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6|胡阿祥:《荆楚岁时记》:民众节日的写真

8.16|胡阿祥:《荆楚岁时记》:民众节日的写真

00:00
24:31

今天是魏晋南北朝专题的最后一期。欢迎小伙伴们在评论区积极评论并留言,讨论胡阿祥老师的观点,或者提出疑问,我们会定期送出胡阿祥老师的赠书~


节日民俗 

以上两讲,由刘义庆主编的《世说新语》,以见贵族名士的风貌,由颜之推撰写的《颜氏家训》,以见世家大族的家规。历史是由“人”书写的,这里的“人”,当然不仅指贵族名士、世家大族,还指更广泛意义上的“人”,也是普罗大众、芸芸众生,正如毛泽东主席的指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我们这门课程的第一讲,归纳了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而回应这样的时代特征,本课程的最后一讲,讨论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生活。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生活,内容极其丰富,诸如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宗教信仰、岁时节日,真是子丑寅卯,从何说起!记得我们说过王导导演的政治好戏、王羲之主持的文化大会,都选择了暮春三月的上巳节演戏、开会,如此,不妨就以农历春季的岁时节日为例,看看当时的节日民俗,以见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之一斑。

(反映魏晋饮食风尚的砖画)


魏晋南北朝农历春季的岁时节日,很多很杂,我们选择哪些岁时节日说说呢?按照现行的“国家标准”执行吧。2017512日,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了《农历的编算和颁行》国家标准。这个国家标准的起草单位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我也有幸参与了其中的不少工作。在《农历的编算和颁行》国家标准中,属于农历春季的传统节日,列入了正月初一的春节、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二月二的龙头节、三月三的上巳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二月二龙头节还没有形成,所以下面就说说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三月三这三个节日的民俗。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说起魏晋南北朝的节日民俗,非常幸运的是,有部可以作为讲课提纲使用的重要典籍,即梁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宗懔是南阳涅阳人,久居江陵,曾任梁元帝萧绎的吏部尚书,入北周后,官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他以荆楚之人记荆楚岁时民俗,当然可信。遗憾的是,此书后来散佚,今天只能看到很简单的辑本,然而尽管只是辑本,史料价值仍然很高。《荆楚岁时记》的体例,是以时为序,自元旦至除夕,记录了以长江中游为中心的南朝时期四季十二个月的岁时节日民俗,涉及来历、传说、风俗、活动等等方面。下面就以《荆楚岁时记》的记载为纲,参考其他文献资料,梳理梳理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三月三这三个节日的部分民俗。

(《荆楚岁时记》)


三元之日,万象更新 

先说正月初一。《荆楚岁时记》说:“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因为处于一年的开端,四季的开始,一月的开头,所以称为“三元之日”,也称“元日”、“元旦”,“元”就是开始的意思。这当然是个万象更新、特别具有象征意义的日子。在这一天,百姓们都以家族为单位,举行各式各样的活动,如吃吃喝喝、驱鬼避邪、祈求丰年,真是丰富多彩。


比如驱鬼避邪,《岁时记》记载:“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这说的是凌晨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对付“山臊恶鬼”。相传山臊恶鬼居住在西方的一座深山里,长着人形,身高一尺多,只有一只脚,人们只要撞上它,必然染上忽冷忽热的怪病。但是此鬼有个最大的弱点,就是怕听噼噼啪啪的声音。所以从汉代开始,人们便在堂前用火烧烤竹节,借助竹节的爆裂声响,吓退山臊恶鬼。这噼噼啪啪的声音,既使人们达到了驱鬼的目的,又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同样属于驱鬼避邪的民俗,还有贴门神,《岁时记》记载:“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这种民俗也源于汉代。相传上古时代有两位神人兄弟神荼、郁垒,与众鬼一起栖身在沧海度朔山一棵硕大无比的桃树上,负责监视众鬼。如果有鬼为非作歹,他们就用苇索捆绑恶鬼,扔给老虎吃掉。如此,人们就在门户的左右,张贴身披铠甲、手持板斧的神荼、郁垒的画像,称为“门神”,这样鬼魅就不敢进门了。唐朝以后,门神又变成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大将秦琼、尉迟敬德的形象。

(神荼 郁垒)


再如祈求丰年。元旦作为一年的开始,又当新春来临、播种在即,所以在此时祈求农业丰收,是最好不过的时机。其中最有趣的民俗是打粪堆,《岁时记》记载:“以钱贯系杖脚,回以投粪扫上,云‘令如愿’”,就是在竹杖上系着钱串,在粪堆里藏着人偶,一边打着粪堆,一边呼唤如愿。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民俗呢?传说有位叫区明的商人,因为礼拜彭泽湖神虔诚,被湖神青洪君请到了神府。路上湖神的使者告诉他,如果青洪君要送你礼物,你只要如愿。到了神府,青洪君果然问区明要什么,区明就说只要如愿。青洪君虽然舍不得,但既然已经答应了区明,不得已只能以如愿相赠。原来如愿是青洪君手下一位有法力的婢女,能够帮人致富。区明得到如愿后,一切愿望都在如愿的帮助下得到实现,果然成为巨富。然而随着时日推移,区明逐渐骄傲自满起来,对待如愿也不那么好了。有年正月初一,如愿起床晚了,竟遭区明殴打,如愿不堪忍受,便跑到粪堆边纵身一跃,不见了踪影。区明拿着竹杖一边打粪堆,一边呼唤如愿,但如愿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区明后来也家道衰败。打粪堆这个民俗,寄托了人们渴望致富、祈求丰年的美好愿望。今天正月初一不倒垃圾出门的习俗,应该就与此有关,因为恐怕如愿藏在垃圾中。

