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禅宗怎么成为中国代表性的宗教之一?

慧能:禅宗怎么成为中国代表性的宗教之一?

00:00
20:36

大家好,我是杨早,欢迎收听本节课程。


这一讲咱们来聊聊禅宗的六祖惠能。


你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首禅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有名的禅诗作者就是慧能,而且慧能还不识字,这首诗是他说出来托人写在墙上的。


慧能是禅宗的改革者,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大事。你看慧能的语录被称为《六祖坛经》,语录被称为经,这是佛祖才会有的待遇,除了慧能,还没有哪个中国和尚有这么高的规格 。


惠能为什么会得到这么高的评价呢?因为他实现了佛教的中国本土化。


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可以说,没有惠能,佛教在中国社会的影响,决不会像今天这样深远。


▲梁武帝画像,年代绘者不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佛教从东汉进入中国,之后很多士大夫都喜欢探讨佛教高深的佛理,但是佛教始终跟皇权之间,还有本土的儒学之间,总处在一种时好时坏的不稳定状态。


比如说帝王对佛教大力赞助的,有南朝的梁武帝,隋文帝、武则天,等等。像梁武帝甚至把自己都三番五次出家为僧,舍给了佛寺,武则天也根据自己的形象塑了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

▲卢舍那大佛局部 位于洛阳龙门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


但是相反的,也有佛学史叫做“三武一宗”的灭佛之难,三武指的是北魏的太武帝拓跋焘,北周的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一宗指的是后周的世宗柴荣。这几位皇帝都曾经发动过毁灭佛教的运动,让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很大的打击。


即使像后世特别夸赞的玄奘西行取经,其实事先也没有得到唐太宗的批准,他是“非法”出关的。在《西游记》里,唐太宗给玄奘送行那一段其实是根本没有的。玄奘千辛万苦取经归来,唐太宗还想着劝他还俗作官,觉得他是个人才。后来实在劝不动,才会放手让玄奘翻译佛经。所以你看,中土的皇帝其实对中国的佛教都出于一种不是太亲热的状态。


从儒生方面来说,南朝的范缜有过《神灭论》,批驳佛教的因果论。唐朝的韩愈,也上过《谏佛骨表》,对于帝王尊崇佛教表达不满,因此被贬官去了广东潮州。


这种起起伏伏的不稳定状态表明,佛教如果想要扎根中国的话,就必须要经历一个脱胎换骨的本土化过程。


教有很多宗派,它们之中,在慧能以前,本土化的典型主要是信奉轮回之说的净土宗。净土宗相信这辈子做了好事,下一辈子就可以投胎投得更好,这种因果报应的说法在中国民间流传非常广泛。但这样简单的一种因果报应是很难取得上层士大夫和帝王的完全信任。


禅宗不讲因果报应,禅宗本来只是佛教里比较小众的宗派。但它的厉害之处是,它和上层的儒家学说结合的比较好,但禅宗的短板,是跟普通民众没啥关系,而惠能,是改变了这一局面的禅宗六祖。

▲慧能画像,明戴进 辽宁省博物馆藏


惠能自称为范阳人,就是现在的北京人。但是他三岁的时候就到了岭南,就是今天的广东,他的父亲死在岭南。惠能从小没有钱上学,也不认得字,后来是靠着一些同乡赞助,才派他北上去学佛。


惠能就来到湖北的黄梅山东禅寺,拜见禅宗的五祖弘忍。


在禅宗自己历史上记载时,禅宗初祖达摩在南朝梁武帝时来华,创立禅宗,传到弘忍,已经是第五代,所以称为五祖弘忍。


见面的时候,五祖听说惠能是广东来的,就开玩笑说你是个野蛮人。当时认为岭南是未开化之地,那里的人都是野蛮人。五祖就问,野蛮人怎么学佛呢?


惠能回答说,人有南北,难道佛性也有南北吗?


