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下:你是拿着金饭碗讨饭的人吗?

22.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下:你是拿着金饭碗讨饭的人吗?

00:00
19:44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下你是拿着金饭碗讨饭的人吗?



一、引子


时间有开端吗?空间有尽头吗?


我想,很多人在小时候一定问过类似的问题。可能,还有一些人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也会偶尔想一下这些问题。然后……可能就很快睡着了。因为,实在是想不出来啊。


那种想思考,但是又不知道如何下手,从哪里开始思考的感觉,和我们阅读纯粹理性批判的原著,非常类似。恰好,这位来自柯尼斯堡的老宅男,康德先生对这些问题有他独到的见解。


我们不得不说,康德的纯批是一本奇书。


我曾经读到过一本介绍说,要简单地介绍康德纯批是不可能的任务。所以,我将尽力来向大家解说康德的基本思路和观点。



今天的课程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我们首先来简要介绍一下,康德之前欧洲大陆两个主要哲学流派之间的对立,也就是经验论和唯理论之间的差异。


紧接着,我来看看,康德是如何处理休谟遗留的怀疑论问题,来论述因果关系的;


然后,我们来了解一下康德对现象和物自体的二分,也就是康德的二元论;


最后,我们来着重介绍一下,康德提出的著名论题二律背反。


二、两大阵营的对立:经验论vs唯理论


康德之前,欧洲人对世界的理解大致形成了两个大的阵营。一方以英国的物理学家牛顿为代表,他主张经验的观察和研究。他身后有整个经验论的哲学传统支持他,例如洛克、贝克莱和休谟;


经验论者认为,没有什么知识是与生俱来的。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洛克的白板说,认为人在出生的时候是一块白板。所有知识都是从外界获得的。


另一方是唯理论者。以莱布尼茨为代表,他主张通过理性自身就可以推导出世界上所有的知识。


也就是说,唯理论者认为,知识主要都是先天的。不需要什么经验材料。这样的学者后来被称为摇椅学者”armchair scholar。也就是说他坐在自己书房的摇椅上、足不出户,甚至不用睁开眼睛,就可以知道所天下事了。


我们打个比方来形容一下这两个阵营的对立,当然这主要是关于人类知识问题的。经验论者好比是一群乞丐。这群乞丐觉得自己生来一无所有,对于世界的所有认识都要从别人,也就是外部世界去乞讨得来。而唯理论者呢,截然相反。他们有一些纨绔子弟,也就是富二代的想法。他们会说,我们怎么可能需要向外部世界乞讨呢?我们自己生下来的时候,就有一个金饭碗啊。也就是拥有与生俱来的知识。


康德一来,把两个阵营的立场都批评了一番。在康德看来,经验论者,也就是那群乞丐,实在太被动,虽然一直在乞讨。但是讨来的都是一些残羹冷炙,不足以养活自己。


而唯理论者实在太傲慢,虽然我同意你的观点,人一出生就有带着一个金饭碗,但是如果你拿着金饭碗,什么都不做,最后还是会饿死的啊。


康德的工作,就是要把这两个阵营的对立化解了。



康德会说,我部分地同意唯理论者的观点:人与生俱来就有一些基本的范畴。例如时间、空间和逻辑。这些范畴是无法改变的,人要使用这些范畴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


好比是用金饭碗制造了各种模具、工具、容器,例如、杯子、网、刀啊,去与感性直观结合,这样才能形成知识。


反过来,康德会说,我也部分地同意经验者的观点,感性直观依然是很重要的。如果你有了金饭碗制造的工具、模子,而没有感觉材料给你处理,那么就会产生一些奇怪的东西。


这就是康德的著名论断:没有理念的经验是虚,没有经验的理念是空。


我们在上一次课程里用的比喻是:带着一副有色眼镜去看世界。相当于说,你出生的时候,自然就给你带了一副眼镜,这幅眼镜是不可能摘掉的。不通过这幅眼镜看世界,你就是瞎子或者是傻子。



三、因果关系


我们大家说话和写东西,一定经常用因为……所以……”这样的句子。你一旦用因为和所以,就意味着不同的事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对立冲突,最终都在因果关系问题上爆发了。


我们帮助大家来回忆一下,苏格兰哲学家休谟在《人性论》中对因果关系的论述。还是他喜欢用的台球的例子:桌子上有两个球,一个球击中另外一个球,于是后者开始运动。


但是休谟说,除此之外,我看不到这两个球之前有任何联系。因果关系没有出现在台球桌上,出现的只不过是重复出现的经验而已。或者说,是两个事件的前后相继。一个先出现,然后再出现另一个。没有第三者。休谟认为这仅仅是我们心灵的习惯而已,而没有什么因果关系而言。


休谟的这种对因果关系的怀疑论是很糟糕的,不仅哲学不可能了,这样的话科学也不可能了。


大家想一想,我们人类可以从地球出发,到月球转几圈降落,再回来,完成如此复杂的活动,难道真的没有因果关系吗?


