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酬德》作者同在上部第二卷康寿秘诀2.心病身病

《天道酬德》作者同在上部第二卷康寿秘诀2.心病身病

00:00
12:16
《天道酬德》作者同在
上部第二卷康寿秘诀
2心病身病
养生是高贵的行为
但非富人的专利
一位朋友谈起他父亲生病的事,对其不解养生之真意深感惋惜。老人家患高血压、冠心病,做了3次手术,血管已植入五个支架,但仍不能解决问题。邻居都说不能再放了,建议适当步行锻炼,并戒烟酒等。
对此很多朋友都有同感。父辈们年龄大了,对改掉不良嗜好多无决心,又不重视修德及护养身体,得病只知一味依赖药物与手术,根本不知探寻根源上的问题。所以有的长辈一旦病逝,便成为整个家族永远的伤痛。他们辛苦一生,积劳成疾,却得不到善治,甚或在医院病房苦度余日,备受煎熬,至死都不知得病的深因。
这种人生可以用一句流行语概括:前半生拿命换钱,后半生拿钱买命。其实,周围很多人都是如此,忙于谋生或工作,忽略照顾身体,最后落个一生拼命赚钱似乎只为倾囊治病犹医治不愈的结局。
人们不禁要问:是命该如此,还是治病理念有误?答案是,治病理念有误,而命是可以改的。何以见得?因为古圣的治病理念不是如此。
看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位朋友痛经,原因之一是身体受寒,也有忤逆长辈的因素。若采用服止痛药的方法,虽能缓解一时疼痛,终究解决不了寒邪伤阳的问题,而且会对五脏等产生副作用,甚至使大脑受到伤害。那么更科学的方法,是应该解决伤阳气的问题,必须同时采取生阳与避忌的措施(如温肾及适食、护足、忌口、早睡),并改违伦为遵常等。这样的治疗标本兼顾,才可能彻底。再看一个例子。一位朋友有肝血管瘤,重要原因是好生闷气、顶撞怨恨父母,违背人伦。若仅用服中药的方法,虽然对调理五脏起一定作用,但并未触及核心的伦善问题。那么更合理的方法,是应该践行伦善、提升德行,再配合做些调理脏腑的事。这叫标本兼治。调理脏腑固然是治本,但比这更深层的治本是忏悔积德。
再如朋友的父亲患高血压、冠心病,既有五脏、血液污浊(吃荤、晚睡)等方面的因素,更有不孝、杀生、怨恨等损德的因素。若只吃降压药、放支架,而不知调理五脏、净化血液血管,及忏悔、修德等,显然难以根治(且副作用不容忽视)。
这些都是最简明易了的理。可见,病因有涉及脏腑气血的,还有更深涉及德行的。有的病要找到气血阴阳的因素,有的病还要深入挖掘到德行的因素。假如两者都不顾,只是在控制症状上花工夫,那是什么治疗方法?明白了吧!这就是冠心病之类只在植入支架上做文章解决不了问题的原因,也正是极其消极的做法。
那么,古圣的治病理念是什么?是藉于养性,令病不生!本会有的病可以不生,本不会有的病更可以不生。同理,若病已生,也能根治。此理若明,就可以换一种活法,就是在德行与生活上作出修正、调整(也可避免控症错治及花冤枉钱)。如《黄帝内经》所说,“上医治未病”,而《千金要方》谓“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可惜现在的人大多不知道这个智慧,或不相信有这种事。这本是中国古圣的智慧,谓之养生(或古医疗法)。
有人说:“活着都是困难,需要竭尽全力,哪有精力物力去养生?”那是因为你对养生有误解。养生不是要等到不需工作时,也不是撇开培德与调心而单纯地在吃保健品或推拿、艾灸上做文章。那些善于养生者,未必都是富裕的清闲者。为生活忙于挣钱的贫穷者,乃至社会底层人士,照样可以养生。换个角度说,更应该养生自助,因为谁都不愿落得人财两空。
真正的养生,主要是养性,就是养成乐善好施的习性。如此,则自然百病不生,祸灾不起。换言之,即是为善养德。如古圣曰,德行日臻完备,自然增福延寿。”至于人们所看到的练功,及艾灸、刮痧等,是应该在养性基础之上进行,而不是撇开养性而进行(至少应该调整心态等)。
[注]*《千金要方》:“性既自善,内外百病自然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五者(养生五难)无于胸中,则信顺日跻,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
但很多人觉得,仅是为善甚至调整心态就能治病,不可置信。实际上,现实中无数事例都能说明这个道理。例如有的人被医院检查出癌症晚期,专家断定至多能活一两个月,他就干脆出院,放下一切去旅游,或舍掉一切去做慈善、公益,结果过了推断的生存极限,乃至很多年后,依然平安无事。再到医院复查,发现癌症病灶已神奇消失。奥秘何在?记住,人体有一个自动修复系统,你别随意自作主张干扰其工作。比如手指划伤,过了一个晚上,伤口愈合。是你在做吗?你只是放怀睡觉,是你身上有一个管身体的在做!而能令其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正是你的为善与调心!这也正是医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所说,假如去除名利、喜怒、声色、滋味、神虑精散等养生五难,那么信义日益增长,道德日益完备,便能不祈善而自然有福,不求寿而自然延寿。或如《黄帝内经》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那么,做人不善与病灾有关联,或者说身病多缘于心病,这如何作科学的解释?因为行不善是冲撞自然规律的表现,必然受其反制。换言之,是因为自然法则必然鼓励善行、抑制恶行。比如必然鼓励晚辈孝敬
长辈、学生恭顺师长。故孝亲尊师者自益康寿,忤亲慢师者易遭病灾。德
即行善者自然增益康寿,作恶者自然损害康寿。
【注]*借用《黄帝内经》的话,是“合于道”,故“德全不危”。完整的意思是,背道则德亏形损,合道则德全不危。即如古人言,“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庄子》)。意谓:持道则德行完备,德全则形体健全。反之亦然:弃道则德行亏缺,德亏则形体缺损。
有人问:“现实中有很多看似相反的情形,即善人多病短寿、恶人少病长寿,怎么理解?”答案是,这是表相。只有综合其往昔与祖上的善恶等因素,才能看到真相;只看生命的局部及忽略与祖先的关联而下结论,不免出现偏差。
可见,德行亏缺,正是很多疾病的病根,遗憾的是往往被人忽视。要想真正治病,只有找到病根,才有可能,否则所谓的治疗绝不是根治。这就是若不想生病或希望生病能根治就必须重视养生的原因,因为别无他途。而养生关键是养德,是培养利益与包容众生的品性(因此增长福慧),故无论贫富老幼都不应该忽视。换言之,养生只是睿智充实的生活方式,因有顺应自然规律的作为而得护佑,因有触及根源的疗法而得挽救,如此自然地使未病免于生病、已病得以根治。
所以,如果不想过那种半生赚钱半生治病的生活,或不希望生病却难以根治最终死于病床的情况出现,你就先转变理念。在此,还要提醒年轻朋友们了解一个误区:很多人以为养生是中老年人的事,觉得自己还年轻,还是个宝宝,需要刺激、尽情享受,与养生丝毫沾不上边。这是对养生的莫大误解。实际上,养生并非仅适合中老年,而是更应该趁年轻。因为养生主要是为善、养德,正是能让你一生幸福的福德支撑及转命的希望所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