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节气为什么诞生在中国(下)

20 节气为**********

00:00
15:45

【购买《宋英杰讲二十四节气》的小伙伴,可以添加微信ID:kylin0503 发送购买截图,加入宋老师VIP专享讨论群,群里提出的问题会不定期被宋老师回答呦】


节气为什么诞生在中国(下)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宋英杰,欢迎您收听《宋英杰讲二十四节气》。


上一讲是从农耕需求和气候规律两个方面梳理了节气为什么诞生在中国。


这一讲,咱们把中国的气候与几个文明古国的气候做一个对比,继续分析节气诞生在中国的原因。


实际上,无论是古埃及、古希腊还是古印度,也都曾经以天文和物候的方式描述气候、界定季节。看天,借助日月星辰;看地,借助花鸟草虫,来作为时间参照物。显然,这是人类历史上不约而同的思维轨迹和探索路径。


比如古希腊,人们借助星辰推算葡萄采摘和酿制的时段,借助燕子预告修剪葡萄藤的时段,借助鹤推测耕作时段,借助布谷鸟判断雨季,借助青蛙占卜降雨过程。


比如古埃及观察星辰,推断尼罗河的丰水期。以物候和天气,来作为各个月份的别称。三月绿色回归,五月土地肥沃,六月大热,七月次热等等。


我们先看一下埃及,埃及是世界上最干热的国家。


以埃及首都开罗为例,粗略而言,是半年夏天,半年春秋。如果单纯看气温,农作物求之不得;可是再一看降水,农作物避之不及。开罗的平均年降水日数只有14.2天,平均年降水量只有区区24.7毫米,只有北京的4%


这种极端干燥的气候,昼夜温差也就特别大。撒哈拉沙漠中观测到的最大昼夜温差37.8℃,一天当中完全是冰火两重天!


您看,这昼夜温差,都远大于季节之间的温差。本地雨水的季节分布又没什么差别,似乎也就没有太大的必要,像节气那样,用更多的时间段落来对季节进行细化。


所以古埃及是把一年分为三个季节,一是泛滥季,二是耕种季,三是收割季。其实这三个季节所描述的并不是本地的干湿或者冷暖切换,而是尼罗河的水位高低。所以古埃及的三个季节,用大白话来说,就是:一、水多了;二、水正好;三、水少了。


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而且是全职母亲河。埃及的农业,是对尼罗河高度依赖的农业。所以划分季节的时候,人们所聚焦的,并不是本地气候,其实是尼罗河上游的气候。这与我们季节和节气着眼于本地气候和物候的思路完全不同。


埃及的气候,气温的季节跨度并不算大,雨水又极度匮乏,划分更精细的时段研究冷暖特别干湿的季节变幅,似乎还不如盯着尼罗河更实在。


我们再看看希腊,以希腊首都雅典为例。


雅典是地中海式气候,这种气候的特点,就是雨热异季。气温最低的12月和1月,降水最多;气温最高的7月和8月,降水最少,只有12月和1月的9%


同为海滨城市,天津的极端最高气温40.5℃,而雅典的极端最高气温48℃,根本不像是一个海滨城市。夏季常常是上无纤云,下有热浪。


雨热同季的天津,气温最低的12月和1月降水最少。气温最高的7月和8月降水最多,是12月和1月的近50倍!


地中海式气候这种雨热异季的缺点,是有阳光的季节没有雨水,有雨水的季节又没有阳光。对于需要阳光雨露的植物而言,这样的气候实在是一种误会。夏天,被晒到发烧,冬天,被淋得感冒。想晒太阳的时候没太阳,想喝水却没有水。


雨和热在时间上的错位,也就使得气候资源的效率大打折扣。


希腊的气候是这样,全年气温整体上比较高,作物可以安全生长的时段很长,但是雨热配置又很差,作物可以高效生长的时段又很短。天时没那么苛刻,不像我们常说的你误他一天,他误你一年。也就没有必要以节气的方式对季节进行更细化的界定。对于气候,对于气候依赖型的农耕,人们可以更从容。但对于天气,对于天气依赖型的航行,才是人们眼中的风险所在。现在英语当中的气象学meteorology这个词,它的源头,就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气象学》。人们对天气现象背后的原理表现出尤为浓厚的兴趣。否则,人们的价值观就是一个天气谚语首先看它是否灵验,而不是它为什么灵验。


由于各自天气气候的差异,使得人们在认知天气气候这方面也就有了不同的焦点。


古希腊是以天气原理为焦点。古埃及以尼罗河为焦点,因为它是上游气候与本地气候的聚合体。而古印度以季风为焦点,因为季风强度以及它爆发和消退的时间,是刚是柔,是早是晚,是长是短,都对全年气候的优劣具有一票否决的巨大作用。所以印度的季节划分,是以季风为时间基准。四个季节:凉季(1-2月)、季风前季(3-5月)、季风雨季(6-9月)、季风后季(10-12月)。


季风气候所呈现的雨热同季,气候资源配置最合理。但季风气候也是一把双刃剑。雨热同季,便意味着两种极致的叠加,是“多股势力”角力的结果。一旦某种属性的气团来得过强或过弱、过迟或过早、过疏或过密,只要雨和热之间的关系稍微不融洽,都可能导致灾害。


对比北京和伦敦,平均年降水量相仿,都是五六百毫米。但伦敦的雨大多是非暴力降雨,每年的降水日数几乎是北京的两倍,所以人们说伦敦人做梦都撑着雨伞。而北京从前所谓七下八上也就是七月下旬到八月上旬这二十天,却集中了全年降水量的1/3左右。漫长的非雨季是雨水贵如油,短暂的雨季是多了也发愁。“给点阳光就灿烂,来点雨水就泛滥”,曾经是季风气候带给人们的感触。


