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12:清代后妃能回家省亲吗?(下)

乾隆12:清代后妃能回家省亲吗?(下)

00:00
14:41

上一集我们讲到,后妃父母入宫探望女儿的机会虽然有,但只是个例,多数妃嫔都没有父母入宫探望的记载。那么,后妃们是否有机会离开宫廷归家省亲,后者以其他方式在宫外与父母亲人见面呢?

首先,正史中像《红楼梦》里元春归家省亲这样的记载是完全没有的,只有野史中有两则后妃归家或者回归故乡探望父母的记载。第一则的主人公还是慈禧,上一集我们讲到慈禧怀孕后咸丰皇帝特许其生母入宫照顾,也是清代官方档案中唯一的一条妃嫔怀孕、生母入宫照顾的记载;而这一则慈禧归家省亲的史料则来自于《清宫述闻》,这就属于野史笔记了,说慈禧在诞育皇子后,咸丰帝又“特恩,赐回家省亲一次”,当时“先有太监至其家,告以某时驾到,届时太监及侍卫群拥黄轿而至,其母率家人、亲戚排列院中,入内堂,太监请妃降舆,登堂升座。除母及长辈外,皆跪地叩头。排筵宴,母陪座于下”。 这里的表述,与《红楼梦》中“元春省亲”的环节很相似。但同样,由于这条史料的唯一性,未免让我们对这一记载的真实性产生怀疑。毕竟慈禧属于晚清人物,如果咸丰皇帝果真准许她归家省亲,官方史料中应当不至于没有留下任何记载,而且当时的官员、文人都是热衷于记述各类宫闱之事的,他们的笔记、日记等材料留存至今的也不少,为什么像慈禧省亲这样的盛事只有《清宫述闻》一书记载,而未被广为记载和传诵呢?这的确很值得怀疑。

第二则记载妃嫔回归故乡省亲的史料是清代江南文人沈汉宗所著的《圣驾阅历河工兼巡南浙惠爱录》,以下我们就简称它为《惠爱录》。这本书从一个江南人的视角记录了康熙皇帝第三次南巡的盛事,其中提到,在这一次南巡中,康熙特意带了密嫔王氏跟随自己回到苏州寻找父母并与之相见。密嫔王氏和我们上一集提到的乾隆朝怡嫔柏氏一样,是苏州人,也是康熙朝的民间汉女妃嫔,《惠爱录》中记载她在入宫之后同样与父母失去了联系,康熙皇帝在第二次南巡的时候就曾为她寻访父母的下落,但是没有找到,到康熙三十八年第三次南巡时,密嫔就借着陪侍皇太后的名义一同南下,并且在地方官员的帮助下找到了亲生父母,康熙令其父母前来相见,双方已然分别二十年,“相见时悲喜交集”。这个故事听起来很感人,皇帝带着爱妃回归故乡寻找父母,让他们终得团聚。但其真实性就很难经得住考证了。

首先,《惠爱录》只是文人的笔记,其作者沈汉宗表示,这本书记录的都是“从京报、小抄及所见所闻之事”,就是所记的事情并非他亲身经历,多来自小抄或他人的传说,其可信度本身就有限。其次,我们再来看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密嫔王氏,我们之前讲过康熙共有10位民女妃嫔,但康熙刻意压低她们在后宫中的地位,很少给予实际的位分和封号,而密嫔就是其中的特例。她大约在康熙二十年以后入宫,接连为康熙生育了三个皇子,分别是皇十五子、皇十六子和皇十八子,但是直到康熙五十七年,就是老皇帝觉得自己已经不久于人世了,才将王氏封为密嫔,让她成为10位民女妃嫔中地位最高的一位,其他的9位民女妃嫔都是始终没有任何位号的。而在康熙五十七年以前,密嫔虽然入宫三十多年、生育三子,却一直没有任何封号,这就是康熙通过有意压低民女妃嫔的地位来掩饰自己违背祖制纳民女入宫的结果。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康熙却高调地带着王氏回故乡寻找和探望父母,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而且在康熙三十八年南巡时,王氏还没有任何的位分,《惠爱录》中却记载说她“贵幸,被立为贵妃”,也可见其说法是不可靠的。

可能有人会认为,康熙当时没有给王氏位号,可能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量,并不能证明他不宠爱这位女子,因此也不能证明康熙没有带她回故乡探望父母。恰巧我们还有一则史料是关于王氏的。康熙四十八年,也就是康熙第三次南巡的十年之后,苏州织造李煦上密折报告皇帝,王氏之母病逝了。康熙看到之后在奏折上很冷淡地批道:“知道了,家书留下了,随便再叫知道罢。”表现出对此事的全然不关心,而且也不打算将母亲去世之事及时告知王氏,说随便什么时候再叫她知道。这与康熙希望民女妃嫔们在后宫中尽量低调,少与家人联系,不让外界得知宫中有这样一个群体的态度十分契合,也与《惠爱录》所记载的十年前高调带王氏回江南省亲的做法形成了强烈反差,进一步印证了省亲一事的可能性很小。