后来康德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说:休谟认为,理性在因果关系上完全弄错了,错把因果关系看成是自己的孩子,而实际上这个孩子不过是想象力的私生子。6


可以说,当康德读到休谟的时候,那是非常颠覆性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休谟把康德从独断论的迷梦中惊醒了。因为整个形而上学的大厦,甚至科学都是建立在因果关系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了因果关系,大厦就要倾覆了!


那么康德在纯批中,是如何来拯救因果关系的呢?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二类比中主要来讨论因果律的问题: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是使我们的经验判断具有客观性的条件。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康德让我们先来看两个不同的现象:第一个现象,比如说我们看一栋楼房,先看它的第一层,再看它的第二层。也可以反过来,从上看到下。也就是说,关于第一层和第二层的感官是可逆的。 


在这一种观察中,只有时间的前后顺序,而没有因果关系。如果我们先看到第一层,再看到第二层,我们也不会把看到的第一层当作第二层原因。用康德自己的术语来说,这些仅仅是知觉判断,而不是经验判断。 


让我们再来看第二个现象: 那就是一根木头在河流中顺流而下。我们先看到它在上游的某个地方,然后看到它在下游的某个地方。而不会反过来。 


这两个表象的时间顺序是不可逆的。所以,我们就它归结为某种必然因果关系。 


康德认为,要形成经验判断,必须现有因果律。这个因果律的意思就是说,万世万物必有其原因。 


例如,我们看到太阳晒了石头,石头就热了。虽然我们不能说,每一次石头热了,都是因为太阳晒的,但石头热总有一个原因,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石头热也可能是因为被火烤了。 


因果律本身不同于具体的因果判断。每个具体的因果判断是可能错的。例如有些地方的人认为,正月里剃头,会死舅舅。舅舅死了不一定是因为有人在正月里剃头了。但是因果律是不会有问题的,死人一定是有原因的。休谟混淆了因果判断和因果律。


人可以大胆地去寻找各总各样事件背后的原因。所以,在康德看来,人的知性一定要为自然界立法  



我们来总结一下休谟和康德的差异。 


休谟把因果关系看做是人主观的心理联想,或者一种心理习惯。但康德认为因果关系是客观的,但是他并不是外在的。因果关系是建立在我们自己的主体认知能力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因果关系,我们是没有办法来确定时间中的顺序的。


休谟的错误在于,它颠倒了两者的逻辑关系:休谟认为人先确定时间的先后,然后再把不同的事件,分别看做是原因和结果。而康德则认为是翻过来。只有当我们能够确定哪一个事件是原因,哪一个事件是结果之后,我们才能确定时间的顺序。所以,康德说,恰恰是因果关系使得经验成为可能。



四、康德的二元论:现象与物自体


说完了,康德对因果关系的看法,我们还要补充一句:在康德看来,因果关系只适用于现象的领域,决不能指涉超验的物自体领域。


这里就引出了一个重要的区分,现象和物自体。这就逐渐从康德的认识论进入了他的本体论部分。


康德把世界分为两个领域:一个所谓的物自体,另一是现象。康德认为,我们人类只能认识到现象,而永远无法认识物自体。


这个物自体,又叫做本体界,本来的本。或者也可以叫自在之物。物自体das Ding an sich,又可以被称为自在之物。所谓自在之物,就是不可知的意思。


这是绝对的不可知,而不是说我们人类未来可以认识它。好比说,所有人类都带着一副滤镜。但是,我们只有通过这付滤镜,才看到了世界。我们不可能脱掉这幅滤镜,而直接去体验世界。否则,我们就在根本上无法体验世界了。


与其抱怨说,我们带着一副滤镜,还不如了解滤镜是如何起作用。这幅滤镜指的就是我们人类的认知范畴。


康德区分出认识的两类不同的对象:一类是现象,即时间、空间和知性范畴(包括因果性)运用的对象;另一类是自在之物,属于超验的领域,是时间、空间和知性范畴无法加以运用的对象。


康德认为,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可知的只是自在之物向我们显现出来的现象。例如,物理学认为,世界的万事万物基本上都是一些微粒,无论是原子还是量子,我们都是无法直接体验到的。


我们必须通过经验才能认识世界,而这仅仅局限在现象界,而无法抵达本体界。康德为什么要区分现象和本体呢?他其实在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为人的认识划界。


人的知性只能在经验中认识现象。但是如果超出了一个人知性认知的范围,就会进入幻象之中。超出了使用范围的用法,就是误用,即错误的使用,误用是无效的。


所以康德说,概念和范畴如果要有意义,就要通过经验的运用,和一个经验对象发生关系。而如果它抛开经验,和一个先验对象的概念发生关系吗,就会出问题。


下面我们就要来说一下,认知误用的结果,那就是著名的二律背反。



五、二律背反


所谓的二律背反就是几对相反的命题,有比较老的翻译为二律背驰。也即是两个命题背道而驰的意思。


哲学上称其中一个命题是正题,正面的,题目的题;另一个是反题,反面的反。正题和反题的主张是恰好相反的。康德在他的纯批的先验辨证论部分,一共提出了4个二律背反。也就4对相互矛盾的命题。这4对二律背反都是针对世界之整体的。


