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9. 羞耻心是一种内在的约束机制丨北大杨立华讲《论语》

059. 羞耻心是一种内在的约束机制丨北大杨立华讲《论语》

00:00
12:45

一、选篇及译文

选篇:为政·03


【原文】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

孔子说:“用政法来诱导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诱导他们,使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译文出自杨伯峻《论语译注》


二、逐字文稿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你们好,我是杨立华,很高兴在这里我们一起研读《论语》。下面我们讲《为政》篇当中的一章,这一章极为重要,可以说在根源的层面讲出了两种基本政治路向的不同。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道之以政,这个字写作“道”,要读为“导”,就是引导的那个导。 所以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这是一条路向,当然,能不能说这是法家的路向?注意不能这么讲,因为这个相当于时代的错位了,这个时代其实还谈不上法家啊,虽然这样的思想可能都是有的,这样治理的路向一直都是有的。这个政强调的是政治权利,以政治权利,以行政命令来引导。引导是正面的,让人们做什么,这是叫道,鼓励人们做什么,这个叫导。其实治理一个方面就是鼓励人们做什么、怎么做,然后另外一个就是防止人们做什么,然后让他们不这么做。应该是两个方面。 

 但是大家注意,通常情况下,不让人做什么是容易的,让人做什么是难的。禁止大家做什么,相对来说,这些条文很容易,但是这种禁止能不能就顺利的转换为正面的鼓励和引导,这个不见得,虽然也有这种可能性,但是不见得。所以一个是鼓励引导做什么,一个是禁止不做什么。孔子先强调的一种政治路向是以政治权力来引导,来要求,来鼓励人们做什么,用刑法来约束和禁止,让人们不做什么。这样的治理,其结果是民免而无耻,免是苟免于惩罚,老百姓苟且免除刑法而没有羞耻心。 

这个“耻”字,非常之重要。耻是什么?耻是内在的禁止机制,因为有这个耻,你已知为耻,你就大概率不会去做,你若真以耻为止,要让你做这个事是很难的。所以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在的停下来的机制。所以这个字你看它构字形当中,其实就有止字,内在停下来的机制,所以孔子强调这个耻,孟子其实也强调这个耻。那么强调这个耻,其实都是强调这一点。而且孟子直接把耻理解为人内在的本质倾向,其实就是理解为人的本性那当中的一个方面。所谓“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讲四端: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羞恶其实有一个层面,就是耻。什么叫羞?朱子在羞恶之心这个地方讲得特别有意思,以自己的恶为羞,其实就是耻了。什么是恶?恶别人之恶,为恶。其实结合在一块,也仍然是发挥了对耻的强调,所以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老百姓没有内在的停下来的机制,那就有空子就会钻。这个道理其实老子里也有,《老子》里讲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就是你法网越密,试图逃避法网的方式就越多。所以老子里面讲法令滋章,盗贼多有,这个这个地方稍微补充一下,其实一方面儒家道家是不一样的,以前于东康先生就讲儒道互补,这个讲法挺好,但是我还其实我还常讲一句话,那就讲叫孔老同根,其实是孔子跟老子是有共同的文化根源,共同的文明跟思想渊源的。所以我们会发现,虽然整体的思想路是不一样的,但是双方在很多基本认识上是有相同之处的。比如都强调不乏友善而不自狂,这个是共同的,这个地方也有相近之处,所以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这是一条路向,

那么与之相对照的,其实后者显然是孔子赞赏的,前者显然是孔子不主张的。当然,大家一定要注意,一会儿我们会看到,没有截然的区分。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以礼法礼俗来约束,那老百姓羞耻心且格。格有几种解释,一种解释把“格”解释成“智”,朱子就这么解释。另一种解释其实在《论语集注》当中,朱子也讲了,就是把它理解为正,因为格有正的意思。其实我觉得最简洁的解释就是正,用道德来引领,来鼓励你,用礼智礼俗来约束,那老百姓就既有羞耻心,有一个内在的自我约束的机制,同时又能够规矩。这个是有耻且格的这个意思。

我们说这一章,孔子强调了两种基本的政治路向的不同,但是一定要注意没有截然的隔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在这样的政治路向里,需不需要“政”和“刑”?大家要注意,需要的。其实孔子强调的应该是何者为主导的意思,即使以“政”“刑”为主导,也不可能不用“德”“礼”,再不道义的国家,再不道义的政治,能够一点道德都不讲吗?不可能的。以德和礼来治理,当然也离不开“政”“刑”。这个世界也不是谁都讲道理的,对于那些完全不讲道理,用教化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改变的这一小部分人,不用“政”跟“刑”怎么可以?所以大家注意,礼记乐记篇里面其实有一个非常平和又普遍的讲法,儒家治理,其实就是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 一方面要强调礼乐,当然礼乐是根本,但不能因此只讲礼乐,不讲政刑。所以我认为礼记乐记篇“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这个政治原则是一个更全面的,更周到的,更平衡的一个原则。其实在论语当中这一章里面,也讲得很清楚,如果你一定要把这两条政治路向完全对立,截然割裂,其实就应该是你自己的错误理解,因为实际上是不可或缺的。即使要鼓励人,为什么叫导之以德?鼓励人去做什么,最有效的莫过于荣耀感。一个社会若没有正确的荣辱观,这个社会其实就挺危险的,这个社会想治理得好就已经有点难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导之以德的有效机制,非常重要的就是正确的荣誉观的树立。

前面是齐之以刑,后面是齐之以礼,齐就是整齐、约束,使不齐的东西变得齐,那不就是一种整齐吗?那么齐之以刑和齐之以礼有什么不同?此前的儒家学者已经做了很好的揭示,就是刑作用于已然之后,礼作用于未然之先,礼俗发挥禁止跟约束的作用,是在这个过恶还没有形成之前就在发挥作用。但是刑要是发挥作用的话,一定是有了实际的过恶的行为和过恶的结果,才能够用刑。 不能说我觉得你要犯罪,然后我就判你刑,这个没道理,所以刑发挥作用总是事后的,后来才能发挥作用,已经出现了过恶之后才能发挥作用。所以我们要在这一章里面我们详细加以分辨。总之,有效的禁止,有效的约束,应该是化民成俗的过程当中形成的,通过风俗的培养,在礼俗当中养成人的普遍的行为习惯,以至于能够做到在过和恶没有出现之前,就已经发挥到了禁止的作用。而正面的鼓励和鼓舞又靠正确的荣誉感来发挥机制。 这样的治理在孔子看来是更有可能出现好的治理的这样一种路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本鹄

    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

  • 壹贰叁06

    二者都要有 不可偏废

  • 命运三重奏

    政刑与德礼的相爱相杀,其实是社会成本与个人成本的相争相杀。多少人为了抢红灯,出车祸,被历史的车轮碾压得血肉模糊? 人的贪欲是永恒的难题。✌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宝宝是不是很棒? 这么恐怖的话题,宝宝居然勇敢地听老师讲完了! 拍拍手,鼓励鼓励? ❤谢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