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缘品第七》第五篇,僧人智通前来请教惠能大师,他请教了两个有关《楞伽经》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三身”?有关“三身”,我们在《忏悔品第六》的第五篇中讲解过,指的就是佛的法身、报身、化身,因为我们的心中是有佛性的,所以这三身在我们也都有,清静的法身,就是自心本性;圆满的报身,就是般若智慧;千百亿的化身,就是我们的行为。
智通的第二问题是:什么是“四智”?惠能大师的偈中说,分别是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成所作智。关于这四种智慧是如何产生的,我们要先简单了解一下《楞伽经》。
在南北朝梁武帝的时代,禅宗初代祖师印度僧人达摩来到中国传法,《楞伽经》是他传灯印心的无上宝典,可以说禅宗的发源正是从这本经书而来。作为禅宗的重要典籍,《楞伽经》里面涉及的佛教理论概念很多,比如五法、三自性、八识、二种无我等等,我们刚才说的“四智”其实就是从“八识”而来。
八识是什么呢?前五识分别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就是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的触觉对于世界的感受。第六识是意识,也就是我们经过前面的五识,得到了一些事物的信息,我们的心对这些信息进行了解、处理、思考、思维等等,比如吃了草莓,舌头尝到味道是酸甜的、多汁的,意识就会认识到这叫草莓,是这个味道,会对这个水果产生一些思考。第七识叫末那识,这是梵语音译,它相当于一个邮差,会把我们的前六识的感受和思考传给第八识,但末那识又是个有性格的邮差,它在传递的时候就会加入我们的个人意志或者我们的潜意识,比如好或者不好、善还是恶、应该这样做或者不应该这样做,所以我们的很多执念、贪嗔痴其实都是从第七识来的。第八识叫阿赖耶识,也是梵语音译,它就相当于一个仓库,会把第七识传达过来的所有感觉、意识信息全部储存起来,称为阿赖耶识储存的种子,种子现行与熏习就让我们误以为有真实的轮回不断地流转。
“八识”如何成为“四智”呢?
当我们没有修成佛果时,通过我们的修行,第六识和第七识能转化为“妙观察智”和“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是说我们要以心中智慧去看待世间一切事物本性皆空,能观察明了,不起分别之心,不为诸相沉迷,让一切事物不成障碍,圆融通顺;“平等性智”是说要远离人我二执,平等去对待每一个心念、感受,不分善恶,不起执着,因为在圣者看来凡夫境界都是虚妄分别。
当我们修成佛果时,“八识”中的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第八识阿赖耶识,就能转化为“成所作智”和“大圆镜智”。“成所作智”就是能成就愿力所应作的一切事情,脱离欲望,修行有成;“大圆镜智”就是能观照本性清静,远离一切执念,洞彻内外,如大圆镜,洞照世间诸相。
“四智”并不是一起出现,而是有因有果的,第六识和第七识转化的两智是因,前五识和第八识转化的两智是果。所以,要修行有成,我们首先要将第六识和第七识转化为“妙观察智”和“平等性智”,如何做呢?最核心的就是要修心,因为世间的一切万事万物都是心所造的幻相。就像一朵花对我们来说有着美好的寓意、感受,但对于一头牛来说,花再美,也只是一种食物。所以心怎么看,世界就是什么样的。心不动,则万法不动。那我们的心如何不动呢?就是要远离世间一切虚相,心中安定、专注,以自心智慧看到世界本质,以自心宁静看破世间虚妄,获得真正的禅定。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