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历史上文人标配为什么是“文章盛名”与“政治失意”?

苏轼:历史上文人标配为什么是“文章盛名”与“政治失意”?

00:00
20:14

大家好,我是杨早,欢迎收听本节课程。


这一讲我们来聊一聊一位最典型的文人,没有之一,他的名字叫苏东坡。


苏东坡是中国人心中最典型的文人形象,就像我们说到雄主,我们就会想到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说到诗人,我们就会想到李白、杜甫、白居易;说到文人,苏东坡肯定是你的脑海里面名列前茅的名字。


清代曾国藩说,古人有三不朽,分别是:立德、立功、立言,指的是道德、功业和文章三个方面的成就。而苏东坡就被他归为“立言”,就是因为写文章而不朽的文人之一。所以我们说苏东坡是一位文人。


为什么说苏东坡是最典型的文人?是因为他把中国中国文人能够经历的各种境遇,以及各种忧伤和快乐都经历了一遍。


比如说,中国人都喜欢才子早慧的传说。苏东坡也是成名极早,他22岁参加在东京的科举考试,就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文章得到考官梅尧臣的青睐,把它推荐给了主试官欧阳修。欧阳修也很十分赞赏这篇文章,本来想给他第一,但又担心这篇文章是自己的弟子曾巩写的(曾巩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觉得自己当考官,把弟子的文章选成第一的话,这事好说不好听呐!所以欧阳修为了避嫌就把这篇文章放在了第二名。结果试卷拆封的时候才发现,这篇文章不是曾巩写的,而是一个四川的考生,叫苏轼的人写的。


到了礼部复试的时候(这是皇帝亲自参加的),宋仁宗也特别欣赏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的才华,他高兴地说:“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意思是说,苏家兄弟将来都会成为治国平天下的太平宰相,对苏轼兄弟的期望非常高。


但是苏东坡进入仕途之后,不是特别得顺利,这里面有两个原因。


第一,苏东坡这个人的性格特别得率直。当时苏东坡的才名之高可以说是并世无双,他每篇文章一旦落落笔,就会被传抄。他的恩师欧阳修都会为这件事开心一整天。


不过,他弟弟苏辙也说了,说自己这位哥哥如果看见一个人是好人,就特别称赞,唯恐来不及,可是如果觉得这个人不好的话,就拼命地骂他,生怕不够狠。哥哥的为人处世叫做见义勇为而不顾其害,为了维护正义而不管自身的安危。按说这是个好品质对吧?


但是苏东坡就是因为这个原因,经常把自己弄到非常困难的境地。不过苏东坡自己从来不认为这是个遗憾。


所以,就连当朝的宰相司马光都说,在敢说话这个问题上,我不如苏轼。所以司马光当宰相的时候,就起用苏轼来起草诏书。司马光的思想加上苏轼的名气,就能够鼓动四方,但是正是影响力太大了,站在司马光对立面的新党就特别讨厌这对组合。


宋神宗曾经有 一次问王安石,苏轼这个人怎么样?王安石就说,苏轼这个人,才华非常高,但是他做事太偏激,所以到现在陛下不贬他的官,不就是因为可惜他的才华嘛?意思就是苏东坡这个人有才,但是太偏激,所以不堪大用。王安石把他比喻成等待驯服的烈马,由此可见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党对苏东坡何等的嫉恨和忌惮。

▲苏东坡画像,赵孟頫画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东坡仕途不顺的第二个原因是,苏东坡这个人说话和做事都很随便。这一点从他年轻的时候就看得出来。比如说他科举考试那一篇得到欧阳修赏识的文章,也就是《刑赏忠厚之至论》。在文章里面苏东坡举了个例子:凡是一个人犯了罪,上古时候的法官皋尧一定会找出三条杀他的理由。而皋尧的君主——尧,就说,那我有三条原谅他的理由。文章用这个例子说明,人证比严刑峻法更得人心。


当时判卷的考官都觉得这个例子非常有意思,也很有说服力,但是就是不知道出自那部经典。后来苏东坡获得第二名之后,欧阳修就当面问他,你引这个典故是出自哪里?苏东坡回答说,主要是以今天的想法来推断古人,“想当然耳”,意思是:这是我编出来的例子。这么重要的科举考试,他敢用编出来的例子来写文章,可以看出来,他的性格是多么得随便。


苏东坡这种随便的性格在宋仁宗和宋神宗当政的时候还好,但是到了宋哲宗上台以后,就有了大麻烦。因为哲宗这个人,他比较喜欢大臣听话,对于直言、敢言的大臣,他内心是非常厌恶的,特别是他的老师,敢于直言批评他,他就更讨厌了。像苏东坡和程颐(就是理学“二程”之一的程颐),都当过他的老师,后来都被宋哲宗贬官贬除了京城。


后来差点送了苏东坡命的乌台诗案,其实也是御史们受到了皇帝的指使, 对苏东坡的横加攻击。虽然苏东坡大难不死,但是也被贬到了到了广东的惠州,后来又被贬到了海南的儋州。


所以他就问自己的侍妾们,说,你们看我这么大个肚子里到底是什么?有人说,学士是一肚子的文章,学士是一肚子的学问,只有他宠爱的一个小妾,叫做朝云,说,学士的肚子里,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苏轼听了哈哈大笑,因为他自己确实是一个不合时宜的大臣。

苏东坡的不合时宜,还表现在他一直保持着独立思考。当时新旧党争非常激烈,但是苏东坡严格来说,既不是新党也不是旧党。虽然苏东坡一开始在变法之初就一直反对新法,但是他是出于忧国忧民的考虑,而不是党派纷争。当后来新法停止之后,他又慢慢觉得新法也有合理的地方,因此当司马光上台完全废除之后,苏轼又反过来批评司马光,说他没有考虑到新法里面也有合理的地方,没有保留新法的长项。这样一来,新旧两党都看不上苏东坡了。


有才华,但不会搞政治,不会拉帮结派,清高独立,这就是中国文人的典型形象。

▲苏东坡《寒食帖》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那么,作为中国文人的代表,苏东坡的思想是偏向哪家的呢?


