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诗歌为什么会渐渐用来“讲道理”?

“李杜”诗歌为什么会渐渐用来“讲道理”?

00:00
17:23

大家好,我是杨早,欢迎收听本节课程。


这一讲我们来说说,你一定知道的两位大诗人,李白和杜甫。


这两位被称为唐代乃至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两座高峰。这两个人出生的年代差不太多。李白比杜甫要早生11年,比杜甫要早死8年。但是,早这十来年,十分关键,因为差的这个年份,正好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人的生平。


李白25岁离开四川,正好碰上开元盛世的末尾。在天宝元年也就是742年,李白成为了唐玄宗的供奉翰林,就是我们俗称的御用文人。但是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实在是跟长安的政治规则不太合拍,杜甫说他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所以得罪了高力士和杨贵妃,在唐玄宗面前说他的坏话。还不到两年,李白就被要求离开长安。


之后他就花了十多年游历天下,安史之乱爆发。李白还有报国之志,当时唐玄宗逃往四川,各地亲王重将都起兵救援皇帝,李白就投奔了永王李璘。没想到永王跟已经登基的太子,就是唐肃宗不对付,唐肃宗派军队灭了永王,李白受牵连,被判流放到夜郎。好在走到四川就被赦免了,从此以后李白就漂泊江南,直到两年后去世。

▲《李白行吟图》,南宋梁楷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说完了李白,我们再来看看杜甫。杜甫的一生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呢,是35岁之前,35岁之前杜甫可以说是到处游历, 虽然应试落第了,但是他仍然过着非常豪放不羁的生活,尤其是32岁遇到了李白,杜甫对李白是非常倾慕,然后两个人一起过了一段很快活的日子。


35岁开始,杜甫因为没有考中进士,从此就居住在长安十多年。直到安史之乱开始,那个时候杜甫已经是44岁了,但是那个时候他只做了一个非常小的官职,叫兵曹参军,而且就在这一年,他好不容易回到家里,却发现自己的11岁儿子已经饿死了,这说明家里情况非常糟糕。


安史之乱以后,杜甫曾经拜见过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这就是我们后来说杜拾遗这个名词的来历。但是杜甫后来很快地得罪了皇帝,758年,他就永远离开了朝廷。


▲杜甫,来源wiki


离开朝廷后,杜甫在这个动乱的唐朝大地上面漂流。就是在这样一个情况下,他写出了著名的三吏和三别。三吏是《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都是杜甫描写现实的名篇,杜甫因为这些诗篇被称为“诗史”,用诗歌写成历史。


第三个阶段是,759年,杜甫这已经是48岁。他进了四川,投靠了节度使,也是他的好朋友严武。严武后来保举杜甫为检工部员外郎,所以我们现在也会称杜甫杜工部。但是虽然是好友,严武和杜甫的关系处的也不是特别好,《新唐书》里说,严武虽然对杜甫非常的优厚,但是也有好几次都想杀他。所以杜甫在成都的日子也不是特别开心。


到了765年,严武病逝,杜甫就失去了生命中最大的一个靠山,他就离开成都东下夔州,就是现在的重庆奉节。768年出了三峡抵达岳阳,两年之后病死在湘江的船里。

▲湘江


所以你看,比较他们俩的生平就可以发现,李白主要活动时间在开元盛世到天宝初年,这段时间唐朝真的是处在最鼎盛时期。而李白本人也当过道士,所以李白的诗里面真的是充满了强烈的浪漫想象,像“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或者是“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这都是很大的气魄。


而杜甫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大转折,自己也谈不上有出人头地的可能,所以他的那种忧愤之气从诗里面散发出来。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这样的诗句,就显得非常的沉痛和悲愤,所以也被千古传唱。


李白与杜甫的区别。其实就像是我们前面说的庄子和孔子的区别一样,代表了中国人灵魂的两面。


对李白杜甫这两个人,我们这个后面的评价是不太一样的。比如说当时的人就已经非常的佩服李白了。像贺知章会赞叹说,李白是天上的谪仙人,就是从天界被贬到凡间的仙人。


而杜甫本人也是李白的粉丝,称赞他的诗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然后又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说李白的诗简直就是天下无敌。


而杜甫就和李白相反,在他有生之年和去世后的好些年当中,并没有受到多少的嘉奖和重视。


唐朝人选了一批唐诗选本,就是诗集,一共有十种选本,有九种都没有选杜甫的诗。


为什么唐朝人喜欢李白,不喜欢杜甫?


