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丨存在与时间丨10 怎样才算本真的自己?——第二篇第三章

哲学丨存在与时间丨10 怎样才算本真的自己?——第二篇第三章

00:00
12:55

你好!我是周林刚,我们继续讲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声音下方的讲义有本期内容提要,你可以点开查看。

通过前两讲的介绍,我们已经了解到,此在的本真存在方式是向死存在和决心的统一体,海德格尔将它概括为先行的决心。意思是:随时准备听从良知的召唤,把自己召唤到那个向死存在的自己面前去。我们也可以把它替换成一个更通俗的说法:成为真正的自己!今天我们接着介绍《存在与时间》第二篇的第三章,更进一步地解说一下这个本真的自己

我们分两个问题来谈:第一,为什么本真的自己是重要的?第二,海德格尔所说的本真的自己具体是什么意思?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本真的自己是件重要的事?

这里又有两个小问题:首先,自己很重要。然后是,这个自己达到本真的状态,才真正算得上是自己,所以本真性同样很重要。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意味着我们通常所说的:要忠实于自己,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

古希腊的德尔菲神庙刻着一句话:认识你自己。西方哲学的开创者之一苏格拉底一生的哲学活动都在实践这句话。从这一点看,认识自己、忠实于自己,是从古至今都不变的人生箴言。但是,古代和现代还是有不小的差别的。同样都是要做真实的自己,现代人的理解和古代人的理解,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对于古代人来说,比较典型的看法是,那个被称为真实的自己,是上帝或者真理之类的超越的、高级的、客观的力量发挥作用的通道。在这里,真实的自己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只有真实的自己,才能接触和感知这些高级秩序和存在。就像我们在良心现象那里已经看到的那样,良心发现的经验,就是某个更高的伦理秩序或道德规则,通过良心向我们发布命令的经验,我们感到,按照那种命令行动、按照那种秩序生活,才是我们内心真实的想法,但因为胆小、贪婪或其他原因,我却没有勇气这样做。于是我感到内疚,有负罪感。

这个经验,当然也是现代人有的。但对于古人来说,他们把那个更高的秩序或存在者,当作权威,自我则是从属于这个更高权威的。所以,他们的重点是这个更高的秩序或存在者。人生的意义,是由这种更高的秩序产生的。现代人的伦理感受把这个侧重点移到了自己这一面,人生的意义应该来自于自己本身,比如说,很多人会讲:伴侣应该是自己找的或者得是自己喜欢的,职业应该是自己选的等等。这个对应于政治世界中的类似现象,就是民主:法律之所以有约束力,那是因为它是我们每个人自己制定的。在这个现代的自我理想中,自己好像取代了更高的那个秩序,自己好像成了价值高低好坏的来源。

当然,我说的是好像。这里是有所保留的。因为,假如只有自己这个环节,抛弃了客观的环节,那就会陷入主观主义,最后甚至会导致虚无主义。实际上,单纯的自我,并不能作为独立的价值源泉,决定某一选择是好是坏。一个母亲会因为孩子是自己的孩子这个简单的事实而肯定这个孩子、爱这个孩子,这是从孩子属于自己这个简单的事实中产生出来的价值判断,但这个爱孩子的母亲,仍然会希望这个孩子健康成长、取得成就、获得幸福,也就是仍然会希望这个孩子过上生活。这些内容,自然是不可能从孩子是属于自己的这个事实中产生出来的。同样,一个人要求自己选择职业,但这个职业对他的意义或价值,并不是全部都从自己选择这个事实产生出来的,而是同时由他对这个职业的认识、理解决定的。换句话说,自己选择,其实包含了意愿和知识两个环节。两个环节缺一不可。如果抛弃了知识这个环节,也就是抛弃了超越于自我的客观环节,只剩下自我这个主观环节,那么忠实于自己就会变成空洞的说辞,甚至导向一切都是允许的这种虚无主义。或许,这也是为什么要在自己前面加上真实的本真的这类修饰语的原因吧。

现在我们转向海德格尔。有些重量级的批评者把海德格尔的哲学当作虚无主义的哲学。其中的原因主要在于,海德格尔没有提供出客观的、不变的、永恒的价值准则。他提出来的本真的自我,只是一个形式,没有实质内容。

那么,情形到底如何呢?这就是我们的第二个问题:海德格尔说的自我和本真性,具体是什么意思?

