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集我们讲到清代后妃的晋封方式,逐级晋封和集体晋封是其中两个重要的特点。清代多数情况下妃嫔都是通过集体晋封的方式逐级提升自己的位分。乾隆朝也是如此。
乾隆在位60年期间,妃嫔晋封的次数比较多,我们能看到的集体晋封的记载共有11次,比如乾隆二年册立皇后时,同时加封了4位妃嫔;乾隆十三年册立皇贵妃时,也加封其他4位妃嫔为贵妃至嫔不等;乾隆二十四年皇帝五旬寿诞、皇太后七旬寿诞,又加封了4位妃嫔。从乾隆朝的11次集体晋封的名单中,我们梳理出一个规律,就是不是每次多给所有的妃嫔加封,而是选出其中的一部分予以加封,而且一位妃嫔最多连续三次出现在晋封的名单中,就会消失或者被打断,有的时候是由于妃嫔没有等到三次以上的晋封就去世了,但更多情况是皇帝故意控制妃嫔晋封的频度,不让她们升得太快。比如嘉庆皇帝的生母令妃,她是乾隆十年首次出现在晋封的名单中,由魏贵人被加封为令嫔;乾隆十三年册立继后,令嫔和其他3位妃嫔得到加封,她从嫔晋升为令妃;但其后的乾隆十六年集体晋封中,就没有了令妃,直到11年后的乾隆二十四年皇帝和太后的万寿盛典,令妃才再一次出现在加封名单中,被晋封为令贵妃;乾隆二十六年和二十八年的两次集体晋封,由于令贵妃已经没有上升空间了,因为贵妃以上是皇贵妃,我们前面一再说过,正常情况下皇贵妃不常设,所以令贵妃无法再得到加封。直到乾隆三十年继后那拉氏被打入冷宫,令贵妃才晋封为皇贵妃,代理六宫事务。不过,这一次由于情况特殊,令贵妃是一个人单独被晋封的。再到乾隆六十年嘉庆帝要即位的时候,令妃被追封为孝仪皇后,因为她早在乾隆四十年就去世了,所以这个皇后是在死后20年被追封的。总体而言,令妃在后宫的晋封之路算是妃嫔当中相当顺遂的,她从贵人到皇贵妃,用了20多年时间,都是逐级晋封的,其中最快的一次是从嫔到妃用了3年时间,而从妃到贵妃则用了11年时间,其后再用6年时间成为皇贵妃,但这一次晋封是有很大偶然性的,如果不是继后那拉氏与皇帝闹崩了,令妃很难有也这次晋封的机会。
不过,在特殊情况下,也有妃嫔得到单独晋封,而且这个特例的数量,比越级晋封要多。除了我们刚才提到的令妃是在继后那拉氏被打入冷宫、皇后缺位的情况下紧急被加封为皇贵妃打理六宫事务之外,我们这里再给大家列举其他几个单独晋封的个例。比如雍正朝后妃,在康雍乾三朝中人数最少、晋封情况也最为简单,雍正帝在位13年间,只进行过一次集体晋封,就是在即位时将自己的嫡福晋册立为皇后,其他5位妾氏册立为贵妃到嫔不等,此后就再没有集体晋封的记载,只有个别妃嫔得到单独晋封,一位是年贵妃,就是年羹尧的妹妹,她也是雍正的潜邸旧人,除了在雍正即位时被封为贵妃之外,又在雍正三年十一月被加封为皇贵妃。但我们讲过,这并不是因为年羹尧的关系,而是因为年贵妃病入膏肓,为了表示对她的安抚,加封其为皇贵妃,仅仅7天之后,这位新晋的皇贵妃就去世了。清代有好几位皇贵妃的加封都是这样的情况,就是在临终前被加封为皇贵妃,算是对她们服侍皇帝多年的一种慰劳。雍正朝另一位单独加封的妃嫔是谦嫔刘氏,这位刘氏何时入宫,我们在史料中没有找到记载,只看到雍正十一年六月她被单独由贵人加封为嫔。加封的原因很简单,就是雍正即位以后,除了年妃在雍正元年生了皇九子福沛,而且这个儿子在当年就夭折了,之后再也没有生育过儿子了,时隔10年,这位刘贵人又给年过半百的雍正生下一个儿子,怎么能不让老皇帝高兴呢,当月就加封她为谦嫔。