苏东坡的思想非常复杂,他既有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事原则,又有佛家出世思想和道家遁世思想。苏东坡将这些思想融会贯通,兼采并用,就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性格特征。


后世的著名史家钱穆曾经说, 苏东坡的儒学境界并不高,他对人和事并没有一个完善的理想标准,所以他主要是靠聪明来应对世事。另一方面呢,苏东坡这样的文人又特别的爱好文章辞藻,所以他们来立论,往往就容易渲染过分,像春秋战国的那些纵横家,比如说苏秦、张仪一样,是为了雄辩而雄辩。像苏东坡这样爱好形式而重于内容,也是苏东坡一直没有进入到朝政体系的重要原因。反过来说,因为他和朝政结合不太紧密,所以他经常能说出大家不敢说的话。所以苏轼的政治地位虽然不高,但是他的文章却享有盛名。


到了后世宋代,每逢科举考试的时候,就经常出现用苏东坡的文章来命题的考试题目,所以当时就有种说法: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就是说,如果你能把苏东坡的文章揣摩得很熟的话,你就很容易取得好成绩。你看,苏东坡自己虽然没有当好公务员,但他的文章却成了公务员的考试必读书。


除了文章诗词冠绝一时,苏东坡更为时人和后人称道的是,他在艰难的政治生涯中,始终保持着一种通达的气概。这种气概,虽然来自我们前面说的儒家、佛家、道家的思想混合,但是他就是那种能够把这种通达发挥到极致的人。他对命运的态度,对生活的热爱对于后世的文人有着巨大的号召力和无可言状的魅力。


近代的大文学家林语堂写过《苏东坡传》,在这本书里,他说过“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和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但这所有的一切,还不能说出苏东坡的全部”。


林语堂真的是苏东坡的“迷弟”,给他加了这么多称号。但总的来说,苏东坡对于当时和后世而言,都是个全才的文人。

▲苏东坡画像

载《晩笑堂竹庄画传》1921


关于苏东坡的轶事特别多,有些事情更是流传千古。我举一个例子:


比如说,有一次国家忌日(就是先皇,或者皇后、皇太后的悼念日),一众大臣到相国寺祈祷,刚才我们提到的“二程”之一的程颐要求大家吃素,苏轼就问他:“你不是不信佛教吗?为啥要吃素呢?”程颐说:“因为礼法,守丧不可饮酒吃肉,而今天是国家的忌日,这也是丧事的延续。”苏轼一听说就不高兴了,他说:“我们应该遵守的是自己的内心,而不是礼法。这样吧,只要愿意吃肉的人,都跟着我走。”那么这就形成了两派,一派跟着程颐吃素,而像秦观、黄庭坚这几位苏东坡的学生,就跟着苏东坡吃肉。


苏东坡吃肉的这个例子,不知道有没有让你想起,我们之前讲过,阮籍在母丧期间也是喝酒吃肉。这种对真情的坚持,其实是对死板教条儒家伦理的反抗。


苏东坡热爱生活,还表现在他的作品充斥著对各种食物的描述和见解,几乎以一人之力写出了一部《舌尖上的中国》。


他被贬黄州时,有诗《猪肉颂》:“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黄州的猪肉价格特别低贱,宋代的富人不愿意吃肉,觉得太低级。穷人又不知道怎么做。苏东坡就发明了一个做法:“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据说这就是我们现在东坡肉的做法。


到明代有一个笑话,说有一群崇拜苏东坡的人一起聚会,这时候来了另外一个人,说我也很崇拜苏东坡,大家就问他说,你是喜欢他的字呢?还是他的画呢?还是他的诗文、词曲呢?结果这个人说,我什么都不喜欢,我就是喜欢吃东坡肉。所以东坡肉也是苏东坡给我们遗留下的一个伟大的遗产。


你在语文课本上学过一篇叫《荔枝蜜》的文章,里面就提到过苏东坡有一首关于荔枝的诗。他刚到广东惠州的时候,就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其实,这个时候他才刚吃到荔枝,大家千万不要仿效诗句里的说法,因为荔枝吃多了还会上火的。但是苏东坡从来不怕尝试新鲜的食物,这是一定的。


因为宋人的笔记里面,还提到,苏东坡喜欢吃河豚,他到了海南之后,还吃过老鼠肉,蝙蝠肉还有癞蛤蟆,所以苏东坡应该也是有史以来中国文人中最大的吃货。


总结一下:

第一,苏东坡是中国人心目中最典型的文人形象,因为他几乎经历了文人全部的忧伤和喜乐。

第二,苏东坡才高、名大、敢言,这都是大文人的典型特征,也是他在政治方面倒霉的原因。而政治上倒霉,也是养成苏东坡独特人格、思想的重要因素。

第三,苏东坡的人格魅力,不仅仅来自他对儒道佛三家思想的融会贯通,更来自他对生活的热爱,经历挫折后的通达。


思考题:林语堂身处海外,身边却时时携带笨重的苏轼文集,他将苏东坡作品称为“丰富的精神食粮”,怎么理解这一句话?


好,这就是今天的面孔中国,我们下一讲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