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05:钟情还是乱情:皇后之死疑案(下)

乾隆05:钟情还是乱情:皇后之死疑案(下)

00:00
12:01

上一集我们讲到皇后富察氏在37岁时就英年早逝,就在她去世后的仅仅一个月,乾隆就将一位江南汉女立为贵人,并且不断对其进行加封,让人对皇后之死增添了一重疑问。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乾隆对于富察氏的死表现得异常悲伤。他先后写了不下百余首悼念亡妻的诗,在诗中表达了对富察氏的怀念。有人说乾隆写的诗特点之一就是“无情”,诗歌一般是用来咏情的,但是乾隆的诗所体现的多是一种君临天下、傲视一切的态度,没有什么的情愫在里面,只有他写给富察氏的悼亡诗,体现出了比较充沛的感情,我们在这里列举几句,大家可以感受一下,比如“影与形兮难去一,居忽忽兮如有失”;“信人生之如梦兮,了万事之皆虚,呜呼,悲莫悲兮生别离,失内佐兮谁予随”;“廿载同心成逝水,两眶血泪洒东风”。反正我是从诗句中读到了乾隆对妻子离世的深切悲伤和怀念。

富察氏死后的谥号是“孝贤”,后人一般称她为孝贤皇后。这个谥号的由来还有一个小故事在里面。根据《清史稿·后妃传》的记载,富察氏在世时,宫里有一个妃子去世了,乾隆就考虑赐给她什么样的谥号比较合适,富察氏在一边说,我将来可以得到“孝贤”这两个字作为谥号吗?因为在她心目中,孝和贤是最为珍贵的两种女性美德。结果不幸此话竟成谶言,她果然早早就离世了,等她去世后,乾隆就毫无犹豫地把“孝贤”这两个字作为她的谥号。

根据先例,乾隆朝以前的康熙、雍正朝皇后薨逝,都是不颁诏天下的,外地官员也不必来京奔丧。但是乾隆皇帝却宣布,孝贤皇后薨逝的消息要“布告天下,咸使闻知”,外地任职的大臣们只要是公务可以放得下的,都应该来京奔丧,特别是那些旗人官员,你们的女主死了,平时帝、后对你们恩情深重,现在遇到皇后大事,你们就应当如丧考妣一样,不管公务是否紧要都应当立即放下一切,号痛奔赴,就是一路痛哭着跑到北京来,叩谒大行皇后的梓宫,“以尽其哀慕难已之忱”。而对于那些没有对皇后的丧事表现出积极态度的大臣,乾隆则一律治罪。

事实上,由于皇后之死而陷入悲痛之中的乾隆在行为上已经开始变得有点暴躁无常,他很快就将皇后之死发展成为一场政治风波。在这场风波中,不仅外地官员因奔丧不积极而被议罪,京城的官员也由于各种原因而受到惩罚,有因为丧事办理不利的,比如由于皇后的祭品准备得不够“洁净鲜明”,光禄寺——这是宫廷当中专门负责祭享、宴会等事务的机构,光禄寺的多位官员被降级;再比如有大臣违制剃发,清朝的礼制规定,大丧期间官员都要缟素就是穿孝27天,百日之后方可剃头,大家知道清代的发型,就是要把头发的前部都剃光,后面的头发梳成一根辫子,可能有的官员时间一长前面头发就长得毛绒绒、乱蓬蓬的,受不了发型太过凌乱,就提前剃了头,结果被皇帝发现而受到了严惩。总之,先后有100多名大臣在皇后丧事期间因各种原因而受到惩罚,具体程度从罚俸、革职,到赐死、处斩不一而足。还有两个大皇子也受到了影响,就是大阿哥永璜和三阿哥永璋,我们前面讲过,富察氏所生的嫡长子在乾隆儿子中排行第二,而且夭折了,所以大阿哥和三阿哥是当时最为年长的两位皇子,他们在丧礼期间都无端遭到父亲的严厉训斥,说他们“并无哀慕之忱”,不尽“人子之道”,并且说“此二人断不可承继大统”,直接把两个孩子的政治前途给断掉了。受到父亲这样严厉的批判和否定之后,永璜不到两年便忧惧而死,永璋也在二十五岁时英年早逝。

