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严经论》讲解19 ▏第一卷释义16:《法华经》和《华严经》(4)八、龙

《新华严经论》讲解19 ▏第一卷释义16:《法华经》和《华严经》(4)八、龙

00:00
17:00
《新华严经论》讲解19 ▏第一卷释义16:《法华经》和《华严经》(4)

八、龙女成佛所居国土别者,即言南方无垢世界非此娑婆。第八是讲龙女成佛所居国土的差别。龙女成佛确实是顿悟成佛,刹那成佛,在《法华经》中龙女将宝珠献给佛以后,刹那成佛,所居的国土是南方无垢世界,而不是此地的娑婆世界。《华严经》是当下、本然、本际,没有动转去来之相,是当下一刹那的现前。当李长者在将《华严经》和其他所有经比较的时候,有最核心的两个要点,第一个是时间,第二个是空间。时间上,任何一刹那当下具足,空间上,任何一点当下具足,没有时间的流转变化,也不需要空间的延展收缩,这是圆教的一个特点。其实我们仔细看上面的观点和天台宗一念三千的圆教的境界是一模一样的。当我们说文字的时候可以说这是哲学或者观点,当我们从另外的角度,从实修实证的角度来看,这就是圣者的境界,也是诸佛菩萨的圆教的境界。解云:心得应真,故称无垢;正顺本觉,故号南方。为南北为正故。又南方为明、为虚,南为离,离中虚,八卦中离法心,心虚无故,即还依世俗八卦表之。对南方无垢世界应该怎么理解和解释呢?“心得应真,故称无垢”,因为心一刹那契合了真如法界,刹那清净,没有尘垢妄想,所以叫无垢。首先龙女是畜生之身,其次她在海中,海代表第八阿赖耶识或者生死烦恼,代表众生生死业力的烦恼之海。龙是海中贪嗔痴的一种表现,但她刹那之间,一念之间可以转烦恼成菩提,转凡身成佛身,把烦恼之海转成清净的法性之海。龙女成佛的世界叫无垢世界,无垢世界就是“心得应真”,一刹那他的心契合法性真如,在无垢世界,而不是娑婆世界。有转凡成圣,转染成净,还有相的变化,这是龙女成佛的一个特点。正顺本觉,所以叫南方。为什么呢?因为南北为正。又在八卦中南方为离卦,黎明之地,从身体的部位来讲,南方代表心脏的部位,代表心。其实这个心并不仅仅代表心脏,中国人讲的心和英文中的心意思不一样,英文是mind and heart,是中国人讲的心和脑的总体。中国古代人讲心看起来是心脏的心,实际上是心脑一体,具有智慧、慈悲、光明,三位一体。我们说入心入脑,似乎心偏重于人的灵性和情感系统,大脑偏重于人的理性系统,但在古代的语言和语境之中“心”字,就是智慧和慈悲,是情感和智慧的完美结合之地。南方为明,南方无垢之地表示心达到了黎明,心性光明像太阳一样展现出来。南方为虚,为离,离中虚,八卦中离卦的卦象是“”,上爻下爻是实为阳爻,中爻是虚为阴爻。坎中满,坎卦的卦象是“”,上爻下爻是虚为阴爻,中爻是实为阳爻。所以,南为明为虚,这个“虚”是什么呢?就是破除,用佛教的原理来比附、来解释的话,“虚”代表人们破除了我执和法执,破除了自己自以为是的自满状态。里边虚了,无我了,无我以后才能够有大我、真我,才能够万法齐平。八卦中的离卦对应我们的心,“离”也代表火、南方,代表明丽,光明亮丽。离表心,离中虚,代表心虚无、心空,心中没有了任何的杂念和烦恼,这是以世俗的八卦来表相。用“离卦”也可以表各方的成就,如五方佛、上下四方佛、八方佛、无量佛的成都可以用离卦的相来表示,表心空。古人讲,“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也即是说悟到“空”以后,就相当于科考及第,中榜了。余方虽无八卦之名,其方法是一法也。故虽然理既如是,有理即有事故,还须有国,众所归依。若有别住南方,自他彼此犹隔,此乃犹顺三乘,分别引权根而生信解,迁就佛乘故。中国有八卦之说,在其他的国家和文化中虽然没有离卦等八卦之名,但法是一样的。理是这样,有理就有事,还要有国土,有国土即众生有所归依。南方无垢世界,无垢是心得应真,南方,指的是虚其心,表示所成的清净国土。如果说这种南方无垢世界成佛,虽然是刹那成佛,但还有方位、国土的差别;不是当下在娑婆而是在南方成佛,还有南北方位表现的不同,有自他彼此的隔碍,有来去动静、净秽的不同,这仍然是随顺三乘之人的大小、远近、净秽的情见,分别逗引三乘权教根机,让他们产生信解,迁移引导他们进入一佛乘的境界而施设的方便说,不是佛乘,不是佛的本怀。