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五]造像(1)

河西走廊——[五]造像(1)

00:00
06:57
公元412年,一个年轻的僧人登上了河西走廊东端的天梯山。他用清澈睿智的眼光审视着祁连山起伏跌宕的景色,心中充满喜悦与激动。因为一个叫沮渠蒙逊的北凉国君指示他们在这里建造在当时看来举世无双的佛像石窟。他,就是昙曜,一个杰出的佛教徒,同时,也是一个出色的寺庙建筑工程师和一个富有热情的幻想家。如此巨大体量的工程让昙曜兴奋不已,他仿佛听到了工匠们的声声斧凿在山中回荡。
佛教徒昙曜长期居住的凉州,就是今天河西走廊最东端的城市武威。天梯山在武威城南,是祁连山东线的一条支脉,峰峦起伏,山势峻峭,登临之难,犹如上天梯。昙曜等人开凿的石窟就位于天梯山的岩壁上。据历史文献考证,天梯山石窟有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开凿最早的石窟。20世纪50年代,在天梯山下修建黄羊河水库时,文物部门对这座石窟进行了抢救性保护。于是,今天的人们依然可以在水库边看到数百平方米的壁画,十七个佛龛与一百多尊佛像。石窟,并不只是石壁上的山洞,有时也指在河畔山壁开凿的佛教寺庙。有的石窟是供僧人修行住宿的,而有的石窟则是专门供信众进行礼拜。在环境优美又险峻的石壁上开凿石窟、建造佛像,可以让建造者表达他们的虔诚和奉献,更令来到这里的人们感受到佛教的神圣和美好。祁连山,恰好就是这样一座理想的山脉。由于释迦牟尼本人不主张设立偶像,因此佛陀在世时及圆寂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在古印度一直没有出现佛像,只有佛塔、法轮、足印等象征性的表现物。公元前327年,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大帝入侵著东方,同时带来了古希腊雕塑人像的文化和艺术。古印度的西北边疆有一个名叫犍陀罗的地方——也就是今天的阿富汗南部、巴基斯坦北部及克什米尔地区,那里的艺术家们为希腊艺术的美所感动,开始用石头雕刻自己心目中的圣人。
于是,在释迦牟尼圆寂后约600年左右,他的具体形象开始被人们塑造出来。他的脸形通常是椭圆的,同时还有高鼻梁和一头波浪形的卷发,他斜披希腊式的大褂,就像一位希腊神平添了几分东方的韵味。逐渐地,艺术家们将印度用于修行的石窟和巨型佛像结合起来,创造了“石窟佛像综合体”,这就是佛教石窟艺术的发端。从公元2世纪到3世纪,罗马、安息、贵霜和汉帝国四足鼎立,紧密联系,使得横亘东西的丝绸之路全面繁荣起来。在这条道路上,驮着丝绸、宝石和香料的商队来往不绝,同时还有怀着崇高信仰的僧侣,他们不畏艰辛,希望像释迦牟尼一样,把了悟的世界带给更多的人。而佛教真正大规模进入中国的时候,恰逢由中原王朝掌控天下的帝国时代正在黯然结束。
在魏晋南北朝崩溃与混乱的世道下,移民百姓和官宦世家几乎都陷入迷惘之中。就在此时,那些不辞辛劳、心怀大志的佛教徒们沿着天然通道——河西走廊小心翼翼地进入中原。鸠摩罗什,就是由西方进入河西走廊的那些僧侣中的一位。他是中国佛经翻译史上公认的第一大家。他自西而东的旅程不仅推动了整个汉地佛教的发展,甚至影响到我们今天的语言生活。
鸠摩罗什生于西域龟(qiu,二声)兹国,他的父亲是从印度迁徙到西域的贵族后裔,母亲是国王的妹妹。没有人知道第一个来到龟兹的佛教徒是谁,来自哪里,什么时候来的。当佛教从古印度传到龟兹的时候,龟兹人很快地接受了这个信仰,并开始大规模地开凿石窟,以表达自己的虔诚。很快,龟兹成为佛教圣地。鸠摩罗什7岁时就随笃信佛教的母亲一同出家了。不知是生来聪慧还是天赋使命,12岁的鸠摩罗什已经可以开坛讲法,令远近的信众与国王都聚集到了他的身边。他的名字被传播开来,许多国家都邀请他做自己的国师,但鸠摩罗什丝毫不动心。后来,鸠摩罗什被龟兹王誉为国师,名声也从西域传到了中原。鸠摩罗什的母亲曾经告诉儿子,他将去往东土传经说法,而且,途中将历尽坎坷磨难。但鸠摩罗什没有料到,自己会以这种方式来到东方。————造像 1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