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09:清代后宫争斗真如甄嬛传和延禧攻略那样残酷吗?清宫后妃如何晋封?

乾隆09:清代后宫争斗真如甄嬛传和延禧攻略那样残酷吗?清宫后妃如何晋封?

00:00
12:18
打开APP 收听完整版

上一集我们讲了清朝利用选秀女制度来建构和充实宫廷,那么秀女被选入宫之后,一般会封为什么位分、如何晋封,就是这一集我们要讨论的内容。

我们之前讲过,清代后妃的等级在康熙朝形成定例,皇后之下是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然后是没有固定人数的贵人、常在和答应三个等级。以往学界认为,秀女入宫以后会先封为最低等级的答应,然后一级一级向上晋升。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乾隆皇帝先后共有40多位后妃,我们总结她们的晋封规律大致有下面几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就是潜邸旧人待遇高。凡是乾隆做皇子时在潜邸已是其妻妾的女性,即位后都给予了比较高的位分,我们前边讲过继后那拉氏,原本是侧福晋,乾隆即位后就封她为娴妃;而另一位侧福晋高佳氏,即位后被封为贵妃,地位比那拉氏还要高,只不过高佳氏于乾隆十年病故,此后那拉氏就成为皇后之下地位最高的妃嫔;还有皇贵妃苏佳氏,也是乾隆的潜邸旧人,初封为纯嫔,虽然嫔位比贵妃和妃要低,但也是主位了,如果不是潜邸旧人而是通过选秀女而入宫的话,初封是很难直接达到嫔位的。当然,地位最高的还是嫡福晋富察氏,乾隆即位后她毫无疑义地被立为皇后,成为中宫之主。

第二个特点,就是包衣出身的妃嫔地位并不低。我们之前讲过,清代有不少后妃是内务府包衣出身,包衣在身份上是皇家的御用奴仆,地位比外八旗的旗人要低,因此皇帝会让一些有贡献的包衣出旗,就是让他们脱离包衣身份,以抬高其地位。我们以前举过高斌的例子,高斌就是乾隆侧福晋高佳氏的父亲,高斌本是内务府汉军包衣,因此其女最初被赏赐给弘历应当是使女或者低等侍妾的身份。但由于高斌在雍正朝治理河流方面贡献突出,雍正特将高氏提升为儿子的侧福晋。刚才我们讲了,乾隆即位后立即封高氏为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比同为侧福晋而且出身外八旗的那拉氏位分还要高,乾隆还将高家抬出内务府包衣旗,姓氏也改为满姓高佳氏,是对高贵妃地位的一种全面提升。可见,包衣出身完全没有影响到她在乾隆朝后妃中的地位。

另外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令妃魏氏了。魏氏也是内务府汉军包衣出身,应该是通过内务府选秀进入宫廷的,乾隆在一首纪念孝贤皇后的诗的小注中曾透露出,令妃是皇后所教养者,这说明她在入宫之后是在皇后位下当差,后来被皇帝看中而跻身妃嫔的行列。魏氏在乾隆十年之前被封为贵人,后来一路晋封为令嫔、令妃、令贵妃、令皇贵妃。与高氏一样,魏氏的家族也被抬入满洲旗,姓氏改为魏佳氏。虽然令皇贵妃在乾隆四十年病逝,但她所生的儿子即位为嘉庆皇帝,作为生母,她被尊封为孝仪皇后。可见,魏氏的包衣出身不但完全没有影响到她的晋封,她在乾隆朝后妃当中晋封之路算是相当顺畅的,而且其子也没有受到母亲包衣身份的影响,被乾隆内定为皇位继承人,并且毫无疑义地顺利即位。可见,乾隆朝包衣出身的妃嫔并不比外八旗出身的妃嫔地位低。

第三个特点,就是初封位分“贵人”多。通过对乾隆朝宫廷档案的考察,我们发现,秀女入宫之后多被封为贵人或者常在,其中贵人更多一些,但是基本没有看到初封为答应的记载。因此通过选秀入宫的多数秀女都是从贵人起步的,而非最低等级的答应。因此也有学者认为,答应这个最低品级的宫眷,可能是从宫女转化而来的。特别是康熙朝的档案显示,宫中常有各种答应一两百人,包括答应、大答应和小答应,这么多的答应到底从何而来,在宫中的具体作用是什么,还有待学界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总之,通过选秀入宫的妃嫔最初都是从贵人或常在起步的,然后一级一级逐级晋封。