这句话一出,五祖就知道惠能非常有根基,是个奇人。但是为了锻炼他,把惠能派到厨房做工。惠能在厨房待了八个多月,就光是干活,舂米啊砍柴啊,从来没有上过一次寺里的正殿,听过一次五祖主持的法会。


八个月之后,五祖弘忍召集众弟子说,我要传衣钵了。禅宗初祖达摩西来,有一个传统,就是把衣钵,袈裟和钵盂,传给下一代接班人,这样来实现禅宗的传承,所以创造出了一个词叫“衣钵传人”。


五祖说,请在场的人各自凭自己的智慧修为,写一首佛偈。佛偈是佛经中的唱词,一般四句,近似于五言或七言的绝句。五祖的意思,谁的佛偈写得好,我就把衣钵传给他。


于是五祖的大弟子神秀,很快就写好了一首偈,内容是: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五祖听了说,这个很好,大家要照着这个偈来修行,可以得到很大的进步。但是私下里他跟神秀说,你这个偈还没有开悟,再去想想。


惠能听完神秀的偈之后,他也念了一首,因为他不识字,所以请人代劳,题在了墙壁上。内容是这么说的: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大家一听,都吓到了,这完全是跟神秀那个偈是反过来的。


但是五祖告诉大家,这个偈写得不好,把它擦掉吧。等到当晚半夜三更,五祖就把惠能招进来,秘密地传授给他《金刚经》的要义,而且把衣钵也传给了他,但是告诉他说,你赶紧走,你千万不要留在这里,不然的话可能有杀身之祸。


果然惠能在途中遭到了神秀派来的人的追杀。幸好,他走得快走得早,所以安全地回到了岭南。


惠能回到岭南之后,隐藏了十五年。有一天惠能到了广州法性寺,正好是一位印宗法师在里面讲经。听讲的时候,正好有风,把大殿前面的旗幡给吹动了。有个和尚说这是风在动,另外一个和尚说这是幡在动,两个人争论不休,这个时候惠能站起来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的心动。主讲的印宗法师一听以后大吃一惊,问惠能,听说有个叫惠能的,多年前得到五祖弘忍的真传,就是你吧?惠能承认了,印宗立即拜惠能为师,让他上法座讲经。当场有43个人开悟,就这样,禅宗的南宗就成立了。


惠能隐居岭南的十五年中,大师兄神秀虽然没有得到五祖弘忍的衣钵,也成了北方禅宗的领袖。


一开始的时候北宗的势力很大,神秀被称为三朝帝师,当过三个皇师的国师。但是惠能出山,创立了禅宗南宗之后,名声与信徒的数量,都很快超过了北宗。最后北宗干脆就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禅宗只剩下了惠能一个宗派。为什么会这样呢?


南北二宗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北宗讲的是渐悟,就是我们要通过不断的修行,然后慢慢的领悟佛法的真谛。


而南宗讲的是顿悟,就好像六祖一样,不认字没关系,没听过讲法也没关系,前面八个月只是舂米砍柴,突然就开悟了,写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这就叫顿悟。


那渐悟和顿悟比起来,哪个更容易啊,当然是顿悟,所以南宗渐渐成为了正统。


所以禅宗的宗旨就变成了16个字,叫做“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传教不依靠文字,而是依靠直指人心,以心印心的方式,启发人人都有的佛性。换句话说,不需要年龄、阶层、学识、钱财这些硬性标准,只要是个人,他都有佛性,都有可能成佛。


而且禅宗又提倡呵佛骂祖。不管是释迦牟尼也好,孔子也好,老子也好,皇帝也好,统统都可以当作是狗屎。后世的禅宗和尚,冬天干脆把佛像烧了取暖。还有位禅宗大师,连六祖慧能都敢否定,说既然本来无一物,你要那衣钵干啥?


这就是要突出修行自己的内心,只是内在的佛性是可以依赖的,其它一切都是空。迷恋、依赖身外的一切东西,都是一种执念,是见性成佛的阻碍。


禅宗的师傅对徒弟喜欢使用的开悟方式,就是突然大喝一声,或者突然一棒子打过去,后来也形成了一个成语,叫当头棒喝。通过这种外物的刺激,跟你不断的思考与感悟,达到一个结合,然后突然就炸裂了,开悟了。


禅宗的修行方法,区分了知识和智慧的不同。知识是需要积累的,但智慧不一样,不在乎一个人之前学过多少,而在于这个人有没有天赋,有没有慧根,有没有缘分?