为三乘余执、势分难摧,且有一分回心,自他之情未绝,不同华严顿印法界之体,自他相彻,一一微尘之内住因陀罗网之门。是故今言所居国土别。因为三乘之人有着强大的执着、习气和惯性,这种执着力难以摧灭,需要有一定的方便法门来引导他们。“且有一分回心”,还有一分回转之心。就是说只要你还有一丝一毫的回转心,有非当下直接圆满之心,“自他之情未绝”,有自有他,有佛有众生,有成佛有不成佛,有南有北,有净有秽……,这种情识、情想分别,只要还有一丝一毫“未绝”,还没有消灭,那么就和《华严经》不一样。还有一分回心,还有自他之情未绝,尚且留有隔阂,这就不同于华严顿印法界之体,顿就是不变异、不造作、不扭曲,当下、此时此地、一刹那、自然的,不需要什么功用,他是无功用行,就在当下的因缘之下一刹那契合整体法界,顿印法界之体,法界之体就是真如,就是法身、涅槃、常寂光。顿印法界之体,是真正地看到心性光明。很多人会把心性光明理解为禅定或者观想中所看到的明点,那不是真正的心性光明。其实万法都是心性的光明,万法也都不是心性的光明。常寂光的体是看不见的,但常寂光的相是什么?万法都可以说是在常寂光之中。“自他相彻”,不是从这到那,而是刹那打开以后,发现万法重重无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重重交织,重重叠加,重重渗透,无穷无尽。一一微尘都是具足圆满、圆融法界。“一一微尘之内住因陀罗网之门”,即是说,任何一法都在因陀罗网的光明境界之中,在重重无碍,重重无尽,重重交彻的境界之中,这是圆教真实的境界。《法华经》讲龙女顿悟在南方无垢世界成佛,还有无垢、有垢,南方、北方等方位的区别,不是当下具足、当下顿成。龙女成佛也是刹那顿成,但可以说是顿而不圆,不圆就在于还有方所、净秽、凡圣的区别。《华严经》中的国土就在当下,而且法法圆融。华严是又顿又圆,顿就是一刹那,圆就是不用移动,不用比较,当下法界圆融,自他一切法圆融。九、六千之众发心别者,如《法华经》云:龙女成佛时,娑婆世界菩萨、声闻举众皆遥见龙女成佛,普为时会人天说法,心大欢喜悉遥敬礼。又下文,娑婆世界三千众生住不退地;三千众生达菩提心而得受记;智积菩萨及舍利弗,一切众会默然信受。第九种比较是六千之众发心不同。如《法华经·提婆达多品》讲:龙女成佛的时候,娑婆世界的菩萨众、声闻众皆遥见龙女将宝珠献给佛之后,一刹那在南方无垢世界的佛国成佛,龙女在无垢世界普为时会人天说法。娑婆世界的菩萨声闻看到这个景象后,心大欢喜悉遥敬礼。另外,在《法华经·提婆达多品》的后面,讲到娑婆世界三千众生闻法解悟,住不退地;三千众生达菩提心而得受记;智积菩萨及舍利弗,一切众会默然信受。虽智积菩萨及舍利弗而为智士,寄在迷流,为利启蒙,故遣教行,益济凡学,令成轨躅,娑婆之众既遥敬礼,六千发意。彼此未亡,俱顺三乘权学、有为菩提,未得普门法界、本觉菩提、自他同体。以是义故,有遥敬礼。虽然智积菩萨及舍利弗是有大智慧的人,但他们化现的角色是尚在迷惑的众生之流。这是为了有利于启发童蒙和初学的新人,为了利益他们,所以遣去教行,和他们在一起共同的受教导和行持。引导和救度凡夫之人,令成轨躅。他们示现在娑婆世界领众,遥礼南方无垢世界龙女成佛说法,之后六千人发了菩提心。这种状况说明“彼此未亡”,不是当下全部平等圆满,还有彼有此,有此众有彼众,有凡有圣。他们是以方便来顺应三乘权学之人,给他们显示有造作的有为菩提。有为菩提就是要在一定的时间、空间,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达到一种别样的,和现状不一样的东西。所得不是普门法界、本觉菩提、自他同体。《华严经》中是普门,是遍一切法门,遍满法界一切门,是本觉菩提,不是有为菩提。《华严经》让你契合的是本觉菩提,《法华经》这里是为三乘权学之人展示的有为菩提,有造作,有菩提成就的果,而且这个果是相对于凡夫未成佛的果,有无限的差别,他不是本有。见到本有的话,就是禅宗讲的,所谓空劫以前的自己,历劫事就在目前。本有就是不需要通过有为造作出来,修不修都是那回事,看到天堂地狱的众生都是那样,都本具这个东西,所以叫本觉,叫普门法界,本觉菩提。得到普门法界、本觉菩提,按照《华严经》圆满成佛的一刹那或圆满得到圆顿知见、佛之知见的时候,他就不会像《法华经》中有无垢佛国,新发意菩萨等遥相礼敬,听到看到并随喜佛讲法等等,他就不会有这种变化,当下一刹那自己也在法性之海之中,所有的众生都在法性之海中,法法圆融,法法融通,法法本自具足。