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双东街区张家的传奇故事

75.双东街区张家的传奇故事

00:00
09:53

【地官第张家】

       晚清时期,扬州东关街、东圈门地区,有个显赫的张姓大户。据史料介绍,张家曾是扬州豪门之一,先祖张安保(1795——1864年),字怀之,江苏仪征人。博古工书,与经学大师刘文淇同是清道光《仪征县志》的总纂。

       祖上分家后,张家分成两支,一支称“地官第张家”,一支称“东关街张家”。地官第张家位于地官第12号,是汪氏小苑的近邻。主人张丙炎(1826——1905年),字午桥,号榕园,厅堂题额冰瓯仙馆。少承家学,弱冠前中举。咸丰9年(1859年)进士,由翰林院编修出知广州廉州、肇庆府。廉州的涠州岛是军事要塞,英国人企图将它占据作船坞,遭张丙炎严词拒绝。移知肇庆后,购书数千置院中,惠及寒门学士。母忧归,优游林下二十年,博雅好古,喜吟咏,富收藏,晚年工篆书,著有《冰瓯馆词》《榕园丛书》。经历咸同兵燹后,家道中落。民国时期,该宅第已归丁氏所有,保存至今的一路七进住宅,也称“丁氏故居”。

【东关街张家】

       东关街张家位于冬荣园西侧,主人张允和,系地官第张午桥的从侄。清朝年间,张家是出名的积善之家,为贫民免费行医、舍药,遇到荒年,还在街上搭大棚开粥厂,赈济灾民。故居侧门墙上现立有张允和故居石额,上书:张允和,字甘亭,仪征人。工四体书,尤擅丹青,山水仿宋元,精细工秀。”等字样。东关街396号吴氏故居蔼园内门楣上的题额,即出自允和先生手笔。

      《芜城怀旧录》云:甘亭公“年近八旬,犹挥毫不辍,人得之若拱璧。间作小诗,亦佳妙,为书画名所掩。”民国十八年(1929年)4月扬州整顿慈善机构,设立救济院,张允和任院长。故居原有房屋313进计100余间,为扬州传统民居纵深进数最多者。现部份房屋损毁,中、西两路保存尚好。原先的大门应在东关街上,后被“七十二家房客”阻断,在大街正面已看不到大宅的身影,唯有绕道到北边与东关街平行的大草巷,从侧面方能窥探到它的容颜。透过递进的房舍和庭院内那陈旧而精美的窗棂与隔扇,能使人依稀联想起这幢气势恢宏的老宅当年的荣耀。

【张翕亭父子】

       张允和有个弟弟,名允臻(1878——1915年),字翕亭。自小生活衣食无忧,但他没有堕落为花天酒地的纨绔子弟,青年时毅然离家,东渡日本求学。

       甲午海战后,清王朝一败塗地、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中国在风雨飘摇中岌岌可危。有志青年纷纷赴海外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道,誓图复兴中华。张允臻正是这些热血青年中的一个。归国后,在北京警官学校任职。虽为警员,却擅长绘画,与胞兄允和一样,醉心于水墨丹青。可惜天不假年,正值38岁壮年期,因病一命呜乎。长子张重威(1901——1975年),侍奉母亲扶灵柩回扬州安葬。

   

       张重威,名垕昌,重威出于《论语》“君子不重,则不威”(《论语·学而》),以字行,本名反而鲜为人知。自小受严格的家学熏陶,先后应聘任扬州美汉中学和崇德女子中学的高中国文教员。在北京时,曾师从乡贤刘师培,国学知识渊博。出人意料的是,他青年时不仅处事沉稳,而且渐显出惊人的理财才能。26岁奉丈人(也是他的舅舅)之召,进中南银行任练习生。三年后,获前辈同乡、中南银行总经理胡笔江的赏识,许以重任。31岁破格升任襄理,而后连升到总行副总经理,成为金融、工商界闻人。解放前,上海滩号称东亚第一高楼的国际饭店,总经理即是这位出生在扬州东关街的张重威!


【张重威的传奇故事】

       张重威在平山堂替父守灵期间,巧遇一位高僧,大和尚端详了泪容满面的张重威之后说:你面目清秀,相貌不俗,但53岁将死于非命。张闻听此言,大惊失色,恳求老僧救命。老僧抛下一句“不贪财,不好色,或许可免一死”之后,拂袖而去。

       说也凑巧,张重威在53岁那年,患上胃癌,且已到晚期,命悬一线。然而,高僧的一语并没有成谶,手术之后,他竟奇迹般的恢复健康,后比老僧预言多活了22年,这或许是他一生恪守“不贪财,不好色”六字诀起的作用吧。

       手术后的张重威闭门谢客,一心扑在《大清实录》的研究和古籍图画的收藏上。他的藏品,虽经文革“洗礼”,残存一部份中多数仍称得上是稀世珍宝。1984年初,重威先生的公子张家璩,赴美留学前,将父亲生前珍藏的若干文物带到上海,其中包括明代仇英画的手卷《赤壁图》,将它们存入银行保险库,保险箱钥匙交给已在海外定居的母亲。2007年,北京嘉德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爆出一声惊雷,仇英的《赤壁图》拍出7952万的天价。这是中国绘画价首次超过1000万美元的作品,堪称中国艺术品中的瑰宝。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