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6. 治理的普遍原则: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 北大杨立华讲《论语》

066. 治理的普遍原则: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 北大杨立华讲《论语》

00:00
12:54

选篇:子路·02


【原文】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译文】
仲弓做了季氏的总管,向孔子问政治。孔子道:“给工作人员带头,不计较人家的小错误,提拔优秀的人才。”

仲弓道:“怎样去识别优秀人才把他们提拔出来呢?”孔子道:“提拔你所知道的;那些你所不知道的,别人难道会埋没他吗?”

*译文出自杨伯峻《论语译注》


【逐字稿】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你们好,我是杨丽华。很高兴在这里我们一起研读论语。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这一章是仲弓问政。这个论语里面除了颜回问,孔子答重要,另外,仲弓问孔子答也非常重要。所以大家可以去看论语第十二篇。论语第十二篇第一章是颜渊问仁,第二章就是仲弓问仁。那两条特别重要,因为颜渊和仲弓都是德行科的,这个大家可以想一下,孔门的四科十哲,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那么德行这一科里面有颜渊、子骞、伯牛、仲弓。所以这个系列的人物,他们提的时候就是孔子的回答都是更具普遍性的、原则性的回答,也更接近孔子思考当中的那个可以说接近答案的领会,因为“仲弓为季氏宰”,“宰”呢,就是总宰,用我们的话讲,就是家里的总管。当然这个家里的总管,这个“家”大家一定要注意,不是人家族里的总管。好像我们今天有个家族有个管家,不这么回事儿,因为呢,这个季氏是鲁国的大夫之家,大夫之家呢,那个时候都是世袭的封地,所以对秦以前的家一定要有政治哲学的理解,有政治性的理解它,其实那个家都是指治理的疆域,按照鲁国的这个背景来看,这个季孙,叔孙,孟孙,他治理的疆域,世袭封地的疆域,其实都接近于今天我们说的一个县的疆域。这个其实并不小。所以为什么齐家治国平天下?有人以为齐家是家庭伦理概念,这不对的,那个家是有世袭封地的。所以你注意史记到世家这个层面,其实都是诸侯、大夫之家才能称世家,不是谁都能称世家的,这个要注意。所以史记特别拔孔子于世家。其实孔子是没有世袭封地的,拔孔子于世家,其实就是一种推尊之意。


好了,那么既然仲弓是做季氏的宰,然后问的是政治,理季氏的疆域,其实就是相当于治理邦国。所以问如何治理,就是问政。然后子曰,就是孔子回答,“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我也是受用极多啊。孔子讲的非常多的原则,特别是在治理方面的原则,一般情况下都是普遍原则,是在不同层面上的那个普遍原则。像这九个字,其实就是一个人掌管某一个方面的事情的时候,就是你一接手掌管这个事情的时候,这九个字你做到了,你所掌管的事情自然就顺畅的运转。而且不仅是顺畅的运转,在顺畅的运转的基础之上,就有了进一步向更好的那个状况发展的倾向和可能。所以整个方向就是对的。那么为什么是这九个字?“先有司”?什么叫有司?分管具体执事的人叫有司。所以论语里曾子有疾那一章,曾子病得不行了啊,这个有疾的这个用法就是病得不行了,已经治不好了。那孟敬子去调问他,就请问他的一些告诫。然后这个曾子主要回答就三个字,“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接着说“笾豆之事,则有司存”。那有司就是讲具体管“笾豆之事”,都是有具体的职责,具体的执事的人。所以孔子说,“先有司”,就是你接别人做季氏宰,这个前面应该有季氏宰,那么你接下来做季氏宰,先不要让各种执事停下来,这叫 “先有司”。各个原本在运转的职能部门,你不管它好不好,你先得让它运转,你不能让他停下来,这个就叫“先有司”。不像我们今天某些人接手一个工作,很多工作先停下来,然后就开始按照自己的理想,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做改变,这个方式是不对的。你不能让事儿废顿,你不能让事儿停下来。所以“先有司”。