这是本来就有的,不会有像《法华经》中所讲的区别,这是有为菩提,还有彼此未亡的状态。本觉菩提中,是自他同体,没有你和他、没有净和秽,没有凡夫和佛的区别。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个人如果真契合到这点,他会觉得没什么事好做,他做的一切事都是为了没有觉悟的众生,对他来讲已经彻底的停了,没有什么好修好证的,但是他会因此而兴起繁兴大用,行普贤行愿,而且是普遍的,缘于法界一切众生修广大普贤行。因为没有契入普门法界、本觉菩提、自他同体,所以才有遥相敬礼。《华严经》即不然,即以普门法界普见法门如来藏身三昧境因陀罗网庄严法门。《华严经》就不是这样,《华严经》是普门法界,什么叫普门法界?普门就是一切法,所有的法都是他的门,任何一个地方,时时处处,刹那刹那都可以进入这个圆融法界。在《摄大乘论》中讲到菩萨练磨其心,就是激励菩萨精进修菩萨行的时候有三种信念[1],第一种就是需要知道无量世界刹那刹那有无量众生成佛。这是华严的一个根基,以华严的佛之知见为他的根性,为他信仰的基石。所以说信,你信什么?信圆教的教义和果地的妙用,而不是迷信。什么叫信位?从圆教来讲,信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信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安住,安住就可以自然成就。所以由信位到住位,十住位的初住就可以安住在法性之海中。《华严经》是以普门法界、普见法门、如来藏身三昧境、因陀罗网庄严法门。普见,就是一念顿现全体。其实这一类的文字,我们在《新华严经论》中处处会看到,他反复地讲,它的原理非常简单,但是你要能够信解很难。是否能够信,就看你跟圆顿教有没有缘分,或者看你的理解和领悟能力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后面如果再继续学习李长者的《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从修行次第的角度李长者讲的也是偏重圆顿义,就在这个文字境界中,当下能够顿悟,当下能够得到法喜禅悦,当下能够悟入华严法门,他是至圆至顿的东西。如果你没有契合,其实也很简单,有很多方便。如来藏身三昧境,就是一切众生自己的如来藏,一切众生本具如来藏,一切众生本具佛性。当你发现自己的佛性的时候,你会发现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每个众生都是不增不减、具足圆满的佛性,修不修都是如此。所以《楞伽经》中讲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佛说他讲的法无非就是一个古仙人之道。就像一个大城、古城里边有许多的宝贝,佛看到了然后告诉大家,过去的仙人也到这来过,告诉大家如何走到这个宝所去。这个宝所我们可以理解为净土、自性佛国、如来藏等等。如来藏身,不能把它理解为我们的身体,如来藏身,就是佛的智慧法身,他是遍一切时,遍一切处。你的法身、他的法身,所有的法身实际上是同共一个东西,当然每个人也可以证到自己的法身,证到的法身境界是一样。因陀罗网庄严法门,重重叠叠的光光相照。这是《华严经》的境界,即任一时,任一处,任一微尘都具足全体法界,都是全体法界,和其他的任意法,任意一个点上的任何一法,都是融通无碍的。同样的,从念的角度来讲也是如此,念念念念都是这样的,念念都是寂灭大海,念念都是华严三昧、海印三昧。 [1] 《摄大乘论》卷中“应知入胜相第三”:十方世界无数量故,不可数量在人道众生,剎那剎那证得无上菩提,是名第一练磨心。由此正意,施等诸波罗蜜必得生长,是我信乐已得坚住。由此正意,我修习施等波罗蜜进得圆满则为不难,是名第二练磨心。若人与众善法相应,后舍命时于一切受生中可爱富乐自然而成。是人得有碍善此义尚应成,云何我得圆满善及无碍善,一切如意可爱富乐而当不成?是名第三练磨心。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