一个通俗的说法,说我们的季风气候,不养人,但却能养活人。


怎么理解呢?所谓不养人,是体感层面的。季风气候,冬天太冷,夏天太热,宜人的春秋又过于短暂。所以我们的季风气候,并不具有优越的体感舒适度。


所谓能养活人,是因为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对于作物生长而言,气候效率最高,一季耕耘的一方水土便能予人以温饱。而体感宜人的气候,反倒是谚语所说的“不冷不热,五谷不结”。


中国和印度,既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也是世界上季风最强盛的两个国家。


既是人口大国,也是季风大国。或许这与所谓季风气候养活人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比之下,印度的夏季风更强,可谓笑傲江湖,冬季风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而中国的夏季风稍弱,冬季风更强。所以印度的雨水更多,天气也更热。


虽说印度也算是雨热同季,但并非严谨重叠,最炎热的是5-6月,最多雨的是7-8月。


更严谨的雨热同季,是中国。


我们来做两组对比,孟买与上海,新德里与北京。


都是沿海城市,孟买只有夏季,而上海四季齐全。上海的冷暖季更鲜明。但孟买的干湿季更鲜明。


上海降水最多月(9月)降水量为降水最少月(12月)的4.5倍,而孟买降水最多月(7月)降水量为820毫米,降水最少月(3月)只有0.1毫米,相差超过8000倍!


平均年降水总量:孟买2447毫米,上海1112毫米。上海还不到孟买的一半儿。


集中度:上海降水最多月(9月)为156毫米,孟买降水最多月(7月)为820毫米,为上海的5.3倍。


上海与孟买均为6-9月降水最多,但上海这四个月的降水占到全年的51%,只是相对多数。而孟买占到全年的90%。要么极端多雨,要么极端干燥,天气很少中庸。


再看,新德里和北京。北京降水最多的6-8月、新德里降水最多的7-9月降水量都占到全年降水量的75%。新德里的平均年降水量为北京的1.4倍。


但新德里夏季风比北京强,冬季风比北京弱。新德里的年平均气温比北京高14℃。


北京的夏季时长大约110天,而新德里的夏季时长大约210天。


北京平均每年35℃以上的高温,8.3天。而新德里别说高温日数,连续高温日数随随便便都可以超过50天,平常大家都懒得数高温日数,因为那是常态。我们气温上40℃就算是新闻了,而在印度,气温不上50℃,都算不上是什么新闻。熬夏之苦甚至超出我们的猫冬之苦。


距离人的体温越远,人对气温的差别越不敏感。比如30℃还是35℃还是40℃,体感的差别很大,人们很容易分辨,但45℃还是50℃,体感就会迟钝一些,零下50℃还是零下70℃,大家或许都感觉差不多。


印度季风前季的干热,干到几乎没有雨水,热到完全超出机体的承受能力和体感的辨别能力。


而季风雨季的天量降水,又常常超出古人的防御能力和测量能力。所以印度的季风气候,可谓大开大合。


刚才的这两组对比,有三个最突出的数据,第一、孟买和新德里都没有冬天;第二、孟买可以一个月几乎不下雨,也可以一个月下800毫米;第三、新德里的高温日数人们都懒得统计。


所以,如果印度也设立节气的话,有关暑的节气就会有很多,小暑、中暑、大暑、特暑、巨暑。有关海量降雨的节气,应该也不少。


印度的乞拉朋齐乃是降雨的世界冠军,9300毫米(18617月),单月降水量的世界纪录;26461毫米(18608月至18617月),年降水量世界纪录。我们只有一年几百毫米,两万多的降雨量简直就是天文数字!实在是望尘莫及。


中国是冬季风和夏季风相对均衡,而印度是夏季风一家独大。所以研究夏季风的规律,是重中之重。准确把握夏季风的爆发与消退,便破解了印度气候的密码。因此,用节气对季节气候均衡地进行细化,并不是刻画印度气候的最佳方案。


这一讲,梳理了希腊的地中海式气候使人们对天气学的兴趣高于气候学的兴趣,梳理了埃及的季节划分是以尼罗河为基准,并且重点对比了印度与中国季风气候的差异。可以看出,人们破解气候密码的方式虽然不同,但殊途同归。而24节气诞生在中国,具有契合中国气候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好,这一讲就讲到这儿。欢迎你继续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任飞儿_vg

    刚看一篇文章,说您四岁的儿子拥有前世记忆,真有其事还是有人拿您制讹,吸人眼球?

    气象先生宋英杰 回复 @任飞儿_vg: 我家豆包是个地理控,所以熟悉很多地名以及空间位置。恰好家里的阿姨有两个女儿,所以他跟我把各种线索编成了一个故事,所以也不奇怪。但偏偏有很多人扯上转世再生什么的。

  • 声声眷恋

    我听了音频特意去买了宋先生的书,太棒了

    小元松子 回复 @声声眷恋: 我也買了,太專業了。

  • 青青子衿_dyz

    文本非常详实,谢谢宋老师。爱天气预报,爱二十四节气

  • 张百万168

    真的是听每一集都能长见识。

  • 清风初犊

    如果地理老师也这么讲课,上课就再也不会昏沉沉了

  • 一剑星缘

    不愧为专业人士啊。受益匪浅,收获很多。谢谢你

  • 天朗气清日

    季风气候,不养人(皮儿),但却能养活人(肚儿)。

  • 张百万168

    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延续至今。是不是跟气候也有很大的关系?

  • 张百万168

    深夜了,也要来听

  • 1863379lfeh

    长见识了,知道了为什么有小满而没有大满!谢谢老师!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