝而来,二是朝着西北步入西域腹地。夹在唐与吐蕃之间的今青海、甘肃南部一带,是农牧兼有的吐谷浑政权。当初隋朝兴起之后向西部开拓,其中一个目标就是对着吐谷浑去的。吐蕃若向东北纵深发展,吐谷浑就首当其冲。就在唐高宗、武则天掌权的时候,吐蕃兼并了吐谷浑占有了青海,直接与唐朝对垒;随即又通过几次军事较量,直接威胁唐朝都城的西部防线。唐与其军事冲突中曾遭遇过滑铁卢式的失败,唐长孺先生总结说这时候唐朝的军事战略,被迫从此前的攻势转变成了守势,说的就是针对吐蕃的咄咄逼人。

(吐蕃、吐谷浑与唐的位置示意图)


一个在北部重新崛起,一个从青藏高原威胁唐朝的西部,周边其他势力譬如契丹、奚等等,也都趁机周旋上下,时叛时降,整个局势异常严峻,唐廷不得已采取了节度使防边的战略;这样,原本是王朝组合的周围四方的各族势力再次成为了朝廷防范的对象。唐史学界普遍认为,初期向外开拓形成的“内重外轻”的格局,到此时则变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这表明,南北兼跨的一统式王朝架构就此解体了。


何以如此呢?这个问题过于复杂,三言两语说不明白,但正如上文所说,虽然复杂,可总有一定的答案给予解释。我不打算面面俱到,只能大略言之,给一个说法,旨在唤起更多思考,做到听者与讲者的互动。


整体看,从出兵蒙古高原,到向西域腹地、东北朝鲜半岛的深入,相继征服或收降众多的游牧、半农半牧、渔猎势力,进而构造南北东西兼跨的帝国局面,事实表明,唐朝具备了这种开拓的能力。具体说,其军事布局讲究方法,将领指挥得当,胡汉士兵勇猛顽强,尤其胡汉兼容的上层统治集团,兼具北方胡人文化要素并与中原传统做有机结合,具有挺向草原的意识和动机,充分利用了突厥的内部矛盾,采取“离强合弱”“远交近攻”等手段将其肢解,又将中原周边的游牧、半农半牧等势力征讨收降,构建了一统化王朝。然而能否持续而有效地维系住这种异质性一统化王朝的局面,从上面诸多连兵反抗的结果看,唐朝尚不具备这种能量。安抚游牧上层权贵如何妥帖、设置羁縻府州如何因应形势,这些措施无论怎么聪明和智慧,都是建立在唐廷不能完全稳定周边局势的基础上,唐朝的维持使出浑身解数,呈现的似乎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窘况。这是我对此问题的一个基本判断。至于是否恰当、是否有说服力,希望各位批评。顺带一说,中华帝国大一统王朝的再现,在唐朝解体之后,既不是宋朝也不是明朝所能建构,这项任务落到了蒙古和满洲贵族集团的肩膀之上,这个问题饶有兴味但超出了本讲的范围,我只好点到为止了。


第三讲复习课 

你好!李鸿宾老师的第三讲结束了,我们来复习一下。


李老师首先讲述的是唐朝如何成为了南北兼跨的巨型帝国,结束了南北对峙的时代。公元630年,唐军将东突厥汗廷一举捣毁,擒获颉利可汗;草原铁勒诸部也纷纷归降长安,一时间北方各地均纳入到唐廷的统辖之内:兼跨长城南北,农耕、游牧,众多族群组合而成的王朝架构就此形成。在这个体系内,中原农耕地区与周边四方成为王朝地域的内外组合,它已超越了农耕的单一构成,建构了新型的王朝模式。这个新型的王朝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为了安置以东突厥为主降附的游牧势力,唐廷设置羁縻府州,与此同步,为了加强控制,唐廷又在外围地带广设都护府军政机构,旨在维系这些地区的社会安全和稳定,它以军事机能为要,兼具行政治理之功能。可惜这种局面并没有维持很长时间。



