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陶澍力主盐制改革

72.陶澍力主盐制改革

00:00
12:09

       扬州平山堂,在“文章奥区”的庭院内,清丽的琼花丛旁,横卧着一块巨大石碑,上面镌刻“印心石屋”四个大字,题字者为清代第八届皇帝道光。这是道光帝为表彰功勋卓著的两江总督陶澍而御赐的题字,陶澍将它镌刻在好几块石碑上,其中一块矗立在与他的政绩紧密相关的扬州城。

       陶澍,字云汀,乾隆四十四年末(1779)出生在湖南安化一个没落的地主知识分子家庭,其父名叫陶必栓,聪明好学,但科场不顺,屡试不第,以教书为业。陶澍自幼聪慧过人,有神童之称,魏源说他是:“少聪颖,浩歌山水间,下笔惊人。”

       陶澍二十三岁乡试中举;二十五岁嘉庆七年(1802)会试中进士。后在皇城里当了十几年的京官,嘉庆二十五年(1820)始放外任,连蹦带跳的不断升迁,直到道光十年(1830)被提拔为两江总督,成为权倾江南的封疆大吏。

       陶澍身为高官,一直主张学以致用,他力求以改革解决社会难题。在治水、赈灾、漕务、盐政、禁烟等诸多治国要务上,陶澍都采取积极主动的方针,大刀阔斧的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他练达多智的才干,深得道光帝的青睐;他踏实勤勉的作风,为缓解捉襟见肘的清王朝的经济困局,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道光十五年(1835),陶澍因政绩卓著被召入京觐见。道光帝详细询问了陶澍的家世,陶澍回答:其家位于“洞庭西南,资水之滨……潭心有石方正若印,名曰印心石”,幼年随其父“侍屋读书其上”。道光帝听了很感兴趣,随即书大小两方“印心石屋”匾额以赐。

       盐税历来是清廷的主要财政来源,“东南财赋,淮盐最大;天下盐务,淮课最重”。他时刻警惕:两淮盐业关系国计民生,不可玩忽。康乾以来,国家采取的盐业制度一直沿用“纲盐制”,盐商凭引业盐,编成纲册,形成垄断。

       陶澍受命管理两淮盐业之后,经过了充分的调查研究,作出“减价敌私”的盐业整顿与改革。所谓“敌私”,就是打击私盐销售,保障盐纲的通行畅销。同时,眼光深邃的陶制军深知,治标的措施难以根治盐业的浑身溃疡,只有从制度上来个天翻地覆的改革,才能挽狂澜于既倒。

       他大力主张“改纲为票”,从根本上铲除盐商经营盐业的垄断地位,以降低官盐的成本,保障盐税的正常征收。要而言之,所谓的票盐制,就是放开业盐的壁垒,降低业盐的门槛,只要有钱购买官家盐票,谁都可以从事盐业买卖。盐业经济引入了竞争机制,中小商户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盐业经济出现复苏的迹象。

       票盐制先在淮北试行,一年实践下来,果然收得奇效,盐课收入猛增。继之,新盐制在两淮地区全面推行,“纲盐制”寿终正寝。自道光十二年始,两淮平均每年销盐量为610万引,比规定年销300万引多销1倍多,平均每年征收税银1112万两,是规定年征额300万两的3倍多。淮盐废引改票无愧为济时良策,朝野内外莫不以“国课充足,民生乐利”赞誉之。

       事情并非一帆风顺,如果不是陶澍的精明强干,施政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如果没有陶澍敢于冒风险的改革精神,多次上书直谏,请求帝王的准许,“改纲为票”的这场殊死斗争,是万难取得成功的。

       陶澍力主的盐业新政,切断了盐商的财路,盐商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盐商将陶澍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自是不言而喻的事。

       一时间,流言四起,群议沸扬,甚至贴出“大字报”:“戏他桃花女,砍却桃花树”,桃树即是陶澍的谐音,盐商把身价一落千丈的满腔怨恨都洒向了陶澍。金安清《水窗春呓》说: “陶文毅(澍)改两淮盐法,裁根窝,一时富商大贾顿时变为贫人,而倚盐务为衣食者亦皆失业无归,谤议大作!”史书记载,这场盐法改革,使“盐商顿成贫户”、“盐商大困”。盐商对这位陶中堂咬牙切齿,恨之入骨,使出最卑劣的手段,侮辱他,诅咒他。每到除夕,盐商家家用利斧砍伐桃树枝,并以火焚之。一些别有用心的盐商还出资让艺人编成叶子戏,在扬州一带民间巡回演出。

      《金壶七墨》记载:“群商大困,怨陶公人于肺腑,编为叶子小戏,貌其家属,又一人以双斧砍桃树,妄立名目,以肆诋毁”。最常见的是打叶子牌(俗称小牌),牌数比别地多出两张,一张绘有桃树,一张绘有桃花女。打牌的人如果得到“桃树”,即使全赢也算是全输,因而人人视为灾星;但如果拈得“桃花女”,即使全输也算全赢,所以人人喜爱之,有如嫖客之宠妓。

       盐商诋毁陶澍,发泄私愤,出于一己之私利,恶俗不堪。与上为国家担忧,下为黎民解愁的堂堂正正的陶澍相比,不啻天壤。毋庸置疑,孰是孰非,哪个高尚,哪个卑劣,泾渭分明。

       历史对陶澍的评价,那要客观公允得多。作为陶澍的门生与战友,林则徐送给陶澍的挽联:“大度领江淮,宠辱胥忘,美谥终凭公论定;前型重山斗,步趋靡及,遗章惭负替人期。”可看作是对陶澍的盖棺论定。《清史稿》对陶澍的评价是:“陶澍治水利、漕运、盐政,垂百年之利,为屏为翰,庶无愧焉。”亦属确论。

       陶澍政声赫赫,可称得上是清中叶有名的国家之栋梁、民族之精英。他一生慧眼识才,砥砺、举荐林则徐、左宗棠、胡林翼、魏源等人,是名副其实的识才伯乐。陶澍为官清廉,有口皆碑,道光十九年(1839),陶澍病逝在任所,当地民众感其清德,捐集银两相赠,他夫人力拒说:“夫子生无亏,死无歉,家世儒素,生计非所救,不可以死后污吾夫子。”要不是这对夫妻向有节俭之风,陶妻断不会作出如此高尚感人的决定。

       陶澍死后归葬于湖南老家,安卧在山明水秀的资水南岸。墓地修葺一新,内有御书“印心石屋”匾额、御碑亭等,墓前陈设墓表、石俑、石兽,显得庄严肃穆。1996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陶澍长期任职的南京市,也设有祭祀陶公的祠堂,庄严肃穆,时有后辈前往瞻仰。扬州平山堂上的巨碑同样保存完好,表达扬州人对这位矢志改革,忧国忧民的爱国先贤的敬仰之情。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