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 : 为什么“不孝”反而成了魏晋风度?

竹林七贤 : 为什么“不孝”反而成了魏晋风度?

00:00
18:29

大家好!我是杨早,欢迎收听本节课程。


今天咱们来聊一聊竹林七贤的故事。


竹林七贤,分别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刘伶,王戎。他们七个是魏晋风度的代表,其中最著名的也最有代表性的是嵇康和阮籍。


说到竹林七贤,大家肯定能想到许多熟悉的句子,比如“真名士自风流”,比如“目送归鸿,手挥五弦”,都包含了一种洒脱超俗、放达不拘的人生态度,竹林七贤将这种自然率性的名士风格发挥到了极致,影响到了后世的文人,比如陶渊明、苏轼,可以说是士人人格独立的开端。


不过,我们还知道,魏晋风度除了审美化、艺术化的一面外,还有着批判、抵抗的一面。像嵇康,每次提到他,我们总能想到他愤世嫉俗的社会批判者的形象,就像陶渊明,他除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佳句,也流传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五斗米”指的是晋代县令每月的俸禄,陶渊明为了不向骄横跋扈的上司低头鞠躬,宁愿不当县令,这就是魏晋名士的风骨。


那么,是什么样的思想资源促成了竹林七贤的名士风度呢?我们知道,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秦朝用法家思想治国,直到汉朝“独尊儒术”,儒家才异军突起,成为主导思想。而道家呢,一直游离于正统之外,竹林七贤的意义,就在于在动荡的魏晋时代,将道家思想纳入思想体系中,并将其现实化、行为化,这些名士们,凭借着道家思想追求自由独立的人格。


虽然孟子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但儒家毕竟主要还是入世的指南,中国士大夫的出世、归隐,以及精神家园的重建,主要还是借助道家的思想,这就叫做:儒道互补。就这样,以魏晋风度为开端的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士人的人格基础。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南朝大墓砖画

由上至下,左至右分别为春秋隐士荣启期、阮咸、刘伶、向秀、嵇康、阮籍、山涛、王戎

那什么是魏晋风度呢?先来看几个极端的例子。


比如说阮咸,阮咸是阮籍的侄子。阮咸曾经跟同族的几个兄弟一块喝酒,不用酒杯,几个人围着一个大的酒坛子,就这么从酒坛里喝酒。这时候一群猪闻到酒香了,也跑过来喝,阮咸就直接跟猪一起喝酒,根本不在乎脏不脏。


刘伶是最著名的酒鬼,特别喜欢喝酒,自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到现在还有一种白酒叫做“刘伶醉”。刘伶经常乘一辆车,有一头梅花鹿拉着这车,然后带了一壶酒,让仆人扛着一把铲子跟在后面,说我要是喝着喝着醉死了,死在哪儿你就地把我埋哪。

▲唐孙位《高逸图》(局部)刘伶

上海博物馆藏



▲唐孙位《高逸图》(局部)阮籍

上海博物馆藏


魏晋名士蔑视礼教,最极端的表现,是蔑视权贵,不跟当权者合作。像嵇康也有一个著名的事例,就是司马氏宠臣钟会慕名来拜访他。嵇康当时名气非常大,一般人见到他都会自惭形秽。钟会以前写过一本书,很想给嵇康看,但又怕被嵇康骂,就跑到嵇康家门前,把書一扔就跑了。后来好不容易鼓起勇气才来拜访嵇康。嵇康正在大树底下跟弟弟一块打铁,根本就不理会钟会。钟会站了好长时间,没人理他,只好准备灰溜溜走掉。结果走的时候,嵇康问了他一句说,何所见而来?何所见而去?你来看到啥了?看到什么就走了?钟会也很聪明,回答说,见所见而来,见所见而去,我来看到我所见到的,离去是因为我见到了我所见到的。


嵇康瞧不起钟会,主要就是因为他攀附司马氏。而竹林七贤当中,也不是人人都如果清高自爱。像王戎,后来特别贪财,也热衷于谄媚朝廷权贵,名士们都很瞧不起他。山涛后来也当了晋朝的官,他还打算推荐嵇康做官。嵇康就写了一封信,和山涛绝交,这封信就是非常有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这封信里有一句话特别厉害,叫做“非汤武而薄周孔”。商代的汤,周武王,周公,孔子,都是儒家尊奉的圣人,嵇康连这些人都不放在眼里,足以看出他誓死反对礼教的决心。


名士都这么不听话,讲气节,朝廷会高兴吗?当然不会,所以魏晋既是名士最多的时代,也是名士被杀最多的时代。杀名士的理由很多,但根本原因还是他们不跟朝廷合作。钟会因为被嵇康羞辱,怀恨在心,当嵇康被人告发后,钟会就劝皇帝杀掉嵇康,理由是嵇康“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轻时傲世,下不为用,无益于今,有败于俗”,就是说这个人活着也不会为你所用,还整天调皮捣蛋,伤风败俗,留着他干嘛?


那么孔融嵇康这样的名士代表被杀的后果是什么?明末的王夫之说:“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孔融死了以后,整个名士群体,就灰心丧气;嵇康死了,批评朝政的舆论就没了。当权者杀这两个名士的领袖,就是要借此来打压名士们的反抗。这种残酷的政治环境又导致名士们的消极反抗,我没办法正面反抗你,那我就以一种破罐子破摔的狂放消极的姿态,来表示反抗,这种反抗就表现为狂放不羁的魏晋风度。


▲洛阳存古阁藏石刻《竹林七贤图》的图像


那么,魏晋名士风度,对于中国人典型气质的塑造,有什么样的影响呢?那个时代,那种风范,留给中国人最大的财富,就是在儒道互补的框架里,将思想自由与人格独立发挥到了一种极致。


儒道互补,从孔子那里就开始了。《论语》里说过“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君子是不是出来当官,要视乎当时的政治环境是否支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如果不支持,那就不如隐居。


而魏晋名士的“隐”,是将生活审美化、艺术化。他们打破一切条条框框,任性而为,一切听从自己的内心,并且有意追求诗意的言行。后世的士大夫,一旦觉得政治不如意,就有可能选择归隐山林,他们会遵照魏晋名士开创的行为模式,寄情于山水诗歌,实践一种非功利的生活方式。但是一旦出山做官,他们又会抛弃隐居时的做为,变成一个循规蹈矩的官员。


隐居时放纵自由的风范,和出来当官执政时的严正拘谨,居然可以在一个中国人身上同时存在,这是魏晋之后才有的现象。


总结一下:


第一,竹林七贤开创的魏晋风度,是对政治高压的消极抗议。


第二,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名士风度,将生活审美化,艺术化,展现了一种极致的生活方式。


第三,魏晋风度留给后世的,主要是隐居时放肆、任性的行为模式,这与做官时的拘谨方正,并不冲突,而是构成了士大夫儒道互补的理想人生。


思考题:你怎么理解钟会回答嵇康的那一句话,“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这就是今天的内容。下一讲我们来聊聊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富豪,石崇的故事。下一讲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