“自己自我表示我们身份的同一性。举例来说,张三昨天犯了法,今天痛改前非,完全变了一个人,但是,法院依然会判决张三承担法律责任。法院不会因为张三内在精神的洗心革面就不把昨天的张三和今天的张三当作同一个张三。这里就有一种社会层面建构起来的同一性,仿佛这个人被当作一个一样。当我们用自己来说自己的时候,通常也是类似地表示一个不变的我持续地存在下去,也像一个一样,始终维持着。在海德格尔看来,笛卡尔以来的现代西方形而上学思想中的自我,就是这样一个抽象的点。

从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出发,自己并不是这样的一个。这样一个,不论你把它称为主体还是其他什么,都是对人的存在方式的误解。当然,自己自我的确是表示自身同一,表示持续维持下去的同一性这样的意思——海德格尔称之为持驻,持续的持,驻扎的驻。但是,这种同一或持驻的存在,不是现成的,而是人自己努力活出来的。人是凭借自己的生存活动,在他自己的理解和行动中,形成他的自我的。正是因为如此,人才可能因为各种各样的理解和行动,从而失去自我或迷失自我。显然,在海德格尔这里,自己或自我,是某种被坚持下来的意义整体。

在对自己或自我作了这样的理解之后,我们也就能够进一步理解本真的自我的意思了。本真的自我,从术语上说,就是跟自我的概念相一致的存在方式。由于自我表示的是被坚持下来的意义整体,因而海德格尔以下面这几个句子解说了自我的本真形式,他说:如其一向已曾是的那样本真地是此在。”“将来的此在能是它最本己的如其一向已曾是,亦即是它的曾是。只有当此在如我是所曾在那样存在,此在才能以回来的方式在将来来到自己本身。

这几句话听起来非常拗口,我们可以把海德格尔的话翻译成这样:本真的自我,也就是我本真的生存方式,是那种我们愿意无数次重复的生活方式。哪怕重复一万次,我也将如此选择我的人生。这跟尼采所说的永恒轮回异曲同工,也跟柏拉图在一个神话故事里说的内容非常相似。在那个被称为厄尔神话的故事里面,哲学家代表的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在轮回转世的过程中,始终会被选择的生活。

海德格尔说的先行的决心,其实就是这个意思。同时,我们也能理解,为什么海德格尔要用向死存在来说明这种本真的生存。向死存在意味着,我们是事先凭借面对死亡的勇气来作出我们存在的抉择的。这里无疑弥漫着一种毅然决然的气氛。

当然,这里也要补充说明一下,这种存在的抉择并不等于日常生活中面对的个别具体选择,比如选择某种职业,选择某个居住地点,选择某个生活圈子,作出某项业务上的决策等等。本真的生存方式并不要求这些都是不变的。相反,本真的生存恰恰允许甚至要求人们,不应该被这些具体的选择所封闭。一种生存方式是更具综合性的东西,有些人可能会把它理解为某些基本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有些人也许会把它理解为某些宗教性的基本信条。海德格尔可能会把它理解为民族的历史遗产。但无论哪一种,都意味着需要我们进行思考,去理解和解释自己的过去,同时也是解释我们自己的现在和未来。

说到这里,你可能已经发现,海德格尔关于本真的自我所作的解释,依赖于时间:他所说的过去曾是说的自然是过去是过去曾是说的则是现在和将来,意思是将来要把过去重现或重演出来。本真的自我,它的同一性,正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种统一状态。因此,海德格尔说,人的存在,也就是操心,在存在论上的意义就是这种时间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把人视为时间性的存在。时间问题是我们下一讲的内容。

最后,我们回到刚才提到的一个疑问:海德格尔的本真自我,到底是不是主观主义甚至虚无主义的呢?我们看到,海德格尔的哲学分析确实没有制定出客观的真理法则,好像真的是主观主义的。仿佛一切都取决于自己的选择。但有一点必须指出来,那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自我决定或决断,绝对不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意思。他强调的是,人必须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对过去、对未来作出有根有据的理解和解释。在这个意义上,自我决断是依赖于一个人的知识的。人们也许可以指责海德格尔要求的知识是民族和历史的,而不是万古不变的永恒真理,但不能指责他是个只诉诸空洞的自我选择的主观主义者。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如果你还有任何关于这本书的问题,欢迎在评论区提出,一起参与讨论。我们下一讲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