那么“先有司”,接下来是“赦小过”。这个地方多多少少也有点儿针对仲弓,就是像有德之人呢,容易出一个问题,就是习惯于用自己去衡量别人,用自己之德去衡量别人,那么就容易容不得别人的“小过”。所以接下来强调“赦小过”,这当然也是一般原则。你没真正的接手一个工作的时候,你会看很多人在这个位置上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就像这个前面的这个工作,具体职能的工作,好像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把他停下来了。或者这个人你觉得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你就弃之不用了。这个不好,要“赦小过”。


然后呢?第三步是“举贤才”,注意到“举贤才”这个地方就已经开始是比较大的改变啊。通过一些观察,觉得哪些位置可以看到更有德有才的人?应该把这样的人放到更恰当的位置上去,或者现有的某些位置上的人不恰当,因此呢,就把这个没有被任用的人任用起来。这都叫举贤才。这是有个顺序的,就是接手一个工作,接手一大摊事儿,管理一个大的部门。那么按照这九个字来做,“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把这几个字做到了,然后不仅事情本身没有任何废顿之处、没有停下来,继续在运转,又能够以宽容的方式来待人,使得人虽有过之人,仍然能发挥它的作用,又把真正有德有才的人发现并推举到恰当的那个位置上去。这样就会使整个的所做的这个事业,手里所接的这个工作,不仅能够顺畅的运转,还能够推向更高的高度。这是孔子讲的这句文字。这九个字其实我希望朋友们能够回去真正深入去体会,在身边去观察。


接下来,仲公就提了一个极关键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是困扰非常多的人的一个问题,就是“焉知贤才而举之?”这话的问题。你要就这句话来说,好像是一个知人的问题。但是就孔子的回答说,其实仲弓的问题啊,应该不是如何认识人的问题,而是他的问题。应该是这样的问题,就是我觉得他是贤才,那么,难道没有比他更有德有才的人吗?那些更有德有才的人,我怎么才能知道呢?这个是一个普遍的错觉。我们老以为这个世界上在离我们远的地方有很多有才华,有德行的人,恐怕不是。所以我很多年前就有一个想法,只要人群到一定量,只要这人不是你刻意挑出来的这个乱七八糟的人。就是只要是一个比较自然形成的一个人群,在一定的层面上,如果你发现不了人才,你不知道贤才,恐怕就是你自己识人的问题。至于你说,那我怎么知道他是最合适的?我全天下那么多人,一定有更好的,更有德有才的人。那我怎么才能发现他们,把他们放到这个地方?孔子一句话就解了惑,“举尔所知”。你推举你知道的就够了。你不知道的人“尔所不知,人其舍诸?”你不知道的那些人,难道没有人认识到他们并推举他们吗?


这里面包含了几个意思,第一个意思,不是只有你知道举贤才,知道举贤才的人很多。这是要对别人有一个相信。另外一点,你就仅仅举尔所知就够用,你何必还要远处去看说有没有更合适的?老在怀疑自己身边的人不够用,老在怀疑自己认识的这些人德才不足,那你怎么用啊?所以这前面孔子的回答告诉了一般的做法,后面告诉了我们对待身边的你所知道的人才的一般态度。这个其实特了不起。有的时候我们去看一代人物兴起,往往就是那一小圈子。比如举个例子,这个历史上老说的高祖在沛县,他后来用的很多人就是沛县子弟。于是我们就去感慨说啊,沛县子弟人物真多啊。沛县哪儿好啊?风水好就出了这么多人?不对,或者主要不是这个,主要是因为汉高祖有识人,用人之明,这是根本。其实我相信到了秦末,恐怕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人。那你对比这个项羽,项羽连一个范增都用不好,他是手里没有人吗?是手里没有贤才吗?当然不是。项羽哪里知韩信?为什么高祖就知韩信?高祖这个事儿特别有意思,就是真的是考察,就是高祖,在某种意义上真的就是“举尔所知”,就是你认识的就这些人,你熟的,就这些人,你了解他最深,你对他的德和才了解的就最深。甚至你对它的缺点了解的也多,那你当然知道怎么用它。所以“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为什么高祖那么糟糕的一个人(从私人道德角度上讲,那真是个糟糕的人,那就是个无赖),历代儒者,哪怕宋代的北宋像二程这样的人,南宋像朱子这样的人,其实对高祖都有相当正面的评价。很好玩儿。


好吧,我们这一章就讲到这儿。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命运三重奏

    😀老师最棒,宝宝同意!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道的人,有了解,能互动,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谢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