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目的之一:确立与市场直接挂钩的分部门核算制度--需要的不是过去的数字

第二节 目的之一:确立与市场直接挂钩的分部门核算制度--需要的不是过去的数字

00:00
14:52
第二节 目的之一:立与市场直接挂钩的分部门核算制度



需要的不是过去的数字,而是“现在的数字”

我大学毕业后最初就职的松风工业公司与别的公司一样,设有财务部、总务部、人事部等管理部门。因此有关的专业工作委托这些部门,我只要专注于我负责的新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就行。财务方面,事业部的收支计算全部由财务部承担,我根本不参与。

后来,我离开松风工业,在27岁创建京都陶瓷时,对于企业经营我基本上是个外行。企业的财务工作全部委托给青山政次先生,他是我在松风工业时的上司,也是我创业时的恩人。因为青山先生在松风工业当过管理部长,所以精通成本核算。

青山先生除了处理日常的会计凭证外,还进行成本核算。大概是创业几个月以后吧,有一天,他带着核算结果的相关资料让我过目。“稻盛君,这就是3个月前发货产品的制造成本。”他一项项给我做了详细的说明。当时,从产品开发到生产、销售,所有领域的事情都由我一一个人管,一天到晚忙得团团转,根本没有工夫仔细观看几个月前的产品成本。我只是随声附和,听他说完了事。

我这种态度,大概让青山先生觉得我轻视成本核算吧,他反而多次拿着成本核算表来找我,反复向我做说明解释。

因为他来得实在太勤了,我不禁对他说:“青山先生,这些已经过去的数字没有用处。产品销售出去都好几个月了,现在才知道它的成本没有任何意义。这个月要做出这么多利润,我每天都在动脑筋、想办法,采取各种措施。现在你告诉我几个月前的成本,对我的行动毫无帮助。何况电子零部件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今天拿到的订单价格还在不断下跌,品种改变价格也在变。在这种情势下,告诉我过去的成本如何如何,没有任何意义。”

青山先生担当财务和总务等方面的工作,正是靠了他,京瓷才能顺利起步。而且青山先生是为了让我理知成本核算的重要性,才多次跑来向我做说明的,而我扣自以为是,出言不逊,我不免后悔。

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青山先生事后统计的成本,不过是显示了我几个月前掌舵经营的一个结果而已。

因为精密陶瓷在当时是一种全新的材料,所以每月很少有重复的订单。接受过去没做过的新产品的订单,做完交货后,再接下一个新产品。持续生产相同产品的机会很少,即使有追加的订单,由于竞争激烈,客户会不断要求降价。好像是通货紧缩时的经济,市场价格不断走低,降价被视为天经地义。

在这种情况下,去做滞后几个月的成本核算,当核算结果出来时,相关产品基本上已经不再生产了,所以这样的成本核算几乎没有任何实际价值。

一般的工业产品要经过多道生产工序才能完成,在这过程中会发生原材料费、人工费、外发加工费、电费、折旧费等各种费用。所有工序费用的合计就是该产品的成本。但另一方面,产品销售时的价格却与成本无关,而由市场决定。价格和成本的差额就是我们要获取的利润,但是客户愿意支付的市场价格却是变化的,要用与上个月相同的价格保证这个月的订单是不可能的,特别是降价风刮得厉害的今天,可以说售价每天都在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制造企业一般采用的事后统计经营数字,对于经营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根据几个月前的成本数字来经营企业,无法应对不断变动的市场价格。

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需要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对成本进行即时管理。经营者需要的是“活生生的数字”,这种数字能帮助经营者做出判断;在现在这个时刻,公司处于何种经营状态,应该采取何种办法去应对才好。

判断基准:“作为人,何谓正确?”

企业初创时,作为经营者,我必须对面临的所有问题做出判断。因为是依靠新技术刚刚创办的风险企业,如果自己判断失误,企业就可能很快破产。为了不断做出正确的判断,究竟应该以什么做判断基准?我每天都烦恼不已。

想来想去、反复思考,最后我意识到,在企业经营中判断问题,要符合世人常讲的“通逻辑、合伦理”,就是说,必须依据“作为人,何谓正确”的原则进行判断。反之,如果与我们通常秉持的伦理观、道德观逆向而行,从长期看,经营不可能顺畅。我们幼小时,父母、祖父母批评教育我们:“什么是作为人该做的事? 什么是作为人不该做的事?”我认为,我们就应该用这种朴实的基准去判断事物。