皇后去世,后宫需要有新的女主,当年的七月,贵妃那拉氏就被晋封为皇贵妃,打理六宫事务,其实就是成为了准皇后的人选。但是,第二年的春天,又到了行亲蚕礼的时节,礼部就小心地询问皇帝是不是还让一名妃子代为行礼呢,其实也就是问皇帝,这个皇贵妃的位子是怎么个处理法?乾隆很不客气地回复说:妃子恭代是恭代皇后,有皇后时妃子才可以奉命行事,现在宫中只有一个皇贵妃,你们让妃子来恭代谁呢?!就找一位官员来代为行礼吧。可见,在乾隆的心目当中还是不愿意有人取代富察氏的位置。虽然到乾隆十五年,在太后的一再催促下,乾隆才将皇贵妃那拉氏册立为继后,但还是迟迟不让她主持亲蚕礼,一直到乾隆十九年前都下令内务府的官员代为行礼。并且在富察氏去世三周年忌辰的时候,乾隆还写下了“岂必新琴终不及,究输旧剑久相投”的诗句,透露出和新皇后不是那么琴瑟和鸣,以及对旧人的深切怀念。

乾隆三十一年,继后那拉氏去世——乾隆与继后的关系,我们稍后给大家讲述。那拉氏去世后,乾隆从此不再立皇后,让后位空悬了近三十年。有大臣请求立后的,乾隆就将其处以极刑。可能在他的心目当中,皇后的位置要永远保留给富察氏。直到乾隆八十岁的时候,群臣贺寿,都说祝他活到百岁,他还说即便活到百岁,和孝贤皇后在九泉之下相见的时间,屈指算来也只有20年了。可见,乾隆一生都在思念着原配皇后。

到乾隆六十年,八十五岁的老皇帝要禅位了,新皇帝就是嘉庆皇帝即位,他的福晋要被册立为皇后,作为太上皇的乾隆当即宣布,此次册立皇后,只在宫廷之内举行庆典、祭告宗庙就可以了,不必颁诏天下,而且今后有关皇后的一切庆典,包括皇后的生日,都只是内廷的节日,外朝大臣不可以再给皇后上贺笺。这个待遇与孝贤皇后在丧礼时都要“布告天下,咸使闻知”,以及号召大臣们向皇后行礼尽忠的态度,可谓是天壤之别啊!

在乾隆的一手推动之下,富察氏成为清代皇后当中的典范,不仅在乾隆皇帝自己的心中,而且在后来整个清代皇室的心目中,她都是无法超越的大清皇后的完美形象。所以,有人说乾隆是一位很钟情的皇帝,只爱原配皇后。不过,钟情还是乱情,通过我们前面的讲述,大家可以自己做个判断。

接下来我们继续讲乾隆和继后的关系。关于那拉氏,我们先来谈谈有关她姓氏的争论。《清史稿·后妃传》中记载她是乾隆帝的第二位皇后,姓乌拉那拉氏,学界一般也多采此说。但是,也有人认为这位皇后应该姓辉发那拉氏,特别是近年一些影视作品采纳此说,使得这种说法也有了比较高的大众认可度。根据清朝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的记载,“纳喇氏为满洲著姓,其氏族散处于叶赫、哈达、乌拉、辉发及各地方”。也就是说,那拉氏是个大姓,分散在满洲的各个部落,乌拉部落的那拉氏就称为乌拉那拉,辉发部落的那拉氏就称辉发那拉,此外还有叶赫那拉和哈达那拉,大家很熟悉的慈禧太后就是叶赫那拉氏。那么乾隆皇帝的第二位皇后家族究竟源自哪个部落,我查了一下乾隆朝实录的记载,结果发现实录在提到这位皇后时,既没有说她是乌拉那拉,也没有说她是辉发那拉,只称“那拉氏”。进一步搜索实录还发现,整个清代的实录当中,除了光绪皇帝的皇后明确写为乌拉那拉氏之外,其他的后妃,包括雍正皇帝的元后也姓那拉氏,就都只写那拉氏。看来,清朝宫廷并不关心后妃属于哪个那拉氏,乌拉那拉和辉发那拉的争论,很大程度上只是我们后人在这儿瞎操心了。

那拉氏被立为皇后之后,最初几年与乾隆的感情还算和睦,但是,一个突发的事件却导致两人反目成仇,那拉氏被打入冷宫,一年以后凄惨地死去。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帝、后之间的激烈冲突?我们将在下集给大家讲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