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陈彝:大胆直言的御史

74.陈彝:大胆直言的御史

00:00
06:32

       糙米巷陈家是扬州著名的大宅门,因“一门两传胪”而广为人知。封建时代取士实行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叫殿试,取一甲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二甲取若干名,称“赐进士出身”,其中的第一名叫“传胪”;三甲取若干名,称“赐同进士出身”。糙米巷陈家,陈嘉树、陈彝父子先后金榜题名,世称“父子传胪”。陈嘉树,道光壬午(1822年)传胪,子彝,同治壬戌(1862年)传胪,前后相隔40年,这在任何家族史上都是件十分难得的荣耀事。

       陈彝,号六舟,真州(仪征)人,同治元年中进士,虽处在封建王朝风雨飘摇的末期,但他的仕途尚顺畅,先是授修撰,转科道。他耿直敢言,弹劾无所避,时称“敢言御史”。最后,官封至安徽巡抚、礼部侍郎。陈彝为官敢说敢为的作风,在清代已有美名,他的许多趣闻逸事多见于清代的笔记小说,其中最著名的事件即为弹劾同治帝身边的宠臣王庆祺。

       同治帝6岁登基,因与母亲慈禧失和,少年时期落落寡欢,自暴自弃,19岁一命呜呼。同治的死因,历来是清朝四大疑案之一,按官方说法,同治死于出痘(天花),但民间却认为少年皇帝死于冶游后患上的梅毒。勾引他去“八大胡同”寻花问柳的宵小中,有宏德殿行走王庆祺。时任言官的陈彝,大胆进疏,弹劾王庆祺:“素非立品自爱之人,行止之间颇多物议。”“至于街谈巷议,无据之词,未敢渎陈要,亦其素行不孚之明验。”“如斯人者若再留禁廷之侧,为患不细,应请即予屏斥。”风流皇帝是不是染上花柳病而夭折,事关皇家体面,陈御史的话说得很婉转,矛头直指“教唆犯”王庆祺。同治死后,《清史稿》说:再度垂帘听政的太后下谕:“用御史陈彝奏,黜南书房行走、侍讲王庆祺”。此后,陈御史“弹劾侍讲”的故事,便很快在坊间传开。

   

       据况周颐《续眉庐丛话》记载:“光绪朝,扬州陈六舟京兆巡抚安徽,条陈便民如干事,有‘令民称贷公家,春借秋还’一条。得旨中饬,谓直是宋臣王安石青苗法矣,以是改任浙江学政。”他关心民间疾苦,敢作敢为,称得上是一位为民请命的“青天大人”。

       在陈彝任安徽巡抚时,发生了这样一桩事。当时,大学士李鸿章官居要职,炙手可热。他老家合肥的子弟们在乡间依仗权势,胡作非为,草菅人命。李鸿章家的人催租逼债,将一县民活活打死。案发后,全城轰动,百姓们为死者抱不平。被害家属报案,县令孙葆田传令,立即缉拿凶手归案,并依律判凶手死刑。孙葆田据实奏闻,安徽巡抚陈彝致函李中堂,劝他勿事袒缕庇。光绪帝降旨陈彝查处,终因证据确凿,无懈可击。

       李鸿章怀恨在心,寻机报复,后果然孙被罢官,陈彝亦解任内调。多数人相信,陈六舟的调动是因为开罪了李中堂,况周颐在《续眉庐丛话》中不这样认为,“适于是时改官”是“别有为也”。不管这事的因果关系是否成立,这位大胆耿直的扬州籍官员,为人正派,不会溜须拍马,不被上司所欣赏,那是确凿无疑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