清代后妃在宫外与亲人会面的记载,我个人看到的只有嘉庆帝的皇后与其父恭阿拉在承德避暑山庄的会面。根据内务府档案的记载,嘉庆七年九月,嘉庆皇帝巡幸热河完毕即将返京时,皇后突然病倒了,嘉庆决定自己先行回京,留皇后在热河养病,并令时任都察院副都御史的皇后之父恭阿拉留下来照看,待皇后痊愈之后再护送其回京。当时由于万寿节——就是皇帝的生日临近,嘉庆担心皇后会因自己生病不能给皇帝贺寿而内心焦急,回京后特传旨令总管太监金成“带领恭阿拉进内面见皇后,告知切不可因万寿期近,急欲回园叩祝”。恭阿拉奉旨入见皇后,向女儿传达了皇帝的谕旨,之后再将自己见到女儿的情形写折子汇报给皇帝,同时叩谢皇帝让自己父女相见之恩。等到皇后身体恢复,嘉庆帝再令恭阿拉扈从皇后自热河启程返回京城的圆明园。嘉庆巡幸热河之时,恭阿拉就一直随扈左右,其后又受命留下照看皇后之病,即便如此尚须已然返回京城的嘉庆帝谕旨特许,他才能够进见皇后,由此看来宫闱之外的环境也并没有使得皇后父女见面更为容易。至于在回程途中,恭阿拉在皇后身边执行护送任务,是否可以较为容易见面,这个我们也很难确定,毕竟宫规严格,皇后父女更要行为谨慎。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热河行宫的父女相聚,是嘉庆皇帝对皇后患病时的一种特殊恩典。

由于通过正当的渠道很难与家人相见,后妃们只能设法寻求和创造各种机会与亲人短暂一见。比如我们之前讲过的“亲蚕礼”,就一度被皇后用来作为与亲人见面的时机。嘉庆十六年,皇帝就发现内务府呈上的在亲蚕礼中恭从皇后采桑的命妇名单中,除了近支福晋之外,大多是皇后的姻亲。嘉庆皇帝马上意识到,这是皇后的亲属欲借此机会与皇后见面,而内务府也就便讨个人情进行了如此的安排,嘉庆皇帝当即对这一行为进行了斥责和纠正。显然,此后这样的“会亲”机会也很难再有了。此外,嘉庆还发现,后妃们利用每年跟随皇帝外出,比如前往圆明园或者从圆明园回宫的机会,让家人在紫禁城的顺贞门外等着车驾队伍的到来。《清稗类钞》当中记载了这种相会时的情形,“宫嫔家人,多于帝驾抵园还宫,或每年谒陵之日,妃嫔随宫车外出时,图一晤语及赠物。”就是想趁此机会与见上一面,给女儿带点东西。会面的情景相当匆忙而伤感,“妃嫔亲属,探銮舆行过,以饼金属司挡,父母姊妹等因得入见,匆匆各数语,赠物纳之于舆中,涕泪未毕,舆行已邈”。就是说,等在顺贞门外的父母姊妹,拿着准备好的金银贿赂驾车之人,让他们上车与女儿见上一面,匆匆说上几句话,把带的东西交给女儿,就赶紧下车离开,往往是脸上的泪痕还没有干,车驾就已经走远了。即便是这样匆匆一见的机会,一旦被皇帝发现也就不会再有。事实是,嘉庆皇帝果然很快就发现了这个问题,斥责此举“殊属违碍宫规”,下令今后总管内务府大臣及值班的护军统领在顺贞门外严行稽查,不许女眷人等在此停留。

总之,后妃一旦入宫,虽不能说与父母再无相见之日,但见面的机会的确是稀少而艰难的,因此旗人女孩在选秀女时一旦被选中,家人都会为之哭泣,因为以后再想见到女儿就难了。不但难以见面,连平时互通个消息也不容易。根据《国朝宫史》所载的规定,后妃在逢年过节,或者家中有婚丧等事时,可以派太监回家探望和慰问,但严令太监不得将宫内的任何事情告知后妃娘家,也不许将娘家的事情回来报告后妃。乾隆六年时,乾隆皇帝特意在上谕中重申:“诸太妃所有一切,俱系圣祖皇帝所赐。诸母妃所有,亦是世宗皇帝所赐。即今皇后所有,是朕所赐。各守分例,撙节用度,不可将宫中所有移给本家,其家中之物亦不许向内传送,致涉小气。嗣后本家除往来请安问好之外,一概不许妄行。”就是不但不许后妃与娘家之间互通消息,也不许后妃将宫中的任何物品送往娘家,不许将娘家任何东西带回宫廷,彻底阻断了后妃与娘家之间的联结。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就明白了,清朝宫廷之所以很少有丑闻或者逸闻传出宫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实行了严格的内外隔离制度,让后妃们无法与外界联系,外界也无法得知宫内的消息。所谓的“宫壸肃清”,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