二律背反的第一个是:世界有一个时间上的开端,在空间上有尽头。也即是说,世界的时空都是有限的。


它的反题是:世界在时间中没有开端,并在空间中没有限制。换句话生活,世界在时空上都是无限的。


康德说,我们发现,这两个命题,也就是正题和反题都是还可以证明的。但是,我们既不能把世界看做是有限的,也不能把世界看做是无限的。


因为我们对世界的绝对限度有任何经验。



第二个二律背反是关于基本粒子。正题是: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单一的东西构成的;换句话说,世界不是无限可分的,存在最基本的粒子。


反题:没有单一的东西,一切都是复合的。不存在所谓的基本粒子,而是永远可以分下去。


第三是关于因果性和自由。


正题是:即世界上不仅仅存在自然律的因果,而且还存在自由的因果。


反题是:没有自由,一切都是依自然法则。


第四个是偶然性。


正题是:在世界里,有某种必然的存在体;


反题是:在世界中没有必然的东西,一切都是偶然的。



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办法来复述康德具体论证。康德的基本主张是,我们并不能来断定两个相反的命题中,究竟哪一个才是对,另一个是错的。


在哲学史上我们可以找出很多的论证来支持正题和反题。也就是说,正题和反题都是可以论证的,看上去都很有道理。但是它们的结论却是相反的。


按照矛盾律,两者中只会有一个是真的,对不对?但是康德说,我们没有权利来有效地谈论这样的命题。


为什么会出现二律背反呢?


康德认为,是因为纯粹理性扔掉了所有的经验材料,它没有去认识经验的对象,而试图来考察思维形式本身的时候,就出问题了。


理性有一种倾向,那就是越界。理性是一个很调皮的小孩子,看到什么都要往嘴里塞。或者说,理性本身用金饭碗打造了一系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例如一个水杯,本来是用来装水的,这个调皮的小孩儿却用它装了沙子。这个时候就会越过一条界限。


用康德自己的话来说,当知性脱离了感性,而超验地使用时,就会出现二律背反,也就会出现理性的幻相。



六、结尾


康德的厉害之处在于,就是他的批判性。批判的意思就是找到根据,并为之划界。


他说以往甚至以后很多人,其实都在说一些无意义的废话。这样的废话并不是因为说话的人是话痨,而是人类的理性超出了有效使用的范围。


康德死于1804年。他的墓碑上刻着一句话: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二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


纯批主要是康德在仰望星空,为人类认知寻找基础。下一次课程我们将从星空转向内心的道德法则,来阅读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以及《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



好,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


我们首先来简要介绍了一下,康德之前欧洲大陆两个主要哲学流派,也就是经验论和唯理论之间的差异:一个乞丐,一个是拿着金饭碗的富二代;


紧接着,我来看看,康德是如何来处理休谟遗留的怀疑论问题,来论述因果关系的;


然后,我们来了解了康德对现象和物自体的二分,也就是康德的二元论;


最后,我们来着重介绍了,康德提出的著名论题二律背反。



好,现在我想提出本周课程的问题,在你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超出正当使用范围,对理性的误用呢?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踊跃打卡,并回答问题。我将在本周日对大家的回答做出点评。也欢迎大家留言分享,你在本周的课程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和困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十六隐

    人的潜意识、梦境等属于客观存在还是物自体?心理学研究的领域到底属于经验范畴还是超验范畴?

  • 骑驴找马_f0

    纨绔子弟读错了吧,还有主讲人是膜法师吗?批判一番

  • lhxsw

    时隔三年,重新听一次又是新的领悟。

  • 简昉

    物自体太神秘了

  • Spring1126

    我相信每个人每一天都在误用。如果说人类肯定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每个人的眼镜之间也有色差,所以严格地说,“换位思考”是不可能的。当我们想去理解11维空间,想去理解奇点“以前”是怎么个情况,一般人,甚至依据的是科普作家打的通俗比方,也一样是无法理解的,如果说自己理解了,那就是误用。除了专业领域的不懂装懂或者以为自己懂了,最常见的还有“他心”问题。我们常揣度他人心理或者动机,实际这难免成为理性的误用。更苛刻地说,“认识你自己”,这之所以成为一个几乎永远无法达成的律令,也是因为我们连自己都无法彻底认识自己,自己是不是也是物自体呢?因为这背后,决定论和自由意志,恐怕也接近二律背反了吧…

  • 冬冬rw

    眼睛能够看到很多东西,唯独看不到眼睛本身;意识让对象呈现,但是对象不是意识自身;我们试图以考察对象的方式去考察意识自身时,就会陷入某种困境。于是,类似的问题出现了,先有的鸡还是先有的蛋?

    1356979gghv 回复 @冬冬rw: 能看到眼本身。在佛教眼净色。用慧眼能看到。

  • 与甜品对话

    我常常买足彩分析就使用二律背反

  • 简昉

    刹那间明白了“现象学”来源

  • 1392153tutj

    赫拉克利特的原子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