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公历每年二月十八日前后为雨水节气,雨水不仅表示降雨的开始,也表明雨量开始增多。
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雪花纷飞、冷气浸骨的天气渐渐消失,而春风拂面,冰雪融化,湿润的空气、温和的阳光和潇潇细雨的日子正向我们走来。
这时容易出现倒春寒现象,雨水之后降雨量增多,空气中水分增加,导致气温不仅低,而且寒中有湿,养生保健中应注意防护。
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
一候獭祭鱼,此节气,水獭开始捕鱼了。二候鸿雁来,天气转暖,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三候草木萌动,草木开始抽出嫩芽。
精神调养,凡愤怒、悲思、恐惧皆伤元气。因此,在精神调摄方面,要静心寡欲,不妄作劳,以养元气。
起居调养,倒春寒中这种湿寒的气候对人体内脏和关节均有一定的影响,此时年老体弱者生活起居的方面应不用冷水,洗头时应及时吹干,避免寒湿侵袭机体的情况。
中医认为,肾主水主骨,年老体弱者用冷水洗脸洗手,湿寒易侵入关节,又无充足的阳气驱寒于外。湿寒滞留于手,指易酸痛,重则变形,湿寒滞留于头,头易疼痛,而洗头后不及时吹干。会使水湿流于发际中变凉,同气相求,使湿寒聚于头,由表及里深入颅内,导致头痛。如毛发未干又被冷风吹过,易出现偏头风之症。
穿衣方面,由于噪寒冻肉,湿寒入骨,春气涌动,身体偏热的人从感觉上易减外衣,体热外泄,湿寒交换于内,入骨易伤骨关节致病,故勿过早减外衣。
运动方面,也应顺应、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减少室外活动,在遇到下雨、刮风等恶劣天气时,可采取室内运动的方式进行身体活动。
饮食调养,每年倒春寒容易使人内脏预热拥堵,因此不宜吃燥热食物,火上浇油,遇热令人贪凉,过于食凉又会同气相求,使湿寒伤及脏腑,引起胃寒胃凉、腹泻之类的湿寒症状。
所以,饮食应以平静为宜,保持中庸的原则,吃热饭热菜,但不吃或慎吃辣椒,不喝或少喝白酒。我们可以根据雨水时节吃应季菜和甘味食物,如:荸荠,甘蔗,山药,红枣,蜂蜜,荠菜,豆苗,第韭菜,菠菜,春笋等。
下面介绍的一道菜春季在雨水季节喝既能排湿又能暖胃,就是芡实煲猪肚。
主料是排骨、猪肚、山药、芡实、莲子,还有白胡椒粒,最后就是放一点姜片,
做法:凉水下排骨、猪肚、,开大火煮开去血腥味。取大汤锅依次装入焯好的排骨、猪肚、以及铁棍山药、干芡实、干莲子、姜片与白胡椒粒,随后,加入纯净水没过食材,在家中可直接用煤气灶大火烧开后,转中火煲60分钟左右即可。
我们也可以直接把茯苓、薏米、芡实呢打粉,用来健脾祛湿。
而且非常推荐每天早上空腹喝一杯八珍粉,把人参、淮山药、白扁豆、茯苓、薏仁、莲子、芡实、麦芽、鸡内金呢麸炒,然后呢破壁打粉,每次取两到三勺勺,坚持一段时间会有意外惊喜。
雨水节气气温渐升,降雨增多,人体内的湿气也会随之增大,湿邪最易困浊脾胃,同时湿邪留恋,难以去除,很多人会在此时出现腹泻、便溏、便秘、腹痛、胀气、水肿等问题。
春天又是生发之际,人体随着自然界的气候变化,肝气也开始生发,快速生发的肝气很容易压制脾胃之气,导致一些人出现头晕头胀、胃口反酸、胸口憋闷、眼干眼痒、眼涙胀痛、腿部发紧等症状。
为避免此类问题的加重与发生,此时可以通过艾灸灸预防缓解。
所以雨水节节气艾灸的重点就是健脾利湿。
此节气为您推荐二十四节气的雨水节气灸。
此方案共四个穴位为脾俞、中脘、外关、阳池。
脾腧穴在第十一胸椎脊柱下后正中线旁开一点五寸。
简易取穴方法为肚脐水平线与脊柱相交椎体处向上平推三个追。
体下缘旁开一点五寸即是此穴。
左右各一穴位施灸脾俞穴,可以健脾利湿,生津止泻。
对于雨水前后腹泻、便溏、便血、水肿、纳呆等症状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有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胃出血等疾病的人群,可以多进行施灸。
中脘穴定位在腹部正中线上,脐上四寸,也就是人体胸骨与剑突结合部与肚脐连线的中点。
中脘穴为六腑之汇,施灸中脘穴能够健运脾胃,通调六腑,帮助脾胃清利水湿,顺气降浊。
对于胃口反酸、胸口憋闷、通胃胀痛、舌苔厚腻、不思饮食、大便粘腻不畅、腹部胀气等症状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外关穴位于人体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两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外关穴可以联络气血,补阳益气。外关穴可以生发和维护一身在表之阳,增强人体肺气的防护功能,提高抗病能力,对头晕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鸣、发烧高热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最后一个阳池穴。位于腕背横纹中,沿着第四掌骨,也就是无名指向万关节横纹处推动,会有一凹陷处,按之有酸痛感,此为阳齿穴。
阳池穴是阳气聚集之处,施灸阳池穴可以调节三焦、清热泻火、疏通经络,改善手脚冰凉、肩颈僵硬,缓解胃痛、胀气等问题。
雨水节气每日按照此顺序进行艾灸,可以很好的固护脾胃,运化水湿,增加氧气,通调三焦,避免一些雨水节气的易发疾病。
雨水节气最佳艾灸时间为二月十八日至二十日,也可以选择节气内的十五天每日进行艾灸。
推荐大家选择艾条温和灸,每个穴位灸十五到二十分钟,先灸左侧后灸右侧。
雨水节气通过九火对经络的温热刺激,起到固护脾胃、升阳理气的作用。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