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严经论》讲解22 ▏第一卷释义19:

《新华严经论》讲解22 ▏第一卷释义19:

00:00
12:44
《新华严经论》讲解22 ▏第一卷释义19:《法华经》和《华严经》的二种同同门有二:一、乘如来乘,直至道场。如来乘者,即一乘也。如《华严经·贤首品》中,一切世间群生类、鲜有欲求声闻乘,求缘觉者转复少,求大乘者甚希有。求大乘者犹为易,能信此法甚为难。前面讲了《法华经》和《华严经》的十种差别比较,接下来讲两部经共通的地方,同门有二。一、都是乘如来乘,直至道场。如来乘,就是一乘,不同于三乘权学。如《华严经·贤首品》中说,“一切世间群生类、鲜有欲求声闻乘,求缘觉者转复少,求大乘者甚希有。求大乘者犹为易,能信此法甚为难。”论中引用《华严经·贤首品》的这段话,是为了表达世间众生由三乘到一乘的稀有难得。世间的众生中求声闻乘的人很少,求缘觉的更少,求大乘的更稀有。但是相较而言,求大乘者还算是容易的,能信此一乘圆教、佛乘之法的人更是难上加难,一乘之人甚为稀有难得。所以《法华经》讲能够对该经生起即使一念随喜之心,就具有无量的功德,这是对王种、佛种、金刚种的因缘产生的随喜之心。又经云:“若有诸众生,其心厌没者,为说声闻道,令离于众苦。若复有众生,其心少明利,为说因缘法,令得辟支佛。若复有众生,乐学慈悲心,广饶益众生,为说菩萨道。若复有众生,决定乐大事,为示于佛身,转无尽佛法。”此乃《华严经》中分四乘义也。下面继续引用经文,“若有诸众生,其心厌没者,为说声闻道,令离于众苦。”如果有的众生,厌离娑婆世界,受不了世间的种种生死烦恼,不堪众苦,急于脱离,佛就为这类众生讲声闻道,令他们远离众苦。“若复有众生,其心少明利,为说因缘法,令得辟支佛。”另外有的众生,心中少有明利,他比声闻乘的人更加有智慧,佛就让这类众生观因缘法,从因缘中观透它,当体观破它,令他们得辟支佛果。如果还有一类众生,乐学慈悲心,广饶益众生,就是菩萨乘的人,佛就为说菩萨道。以上是三乘法,如果还有一类众生,“决定乐大事”,乐大事指的是成就终极圆满的佛果,佛就为他们显示佛身,转无穷无尽的佛法,永远以无量的方便,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化身在法界中度化众生,令他们悟入圆顿教。这是真正的《华严经》中佛的境界。这是《华严经》中分四乘之义,包括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佛乘即一乘佛果。如《法华经》中:门前三驾,且示权门;露地白牛,方明正教。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二三门外之权宗,方明露地之实教。《法华经》中讲门前三驾,门前三驾是〈譬喻品〉中为救火宅中的孩子,方便比喻的羊车、鹿车、牛车。将三界比喻为一个腐朽且起火的大宅,众生就是其中的孩子,危险就在眼前,屋子已经开始燃起熊熊大火,但里面的孩子还乐着嬉戏不肯出来,为了让他们出来,父亲投其所好,说外面有你们想要的三车,你们先出来,出来以后要羊车给羊车,要鹿车给鹿车,要牛车给牛车。羊车、鹿车、牛车三驾代表界内三乘,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等出了火宅到了界外后,发现等待自己的是一人一辆大白牛车。本来你想要一辆自行车,你要一辆小轿车,他要一辆宝马,结果出去以后人人都是一辆劳斯莱斯或者人人都是大房车,远远超出了他的所望,实际上这就是一乘。《法华经》讲会三归一,三乘人最终都是一佛乘,授记他们未来最终也会成佛,其实就是告诉他出去以后就有大白牛车。门前三驾,界内三乘,都是如来方便施设的权教法门。露地白牛,才明正教,是真正的圆顿教,是纯圆,纯顿、纯白的。露地白牛长什么样,就是《华严经》中所讲的这个样子,《法华经》是隐隐约约讲到这点,讲到本迹、权实,讲到本门、实门的时候,讲到佛的寿量的时候,才显示出这个东西,但是最详细、完整的显现是在《华严经》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二、三指门外之权宗,超越权宗到门外之后才有露地之实教,露地白牛表示实教。《法华经》讲权实、开权显实、会三归一、开迹显本,开近显远,近指我们眼前这一生一世的一段时间,远指无量劫以前和无量劫以后。实际上无量劫整个展开后,在华严境界就是一刹那,无所谓长短。四乘契会,二教共同;施设化仪,各有差殊。又《法华经》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准此一文,似立三乘,论其契会,还成四法。唯此一事实者,即佛乘事实。余二者,即菩萨、大乘,通缘觉、声闻是余二,为缘觉、声闻厌苦相似故。