比如说2015年有一个世界诗歌日,联合国邮政就发行了一套邮票,分别选了六种语言的代表诗歌。汉语诗歌选的就是李白的《静夜思》。你也很熟悉对吧?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四句诗写的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场景,普遍的感情。你只要把它翻译成别国语言,几乎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都可以理解这种仰望明月,思念故乡的感情。


而杜甫最有名的思乡诗是《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写的是战乱的特殊情境下的思乡。这种描写需要有类似经历的人,至少要能想象这种战乱流离的苦痛,才能有非常深入的共鸣。


所以你看我们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和老师,教你背唐诗,一定是先教你背《静夜思》,然后再背《春望》。因为《静夜思》是五言绝句,平白如画,而且表达的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场景,而《春望》是五言律诗,诗体上就比静夜思要成熟,需要有更多的诗歌知识才能完整理解,而且《春望》表达的是一种战乱时期的思乡之情,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情感,所以他会放在《静夜思》之后才学习。


所以前面说的唐人选唐诗不选杜甫,是因为唐人对诗的标准跟后人不同,唐人更喜欢纯粹的诗歌之美,不太喜欢那种压抑悲苦、关注现实的作品,而更偏向于华丽的,纯美的,浪漫的诗歌。

▲《唐诗三百首》


但是到了宋朝以后,杜甫的影响越来越增加,有一位研究者就说过,杜甫是中国唯一影响随着时间不断增长的诗人。


像宋朝的江西诗派,以黄庭坚为代表,就特别喜欢学杜甫,宋末的文天祥,在狱里写了200首诗,这些诗都不是他自己写的,而是从杜甫的不同的诗篇里面摘出诗句,拼成另外一首诗,这在古代有一种说法叫集句。为什么要集杜甫的句呢?文天祥说,因为我所想说的话,杜甫早就已经替我说了。


所以杜甫的诗歌在后世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超过了李白。


但是唐代之后,诗歌出现了一个伦理化的过程,特别到了宋代,宋人喜欢在诗里面说道理,诗歌就变成了一种讲道理的工具。

这样一来杜甫慢慢就获得了至高无上的诗人地位。


苏东坡曾经解释过,说古今诗人很多,为什么杜甫能够成为第一诗人?


就是因为他饥寒交迫,流落世间,终身都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但是他每次吃饭都没有忘记国家。


我们知道,宋朝那个时候战乱频繁,大批国土丧失,整个王朝南迁,国家危急存亡的程度,比安史之乱还要严重。所以宋人特别认同杜甫对国家的忧思和对民众的关怀。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都特别推崇杜甫。可以说,借助杜甫的影响,诗歌从一种文学性的写作,变成了抒发政治抱负的载体。


到了宋代之后,杜甫地位仍然居高不下。


因为杜诗不仅有忧君爱国的情怀,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杜甫的诗,格律特别精致严谨。特别适合作为科举诗歌写作的范本,相当于公务员考试用书。所以从宋代开始,读书人就对杜甫诗进行模仿,因为不管是科举考试时需要写的规定诗歌,还是文人应酬时需要用的律诗绝句,杜甫都是最好的榜样。


书商为了满足这个社会需求,还把杜诗分类编排,方便模仿者。历代的文人学者也特别热衷于注解和选编杜甫的诗。所以历朝历代杜甫的诗都是畅销书。


这样一来,杜甫的诗句对后世文人士大夫性格的塑造,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一方面,大家对杜诗里面那种忧时伤怀的这种情绪相当的认同,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可以用杜甫诗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另一方面,这种影响也会有负面的效果。


明朝的文学家袁宏道写过一首诗,他说“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君爱国成儿戏”。“老杜”就是杜甫,自从杜甫得到了这个很大的名气,担忧君主热爱祖国就成了儿戏,也就是说诗歌越来越成了一种用来虚伪的表态和抒情的工具,大家不在诗歌里抒发个人感情了,因为别人都用来诗歌来爱国,你在那儿讲小情小爱,怎么好意思呢?所以大家一写诗,都端着架子,恨不得每一句都是忧思与赞歌。“诗言志”的功能就丧失了。


那么个人抒情的成分到哪里去了呢,到了词和曲里面。


总结一下:

第一,李杜并称唐代甚至中国诗歌史两大高峰,他俩的区别,就像孔子与庄子的区别;

第二,李白生前就倍受重视,杜甫的影响随着时间而增长,这与唐以后中国社会的变动大有关系;

第三,杜甫诗影响的增长,反映了诗歌重新政治化,伦理化的倾向,也压抑了诗歌中个人情感的表达。


思考题:李白与杜甫,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下一讲的主人公,或许你不太听说过,他叫冯道,是五代时政治上的不倒翁。下一讲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