(打粪堆)


正月十五,祭神迎神 

说过初一说十五。说到正月十五,我们马上会联想到煮食元宵和观灯。然而这样的习俗,主要形成于魏晋南北朝以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正月十五是个祭祀的日子,所举行的各类活动也大多与祭神迎神有关。举三个例子吧。


第一个例子是祭蚕神。正月十五恰逢桑树抽条发芽之时,而桑树生长的好坏,关系到蚕业的丰收与否,关系到百姓的生活状况,也关系到政府的相关收入,所以政府大力鼓励种桑养蚕,百姓也特别关注蚕业。如此,社会上下兴起祭祀蚕神、祈祷桑多蚕旺的习俗,也就十分自然了。《岁时记》记载:“正月十五日,做豆糜,加油膏其上”,即祭祀蚕神的用品是浇上肉油的豆粥,这有为蚕逐鼠的作用。人们手持豆粥,登上屋顶,口念咒语:“登高糜,挟鼠脑,欲来不来,待我三蚕老。”三蚕老,是指蚕经过21天的生长,三变成茧。据说这样可以赶走老鼠,保护蚕宝宝的安全,促使蚕早日吐丝。


第二个例子是迎紫姑。《岁时记》记载:“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相传紫姑原是大户人家的小妾,虽然得宠,却为正房曹夫人妒忌,经常被驱赶到厕所、猪圈等处干脏活。后来紫姑不堪虐待,正月十五气愤而死。紫姑的悲惨命运,激起了人们的广泛同情,渐渐地就演化成了厕神。人们每到正月十五的夜里,就抬着一个扮成紫姑模样的假人,到打扫干净的厕所或猪圈边,迎还紫姑。人们对着假人祷告:“你丈夫和曹夫人都不在了,请紫姑出来吧!”如果觉得抬着的假人重了,就是紫姑出来了,这时就要赶快摆设酒果祭祀,如果紫姑享用了,假人的容貌也会“辉辉有色”,这时就可向紫姑卜问未来蚕桑的好坏,顺便问问其他事情。迎紫姑的习俗,可能反映了中国古人对于厕所洁净卫生的重视吧。

(迎紫姑)


第三个例子是做宜男蝉。《岁时记》记载:“都人上元夜作宜男蝉,似蛾而大。”宜男是萱草的别名,今天习称黄花菜、金针菜,它是中国古代象征母爱的母亲花。古时候当游子要远行时,就会先在母亲的房边种植萱草,希望借此减轻母亲的思念。曹植的《宜男花颂》中赞美道:“草号宜男,既晔且贞。其贞伊何?惟乾之嘉。其晔伊何?绿叶丹花。”这几句的意思是:宜男草光彩鲜艳,品行正直。为何说它品行正直?要生男孩,得依靠它。为何说它光彩鲜艳?生长绿叶,开放红花。正月十五的晚上,人们用萱草做成好像飞蛾形状的宜男蝉,让孕妇们佩戴,据说必生男孩。这种习俗,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中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

(萱草)


丰富多彩的上巳节 

再来说说三月三。《岁时记》记载:“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早在先秦秦汉时期,人们便在三月第一个逢巳的日子来到水边,香草沐浴、清洗宿垢,期望消灾祛邪,这叫“祓禊”。因为这种仪式是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举行的,所以称为上巳节。及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巳节固定在每年的三月初三,而不再管这一天是不是巳日,另外,节日的内涵也更加丰富多彩了。上巳节人们集体出游,来到水边,已经不仅是为了沐浴去垢、消灾去邪,更加积极参与的活动,还是饮宴游玩,其中最有趣的活动,就是“流杯曲水”,也称“曲水流觞”。觞在这里指斟满酒的杯子,据说流觞饮宴可以去除疾病、迎来吉祥。人们喜欢呼朋唤友,会聚在风景优美的清流萦绕之处,大家散坐水旁,以酒杯盛酒,放在曲折的溪流中,酒杯流到谁的面前,谁就饮酒,有时还要吟诗。也有“曲水浮卵”“曲水浮枣”的游戏,就是将鸡蛋或红枣放在水中,漂浮到谁的面前,就由谁取食,以此为乐。而如果追寻曲水浮卵、曲水浮枣习俗的缘起,应该与感生求子有关,因为鸡蛋在这里象征着生育,枣子则谐音“早子”,寓意“早生贵子”。