乾隆朝也有类似的情况。乾隆皇帝比较长寿,活了八十九岁,但从他五十五岁生下最后一个儿子就是皇十七子永璘之后,也是将近十年再没有生育任何的子女,可能老皇帝自己都觉得已经没有生育能力了,但是到了乾隆四十年,已然六十五岁的乾隆又得到一个可爱的小女儿,就是他最宠爱的十公主——和孝固伦公主,这让老皇帝兴奋得不得了,早在公主出生前的两个月,其实当时还不知道是皇子还是公主,乾隆就将其生母由惇嫔晋封为惇妃,可见只要生了子女老皇帝就高兴,为其进行了特例的加封。这里我们需要说明的是,诞育子女并不是清代后宫妃嫔晋封位分的常态或必要因素,只有在皇帝子嗣稀缺、或者久不生育的情况下诞育子女,才有可能被破例晋封。这里面最为经典的例子当然就是慈禧了,由于咸丰皇帝一直没有儿子,所以当咸丰六年慈禧生下独子之后,当即就从懿嫔晋封为懿妃,不久之后再晋封为懿贵妃,地位仅次于当时的皇后慈安。
总体而言,清代多数妃嫔都是通过集体晋封的方式提升位分的,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可能得到单独晋封。实际上,集体晋封和逐级晋封的策略,是清代宫廷消除宫斗的两大法宝。就是后妃们争也没有用,想要晋封,绝大多数情况下就只能等着大规模庆典的机会,然后按资排辈一级一级去晋升就可以了。所以,对于大多数妃嫔而言,决定她们后宫地位的,不是皇帝对她们的宠爱程度,而是她们一生中遇到庆典次数的多少、以及自身寿命的长短。所以清宫戏中的那些激烈宫斗,在正史中是不存在的,清代呈现给我们的是一部非常理性的、无情的、秩序井然的宫史。
最后,清代宫廷还是一个严格的等级社会。后妃们不同的位分,意味着她们在宫廷中不同的待遇和地位。比如嫔以上主位就可以在东西六宫的正殿中居住,而嫔以下的贵人、常在和答应只能跟随主位居住在偏殿当中。而且妃嫔位分越高,与她在偏殿随居的人数就越少。一位嫔可能与要三四位贵人、常在同居一宫,而到了贵妃的位分就只与一两位妃嫔同居,皇贵妃和皇后就是自己独居一宫了。位分越高,不但居住空间越宽敞,宫殿的位置也越好,就是更靠近紫禁城的中轴线,离皇帝更近一些。大家都知道延禧宫之所以被称为“冷宫”,就是由于它的位置相对来说比较偏远。
不仅居住条件,宫廷的一切待遇都是按照位分等级来配置的。比如后妃们的年例,相当于她们的薪水,皇后是年例银一千两,其他各种衣物绸缎不等;皇贵妃年例银八百两,衣服绸缎也较皇后减一等;贵妃年例银六百两,衣服绸缎较皇贵妃减一等,以此类推,到答应只有年例银三十两和少量的衣物绸缎。其他的日用品也一样,皇后每日供应猪羊肉数十斤,鸡鸭各一只、鸡蛋十个,各种米豆粮油、蔬菜瓜果、以及供照明取暖的蜡烛和炭火,都十分丰富,而到了低位分的常在,则每日只有五斤猪肉,每隔一日给一盘羊肉,鸡鸭是每个月给五只,蜡烛和炭火的数量也大大减少。仆役群体的数量呈等级分布,皇后配宫女10名、皇贵妃和贵妃各8名宫女、妃和嫔各6名宫女、贵人4名、常在3名、答应只有2名宫女。所以,后妃的位分越高,居住环境就越舒适,屋内摆设越奢华、衣着服侍越光鲜、晚间灯火越通明、冬天炭火越温暖、仆从服侍越到位、皇帝的赏赐越优渥,其娘家的待遇也越高。所以我常说,影视剧中常将后妃之间的斗争解释成是为了争夺皇帝这个后宫中唯一的男人的爱,或者是为了自己的儿子能当上太子而争斗,其实并不尽然,妃嫔们想晋升位分,也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待遇的以及家族的政治地位,只不过清代在集体晋封和逐级晋封两大原则之下,她们可以努力的空间很小。
好,这一集我们就讲到这里了,下集再见。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