就是说,把“作为人,何谓正确”这一基准作为企业经营的原理原则,据此对所有问题做出判断。这一判断基准,也就是用公平、公正、正义、勇气、诚实、忍耐、努力、亲切、体谅、谦虚、博爱这样一些词汇表达的全世界通用的普适价值观。

因为我对企业经营很无知,连所谓的常识也不具备,所以无论判断什么事情,就不得不从事物的本质出发进行思考。而这反过来又让我发现了有关企业经营的重要的原理原则。



销售最大化、费用最小化

发现企业经营的重要的原理原则,有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创业后不久,宫木电机曾在各个方面帮助我们,当时由它的一位资深会计师协助打理京瓷的财务。当我问他“这个月的盈亏情况如何”时,他常使用难懂的会计术语向我解释。因为我在这方面是外行,所以总是听不明白。这样的问答反复了多次以后,我说:“我明白了。直截了当地说,只要销售最大化、费用最小化不就行了!这样利润自然就能增加。”

正因为我是经营的门外汉,反而一下子就看出了事物的本质。这时候,我已经认识到“销售最大化、费用最小化”就是经营的原则。从那以后,我就遵循这条原则,一心努力去扩大销售,同时努力削减各种费用。结果就如前面所述,事业迅速扩展,效益不断提高。

谈到这条原则,肯定有人会说:“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吗!”然而,正是这一原则超越了世间所谓的常识,体现了经营的精髓。“这种行业,利润率也就这样了!”无论制造业也好,流通业、服务业也好,一般的企业都以这种默认的常识开展经营。如果是制造厂家,利润率也就几个百分点;流通业的话,有百分之一就不错了。都按照行业的常识去判断和行动,实绩如果达到了常识中的数字,就认为“干得不错!”

但是,按照“销售最大化、费用最小化”的原则去做,情况就很不一样。销售可以无限增加,费用可以降到最低,结果利润也可以无限增加。

另外,为了提高销售额,并不是简单地涨价就行。在下文中我会详细解释“定价即经营”这条原则,重要的是要找出让客户乐于购买的最高价格。

在削减费用支出的时候,不能因为感觉上“已到了极限”而放弃努力。要相信人具备无限的可能性,要付出无限的努力。这样的话,利润也可能无限增长。根据这一原则,全体员工不懈努力,精益求精,企业就能够实现长期持续的高收益。



依据原理原则诞生的分部门核算制度

我意识到“销售最大化、费用最小化”这条原则以后,就依据这一原则来经营企业,努力将京瓷带上高收益的轨道。但是过了不久,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我却感到了一丝的不安。作为经营者,我可以按照“销售最大化、费用最小化”的原则经营整个公司,但是组织变大以后,靠我一个人已经无法将这条原则贯彻到组织的末端。

关键的销售额和费用支出,这两项是每天都在现场发生的东西,因此,必须让在现场工作的员工们也能理解并实践这条原则。

本公司的一大半员工都在制造部门。当时,他们虽然意识到要削减费用,但对增加销售却既不关心,也感觉不到责任。如果按照“销售最大化、费用最小化”的原则,那么各道工序除了要做到费用最小之外,同时还必须努力做到销售最大。为此,必须让各个制造工序的领导者实际感觉到“销售”的存在,否则他们就无法产生让销售最大化的意志和热情。

同时,虽然说要做到费用最小化,但组织一旦变大,无意中就会做起“统账”,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费用就搞不清楚了。因此,我觉得需要有更加细致的管理收支核算的方法。这个时候,我想到的办法就是:把整个企业划分成若干个小单位,让这些小单位之间进行公司内部的买卖。如果能设计出这样一种机制不就行了吗?

比如,精密陶瓷的制造工序可以划分成原料、成型、烧制、加工等工序,各道工序都是一个独立的单位。如果由原料部门将原料卖给成型部门,那么,原料部门就产生了“销售”,成型部门就产生了“采购”。就是说,各工序之间采用半成品买卖的方式,各个部门就如同一个中小企业一样,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核算单位,各个单位都能实际感觉到“销售最大化、费用最小化”这条经营原则,因而能自主地开展经营。这种做法在京瓷被称为“公司内买卖”,是阿米巴经营的一大特征。

另外,如果公司成了各个小单位的集合体,那么经营者只要审阅各个小单位提交的核算报表,就能知道哪个部门盈利,哪个部门亏损,就能更正确地把握整个公司的实际状况。这样的话,经营高层就能够做出正确的经营判断,就能够对整个公司进行更加细致的管理。顺着这个思路,京瓷就开始采用了由小集体组成的分部门核算制度,这也可称之为阿米巴经营的雏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