足为龟镜,可以明鉴。界内三乘(门前三车),界外佛乘(露地白牛)总为四乘,四乘契合会通,终归佛乘,这是《法华经》和《华严经》两教共同的地方。只是针对不同根基的众生,佛施设的教化方法和仪轨有所不同。又《法华经》说:“唯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根据经中所讲,似乎立了三乘,如果论其契会,还成四种教法。这是《法华经》和《华严经》异曲同工之妙处。唯此一事实,就是佛乘是实。“即菩萨、大乘,通缘觉、声闻是余二”,菩萨、大乘是一类,缘觉、声闻是一类,是为余二。因为缘觉、声闻在厌苦方面相似,所以划为一类。足为龟镜,可以明鉴。龙女一刹那之际,印三世性。又从凡夫即圣,不移毫分。此乃与善财童子解行入道法门略同。善财一生成佛者,不离刹那际。证三世性、古今总齐,还与龙女一刹那际转身具行成佛一时总毕。皆称本法,法如是故。龙女一刹那之际,印三世性。刹那顿悟成佛,迷即凡夫、觉则佛两者是相通的,一念迷佛是凡夫,一念觉凡夫是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觉、念念相应念念佛,这是《华严经》的圆顿教。在《法华经》中龙女刹那成佛,顿印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法界,这个旨趣和《华严经》是共通的。两种同,一种是讲四乘同,一佛乘的同;另一种是讲刹那顿悟成佛,一念成佛,这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龙女一刹那之际,印三世性。”什么叫印三世性?就是过去、现在、未来,本自具足,本自不动,本自清净。僧肇大师在《肇论》中讲物不迁,常人认为“昔不至今”,所以有流转变化之感,但是同样是“昔不至今”,在僧肇大师看来,昔不至今,今不至昔,昔物在昔,今物在今,各各住其位,正是物不迁流[1]。所以,事物没有流转,时间没有流逝。“龙女一刹那之际,印三世性。又从凡夫即圣,不移毫分”,从凡转圣不移毫分。龙女刹那成佛、一念顿悟成佛的理和善财童子解行入道法门大体是相同的。善财一生成佛,历经一百一十城,参访了五十三位善知识,学修了无量无数的法门,但是善财童子的根本境界是始终不离刹那际三昧。自从他一刹那发了圆教的菩提心,他的根性、他的心的本来一直处在法性之中,没有动摇。所以,虽然他这样去学差别智慧,但从根本的角度来讲,他从初见文殊得到根本智就始终不离刹那际三昧,没有变化。《法华经》中龙女一刹那际印三世性,《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也是不离刹那际,“证三世性,古今总齐”,古往今来都在法性之海中,没有差别变化。“还与龙女一刹那际转身具行成佛一时总毕。”龙女向佛供养龙珠之后,刹那转身到南方无垢世界成佛和善财童子成佛,从顿悟、刹那成佛的角度来看两者是一样的。“皆称本法”,两者都契合了原来的根本的法,本法就是《法华经》讲的法界。“法如是故”,法本如是。立时劫者,众生情尘也。善财证此名为一生,三世时劫既尽,更有何生?故名为一生。诸余施设十种不同,前已论讫。龙女转身,善财不变,为转无所转有异故。立时劫者,众生情尘也。倒过来讲就是众生情尘,妄立时劫,安立了时间和劫数,成住坏空无量大劫、阿僧祇劫、无量无数劫。安立时间劫数或者劫变的人是什么?是凡夫。一切众生因为有情尘妄想,所以才觉得有时间、劫数、长短、久暂等变化。“善财证此名为一生”,善财一生成佛,实际上一生是一念不生,一念超越时间。“三世时劫既尽”,超越了三世,超越了时劫,更有何生?故名为一生。一生是什么?生出真,一念超越所有的妄,回到本真,就是一生,也就是一念生出无量法,无量法指法性海中的一切圆融之法。或者将一生解释为一念不生,不生指的是不生妄想,是屏蔽和消灭掉无穷的妄想。一念生,生的是真正的智慧。一生成佛,一念真种现前也就成佛,这个生指的是生起了根本智慧。“诸余施设十种不同,前已论讫。”前面已经讨论过了两部经的十种不同之处,两部经的差别。龙女转身,善财不变,转和不转稍微有差别,但是回到的根本境界是一样的,实际上转无所转。
[1]《肇论·物不迁论第一》:夫人之所谓动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曰动而非静。我之所谓静者,亦以昔物不至今,故曰静而非动。动而非静,以其不来;静而非动。以其不去。……伤夫人情之惑也久矣,目对真而莫觉。既知往物而不来,而谓今物而可往。往物既不来,今物何所往?何则?求向物于向,于向未甞无;责向物于今,于今未甞有。于今未尝有,以明物不来;于向未甞无,故知物不去。覆而求今,今亦不往。是谓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