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记新编】父母篇(37)救救孩子?还是救救自己?(带字幕)

【札记新编】父母篇(37)救救孩子?还是救救自己?(带字幕)

00:00
12:16
【札记新编】父母篇(37)救救孩子?还是救救自己?

书接上文,我这么问道“孩子到底是重病不起了?奄奄一息了?还是命悬一线了?”他为何需要你用拯救的心态来对待他?

要知道,“拯救”在人类的语境中,必须是对方处于危难之中,同时也意味着对方没有能力透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他需要外界强力的干预,来摆脱自己的危局!

所以,当你的心态是拯救的时候,你实际上已经在潜意识深处默认你的孩子就是这样的状态!不然你救他的心也不会那么急切!

那么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他怎么努力,怎么改变在你的意识里面都是没有用的或者都是无意义的,根本就不会被你认可。

——事实是你的孩子根本没有那么差,他一直在寻找、在自己摸索,只是由于年纪小、习性重、能力弱的原因暂时还没有找到很好的出路,而这个是需要时间的,当然还有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予一些协助即可。

很多父母不知道,自己这颗想救孩子的心最终会把孩子的努力给吞没了,让他窒息了。这可能是很多父母都不可想象的,也难以想象的。因为总觉得,我都是为他好啊,为他好怎么反而害了他呢!

可能在孩子没有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都还知道,孩子需要的是教育、是管教,可孩子一出问题了——往往就是孩子情绪不对劲了,易怒、暴躁、消沉、低迷、抑郁、失眠、焦虑等,一旦专家说他是心理出问题或精神出问题了,家长就全部慌神了!因为家长确实也不知道这个心理问题、精神问题它到底是什么!特别是又有很多专家动不动就给这个年纪的孩子下诊断,各种双向情感障碍、抑郁、广场恐惧症、强迫症、焦虑症、被迫害妄想症、钟情妄想症,乃至各种精神分裂等。这些名词都足以吓死家长,而且专家还给他们开药。既有诊断又有药方,这孩子不是病了又是什么呢?所以,家长能做的自然就是好好的呵护、照顾这个病人了。而孩子呢,很无奈,他根本对抗不过外界(老师、同学、家长、专家)对他的判断,他就不得不成为需要被关照的“病人”了。

本来就已经身处困境之中无法摆脱的孩子,又得面对周围人对他贴标签的眼光,以及特殊的关爱。他如何有能力对抗得过这些呢?在最容易接受暗示的年纪反复接受“你有病”的暗示,那他不退缩谁退缩呢?而这个又反过来坐实了专家的诊断!

所以,这真的是令人气结的局面。

其实不过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了,而这个问题孩子不知道怎么解决,所以就会出现各种的情绪反应。

各位家长,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做,就什么都不做,也远远好过你乱做一气。孩子不需要你的拯救,因为基本一开始他真的不是病人,他只是遇到困难而已,只是因为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引发的心理反应而已。但一个人在这样的状态待久了,就会真的变成心理疾病患者。这就是让我们最痛心的结果。



人的情绪状态其实都是对内外情境的反应而已,正如雷达是因为发现了什么才发出警报,虽然雷达有可能过度敏感而乱响,但正常人的做法,不得先排除是不是有什么情况引起雷达的警报吗?如果是真的有问题就要赶紧处理问题啊,而不是这个排除的动作都不做,就先把警报按下去,不让它响了,这不是掩耳盗铃又是什么?

当然这里难的地方是,引发警报的内容往往是家长与专家都无从知道的(因为专家和家长大都没有能力从孩子的情绪化的信息中抽丝剥茧的去了解孩子到底怎么了),所以大家都只能掩耳盗铃的处理孩子的情绪了,好像情绪没了,问题就不见了。

说到这里,就算你什么都不知道,你也不是专家,那你可以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正常的对待孩子,如对待其他孩子一样,以普通人的方式来培养他,对待他。不要给予不一样的关注、特别的关注,更不要让他有和别人不一样的待遇。就算要关心,也请暗暗的、悄悄的,不要让孩子知道!从心理暗示的角度来说,不一样的待遇,会暗示他是不一样的人,也就是因为周边人的特殊对待,实际上起到的作用是把他突然从人群当中剥离出来,而这实际上会让孩子非常的恐慌。

对于文学的语境而言,“从众”可能是个贬义词,会让人看起来很没有个性,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考量,特别是对于孩子,从众会让他很有安全感。从众本来就是根植于人类潜意识深处的一种生存本能。和大家都一样,才说明我是属于这个群体的,在人类几万年的进化记忆当中,这也代表着我会被这个群体保护,我不会落单,我是安全的。而不从众、特立独行,其实也暗示着自己离开群体,对于人类的潜意识,特别是社会心理而言,这就意味着,我被群体剥夺了、被远离了、被抛弃了、乃至会被攻击,而这最终都意味着死亡!

——排除异己可以说是群体的本能!

而且就算是成年人,他想要和别人不一样,不管这个不一样是卓越还是落后,是领袖还是落寞,这都是需要强大的心理认知来支撑自己这个不一样的状态,或者说一个人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来为自己构筑起这样一个心理认知的壁垒,如此自己才能在与别人不一样的这个环境压力下生存下来。

就算是现在这个社会,能与众不同并且生存的很好,还能让自己很满意同时也不在意周围人的眼光和评价,试问有几个成年人能做到?成年人尚且不容易,那么孩子就更抗不住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这种无形的、社会性的压力。从这里延伸出去,在孩子小的时候,做个和周边的孩子都一样的普通人,走大家都在走的路,其实是最安全的、压力也是最小的。先做好普通人,把普通人该做的事情都做好了,然后我们再追求卓越。而且事实上人生的卓越与否其实都是在后半场,前半场所谓的卓越,真正能一直保持下来的,少之又少!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他要在社会关系、生活能力、家庭背景、社会地位、周围人对他的认可与支持上,在各个维度上都能匹配起自己的这个特异性,或曰踏实的心理素质来支撑自己的这个特异性,这谈何容易!事实上在我接待的家庭里面,休学的孩子或出了各种问题(含心理问题)的孩子,大部分在他出问题之前都是非常优秀的。能在天赋与成绩上超越于常人的大有人在。甚至很多孩子,在多年休学之后,依然还可以考出很好的成绩,乃至考上很好的大学,这还真的不是稀奇事。

而父母也总是在扼腕叹息,多么优秀的孩子,就这么荒废掉了,多么卓越的孩子就这么浪费了才华!——那么到底是谁害了自己的孩子?电影《心灵捕手》里面讲述的,也是这样的一个故事。天才少年威尔最终能走出心理困境,就是源自于心理学家尚恩以极其淡然和平常的态度对待他,只是视他为一个普通的孩子。该对他的无礼予以反击就立刻反击,该对他的胡说八道予以冷淡就给予冷淡,仅仅是以一个平常心对待,最终就引发了这个孩子所有的情绪释放,乃至他走出人生困境。当你能真的看明白这点,那事情就好办了。

所以,归根结底的说,你想拯救孩子的心有多强烈,你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摧毁就有多巨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主播信息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