(流杯曲水)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月三上巳节在水边聚会,举行各种游戏,已是地不分南北、人不分上下、大家都喜欢过的盛大节日。当然,上巳节在不同地区也各有一些特色。如在北方地区,其时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建立政权,由于这些非汉民族的民风相对剽悍,所以在北方的上巳节游戏中,加入了较多骑马射箭之类的内容;而在南方地区,暮春三月正是风和日丽、赏心悦目的好日子,所以上巳成了洗濯歌舞、曲水流觞、流卵、流枣的全民娱乐性节日。而说到这里,回想我们讲过的王导、王羲之伯侄的故事,就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了,正是因为选择了上巳节这样的全民娱乐性节日作为档期,王导导演的政治好戏才大获成功,从而奠定了东晋王朝的百年基业,王羲之主持的诗酒大会才传颂千年,从而竖起了中国文化的一根标杆,这就是名臣王导的超级谋略、名士王羲之的特别用心吧!

(兰亭雅集)


具有悠久历史渊源、同时也被列入我国现行“国家标准”的三个节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概情况,结合《荆楚岁时记》的几条记载,就说到这里,《荆楚岁时记》作为民众节日的写真,由此可见一斑。而如果我们瞻前顾后,进行比较,那么《荆楚岁时记》记载的这些节日民俗,又可谓承上启下,承上,是指节日民俗由秦汉的神秘化走向此时的生活化,由秦汉的显得庄重走向此时的追求轻松,启下,是指经过魏晋南北朝的生活化与追求轻松,到了隋唐时代,岁时节日就真的成为人们放松身心、享受快乐的开心一刻了。然则魏晋南北朝历史本身的独特地位及其承上启下的广泛意义,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第十六讲复习课 

你好!第十六讲结束了,我们一起复习一下本节内容。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生活极其丰富,通过当时的节日民俗,可以窥见一斑。了解当时节日民俗的一部重要典籍是梁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


正月初一,是个万象更新、具有象征意义的日子。在这一天,百姓们举行各式各样的活动:驱鬼避邪,通过用火烧烤竹节来驱鬼,张贴门神使鬼魅不敢进户;祈求丰年,最有趣的民俗是打粪堆,寄托了人们渴望致富、祈求丰年的美好愿望。


正月十五在魏晋南北朝时是个祭祀的日子,所举行的祭神迎神也能反映出当时的经济面貌和思想观念。通过“祭蚕神”可以知道养蚕业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宜男蝉”可以了解古代中国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


三月三上巳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上巳节十分丰富多彩。人们集体出游,来到水边,除了沐浴去垢、消灾去邪外,还有志趣高雅的“曲水流觞”。那时的上巳节是中华大地上人人都喜欢过的节日,且在不同地区带有各自特色。北方地区非汉民族在游戏中加入了骑马射箭的内容;而在南方地区,暮春三月正是风和日丽、赏心悦目的好日子,人们更喜欢洗濯歌舞、曲水流觞。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节日民俗,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由秦汉的庄重、神秘化走向此时的轻松、生活化,而到了隋唐,节日真正成为人们放松身心、享受快乐的时刻。节日民俗的承上启下正是魏晋南北朝历史本身的独特地位及其承上启下广泛意义的一种表现。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感谢您的收听。


思维导图 



加入学习群 可添加运营微信:liaojie86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青衣子平

    很舍不得胡老师,以后会考南大的研究生和博士,希望能成为胡老师的学生。

    酸菜包子123 回复 @青衣子平: 你要跟我抢名额?

  • dongxie9187

    一路听到现在,印象深刻的一位是许宏老师,一位是本讲的胡老师

    1383971urfv 回复 @dongxie9187: 一样,就这两个老师讲的好

  • 一波_3h

    不比不知道,胡老师讲的真是好

  • 木堯

    不得不说,到此为止胡老师讲的最好👍

  • 彧琳

    听这个讲座的人基本上都有一些历史基础,建议讲课的老师都像胡老师一样,选取一些新的角度,而不是教科书上那些反复学习的内容。胡老师讲的内容让历史鲜活起,语言幽默生动。受益匪浅,大赞!

  • 晚安晚安呀呀

    胡老师讲的真的好 感谢新亚文化

  • 圆小喵_8e

    胡老师真是文才兼备,且颇具浪漫主义情怀,对一段如此纷乱复杂又异彩纷呈的历史时代饱含深情的讲解令人耳目一新又回味无穷。期待能够听到更多胡老师的课程,也感谢新亚文化提供了这样一个优秀的学习平台

  • 王静梅_0m

    老师讲的真好,身临其境,让我们了解到了很多,也让我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 糊面包

    “真正的学问,高深而不高冷“——胡老师把这句话诠释得相当到位!真心喜欢听胡老师!建议胡老师开个专辑!

  • 1582556dxic

    明年三月三也找个地方,曲水浮卵曲水浮枣

    新亚人文书院 回复 @1582556dxic: 这个可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