接着我们来看看唐朝南北兼跨局面是如何解体的。公元680年前后,突厥降户出现大规模、持续性的反抗。唐廷虽然派出数万甚至数十万军队进行征讨,但是依然以失败告终,突厥复辟重新建国,游牧、农耕南北对峙的局面重新形成。


另一方面,青藏高原的吐蕃崛起,并与唐朝展开了多次军事较量,唐朝的军事战略,被迫从此前的攻势转变成了守势。整个局势异常严峻,唐廷不得已采取了节度使防边的战略;这样,原本是王朝组合的周围四方的各族势力再次成为了朝廷防范的对象。唐朝初期向外开拓形成的“内重外轻”的格局,到此时则变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这表明,南北兼跨的一统式王朝架构就此解体了。


从南北兼跨的巨型帝国的形成到解体,说明唐朝具备了王朝开拓的能力,但是却不具备持续有效地维系住这种异质性一统化王朝的能量。


这就是本节课的要点,谢谢你的收听。


加入学习群 可添加运营微信:liaojie86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飞鸟_l9e

    确实太啰嗦了。有点故作理性,却无实质有份量讲述。理论框架大,填充内容干瘪,是这几个听课经验中最容易走神的课。

    Maggie_mnp 回复 @飞鸟_l9e: 听了半天也不知道说什么,啰啰嗦嗦的

  • 喵喵燕子2016

    从二里头文化直到魏晋南北朝,都听的津津有味,这个隋唐本应该非常感兴趣的,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听不进去了,是我水平问题,还是老师问题…

    林乱大人 回复 @喵喵燕子2016: 原来不是我一个人这样感觉,之前都听得好好的,听到隋唐真有点以前上课的感觉了,本应非常有兴趣的内容听的昏昏欲睡,其实不是声音问题,讲内容没有重点,没有抓耳朵得点,流水账一般。

  • CAD2010

    历史不仅仅是故事,喜欢李老师讲课的角度,让我们视野更开阔了!

  • 刘娟_xgd

    太啰嗦

    1369159uast 回复 @晚安晚安呀呀: “冒号”、“冒号后面的题目是”、“下面我开始讲”……

  • 刘起帆是西恩

    很有启发

    新亚人文书院 回复 @刘起帆是西恩: 谢谢支持

  • 山山水水1234567

    以研究的视野,讲的很好!

  • 乌龟慈

    李老师讲的内容可能更加适合历史基础比较好的听众。课程内容中讲了许多观点,但个人认为要结合具体的历史史实来佐证,不然全成了观点堆砌了。我也是努力的想听明白,但真的是不时的走神

    无为学为 回复 @乌龟慈: 同感!

  • 阿兰若_v4

    隋唐史几乎每课都反复听了两三回,但是真的很难集中注意力听懂啊。“通史课我觉得是针对历史基础薄弱的听众的,不是学术探索,没必要反复谈:我分享一点我的想法,大家看看。。这是谁的想法。。。能不能先讲史实再讲分析,让我们知道这到底是针对什么事情有感而发?听得云里雾里的。当然,我不是质疑老师水平,我是觉得节目组自己没有把好关沟通清楚,节目定位到底是什么?譬如玄武门兵变,背景是什么,斗争过程怎样,产生了怎样的意义?完全可以先讲基础再讲地缘政治视角下的历史分析。强烈要求补课,从基础讲起。

  • 1387269grqa

    可惜了这么重要的隋唐历史给讲成这样。建议换个牛人重讲!浪费大家时间不说,关键是重要历史需要讲的通透!

  • 1360521wzjm

    眼界开阔,切入新颖,画面宏大,分析到位,很强,非常好!

    阳光下的孩子是我 回复 @1360521wzjm: 他这所谓的观点很多人早理解知道了,这老师呢,啰嗦讲一次不行,还不停讲,一个观点举很多例子,但这例子呢不用实据而用观点堆砌,用观点论证观点,还重复再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