第四个特点,就是严格的逐级晋封。乾隆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后妃的晋封都是“循序而进,并非以爱选色升”,就是说她们都是遵循着既有的位分逐级晋封,皇帝绝不会因为宠爱某一妃嫔或者她长得美就额外晋升她的位分;相应的,也不会因为某一妃嫔老了、失宠了就降低她的位分。乾隆还特别说明,继后那拉氏被打入冷宫,是因为她“自蹈非理”,而非“因色衰爱弛”,就是说如果后妃自己不犯错误的话,她们是不会因年老色衰的原因而影响到位分。这里,乾隆道出了清代妃嫔晋封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逐级晋封,大家都按照顺序论资排辈,一级一级往上升,从常在到贵人,再到嫔、到妃、到贵妃、到皇贵妃,谁也不用想着越级或者插队。我们通过对清代后妃情况的具体考察,印证了乾隆的说法在清代绝大多数时候都是适用的,只有个别妃嫔在特殊情况下存在越级晋封的现象,而且真的是很个别的情况,因为我们看到的整个清代也只有三四个越级晋封的特例。比如康熙十三年,康熙皇帝的元后崩逝,丧服期满之后,辅政大臣遏必隆的女儿钮祜禄氏由妃被册为皇后,她从妃一下子晋封为皇后,中间越了两级。但当时由于是康熙初年,后宫制度还在定型的过程当中,多数妃嫔还没有举行过正式的册封仪式,史料中记载的“妃”钮祜禄氏被册封为皇后,这里的“妃”有两种可能,一种就是对当时后宫中地位较高的妃嫔的一种统称,再一种就是钮祜禄氏的确已经被立为妃位。如果是第二种情况的话,她的确是跳过了贵妃和皇贵妃两个等级,一跃成为皇后,属于越级晋封了。清代还有另外一位皇后和钮祜禄氏的情况相似,就是咸丰皇帝的第二位皇后,也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后来的慈安太后。咸丰皇帝由于在即位前原配福晋萨克达氏就去世了,即位之后只能将其追封为皇后,占据了元后的位置。慈安是在咸丰二年选秀女时被选入宫的,最初被封为贞嫔,这个初封的位分就是很高的,说明咸丰皇帝对她很看重。果然,就在这一年的五月,就是慈安入宫的三个月后,她就由贞嫔被晋封为贞贵妃,再过一个月,贞贵妃被册立为皇后。慈安可以说是整个清代历史上晋封最快的后妃,4个月间由嫔晋为皇后,连跳四级。当然这是在皇帝即位、后宫无主的特殊情况下的一种应急策略,我们不能把它看成常态。总体而言,整个清代,绝大多数妃嫔都是遵循了逐级晋封的道路,在正常情况下想要越级,是非常难的。

第五个特点,就是妃嫔多为集体晋封。既然妃嫔们都是逐级晋封,那么能够决定她们位分高低的就是晋封的频度了,如果皇帝宠爱一个妃嫔就频繁为她加封的话,她就可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达到一个比较高的位分。但是从清宫史料所反映的情况看,在正常情况下,很少有妃嫔因受皇帝宠爱而被单独晋封的,她们晋封的渠道主要是集体晋封,一般是在一些国家举行庆典的时候,比如新帝登基、新册立皇后或者皇贵妃、皇帝或太后万寿盛典等时机,会给妃嫔们普升一级位分以示庆祝和恩典。

比如康熙朝后妃,除了元后和第三位皇后佟佳氏是单独册封的之外,其他妃嫔基本都是通过集体晋封而提升位分的,第一次集体晋封是在康熙十六年册立第二位皇后时,皇帝同时也给其他9位妃嫔晋了位分;最后一次是在康熙五十七年,当时老皇帝感觉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而后宫中有些低级妃嫔跟随自己多年、并且生育了子女,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的册封,所以给其中的5位册封了嫔和妃的位分。

那么,乾隆朝后妃的晋封情况如何呢?我们将在下集给大家讲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青春梦己老

    皇帝家的事是不是说得太多了点。能不能多说点当时国家大事

    回复
    2024-03-15

    V提醒幸福 回复 @青春梦己老: 毛立平教授作为清史研究专家,她的专长领域应该是清朝后宫。比如她的著作《壸政:清代宫廷女性研究》。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