所以禅宗不讲求长期的苦修面壁或打坐念佛。一位禅宗修行者,完全可以像其他人一样生活。禅宗有两句话非常,一句叫做“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一句叫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禅宗称之为“方便法门”,这样一来,普通人也可以成为禅宗的信徒,在生活中修道求佛。禅宗修行的方式,降低了修行的门槛,比其他宗派都要便捷,而且不影响正常生活,所以禅宗很受民间的欢迎。


而且,禅宗这种修行方式的改变,就让佛教与皇权,还有儒家都达到了和解共存,这是佛教本土化的前提。


之前我们说的三武一宗灭佛,最大的原因并不是信仰或学理的原因,而是佛教对他们的统治产生了威胁。


比如说,如果前朝皇帝喜欢佛教,新朝的皇帝为了表示跟前朝不一样,就会反过来提倡道教或者儒教,这跟唐朝开国时尊崇道家,儒家又反对武则天称帝,武则天就反过来尊崇佛教,是一个道理。这就是信佛或者灭佛政治上的因素。


经济上的原因,则是佛法兴盛之后,会出现大量的寺院和僧人。僧人和尼姑平时都不干活,要靠信徒供奉。寺院拥有大量的田地与财产,又不缴税,这也大大损害了朝廷的经济利益。所以经济利益也会成为灭佛的理由。


正好这个时候,传承已久的儒学也到了转折的时代。自从董仲舒以来“独尊儒术”,但是儒学越来越变成一种琐碎注释。儒生们不断的解释经书,细抠经书里的微言大义,为一点儿细枝末节争论不休。儒学之路越走越窄。


禅宗出现之后,首先这种直指人心的讨论方式就很受讨厌正统儒学士大夫的欢迎。 你想魏晋名士们,这么潇洒风流,会喜欢繁琐的经义辩论吗?他们当然是更喜欢高谈玄虚的哲学问题。其次,禅宗注重内心修行的方式,跟儒家提倡的个人修养,比如孟子的“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还有“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等等,实际上这些也是有内在相似的地方。


禅宗还创造了一种学佛的方式叫做机锋。机就是机变、机警,锋就是锋利,两个修行者通过打机锋的方式来互相刺激,以达到开悟的目的。


比如,一位年轻和尚在打坐,另一位就问他,年轻人你在坐禅,究竟图什么,年轻人说我在成佛啊,年长的和尚就拿了一块砖头在墙上磨,年轻和尚就问他,那您在做什么?年长和尚说我在做镜子,年轻和尚问,磨砖怎么能做镜子呢?年长和尚反问,那打坐怎么能成佛呢?你看,这就叫打机锋。通过比喻,语言的形式达到开悟的目的。


打机锋就像猜谜,特别能够体现个人的智慧,也很受士大夫的欢迎。向前面我们说竹林七贤那一讲,钟会去见嵇康的时候,嵇康说“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说“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他们俩的对话是不是也很像打机锋?


后来宋代的儒学出现了程朱理学,明代又有了王阳明的心学。这两种儒学都深深地受到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影响,他们也是强调将知识和、智慧何道德区分开来。所以都统称为心性之学。可见禅宗对中国的思想影响相当深远。


既然禅宗对外跟皇权之间消除了矛盾,对内又跟儒家互相影响,修行方式方便快捷,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有了这些特点,禅宗就成为了中国的代表性宗教之一。


总结一下:

第一,佛教是外来宗教,在中国的位置起伏不定,必须经历本土化才能长久生存与发展;

第二,惠能开创了禅宗“顿悟”的方便法门,并提倡在生活中修行,而且启发了后世的儒家心性之学;

第三,禅宗实现了佛教与中国社会的和平相处,从而成为中国的代表性宗教之一。


思考题:你觉得知识与智慧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下一讲我们讲两位大诗人,李白与杜甫。下一讲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