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良知的实相是真知-传习录-通俗讲解-王阳明心学

090良知的实相是真知-传习录-通俗讲解-王阳明心学

00:00
16:20

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llsxx666


本讲简介:


“动亦定,静亦定”,“定者心之本体”,如果仅仅从字面去理解,很容易被绕晕了,那么动、静、定究竟该怎么理解呢?



本讲原文:


来书云:“良知,心之本体,即所谓性善也,未发之中也,寂然不动之体也,廓然大公也,何常人皆不能而必待于学邪?中也,寂也,公也,既以属心之体,则良知是矣。今验之于心,知无不良,而中、寂、大公实未有也,岂良知复超然于体用之外乎?” 


  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者也。但不能不昏蔽于物欲,故须学以去其昏蔽。然于良知之本体,初不能有加损于毫末也。知无不良,而中、寂、大公未能全者,是昏蔽之未尽去,而存之未纯耳。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  来书云:“前日精一之论,即作圣之功否?”


来书云:“周子曰‘主静’,程子曰‘动亦定,静亦定’,先生曰‘定者,心之本体’,是静定也,决非不睹不闻、无思无为之谓。必常知、常存、常主于理之谓也。夫常知、常存、常主于理,明是动也,已发也,何以谓之静?何以谓之本体?岂是静定也,又有以贯乎心之动静者邪?” 


  理无动者也。常知、常存、常主于理,即不睹不闻、无思无为之谓也。不睹不闻、无思无为,非槁木死灰之谓也。睹闻思为一于理,而未尝有所睹闻思焉,即是动而未尝动也。所谓“动亦定,静亦定”,体用一原者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194300950

    刘老师举那个减肥赴约的例子,我有个疑问,我也有类似的情况:有人约我喝酒,我本心不想喝,因每逢喝酒基本都会喝多,但另一方面又会想需要搞好关系,不去的话会疏远,不利以后交往。由此心内矛盾,在此情况下,哪个是我良知?

    老刘说心学 回复 @听友194300950: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选择因就是选择果,所以不必纠结。把自己最想要的做个排序,应对事情按照这个顺序做选择,就不纠结了。

  • 听友194300950

    带着问题来讲心学更宜于直观理解,先赞一个。但刘老师,对于您举的第一个事例(减肥赴约)我困惑了,相信这也是很多人会遇到的困惑。生活中有很多事,是矛盾的两难的,放在这件事上来说,是考虑自己减肥,还是考虑同学情分赴约?哪个是良知?赴约是外物是私欲吗?

    老刘说心学 回复 @听友194300950: 形而上谓道,形而下谓器。我讲的是形而上的范畴,应用在每个特定个体和场景的当下,都是特例,需要个人斟酌,并没有某种行为一定是对的或者一定是错的。 对于两难的事情,无非是孟子说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妄图兼得就是耍流氓了。基本原则应该是“两害相较取其轻,两利相较取其重”。

  • 听友87086742

    老师讲得太好了,感恩老师

    老刘说心学 回复 @听友87086742: 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 听友304349027

    老师,情绪的发动是不是行为气机?气机的发动是不是行为心体有私欲?

    老刘说心学 回复 @听友304349027: 心——气机流行——情绪 气机流行时刻不断,断了人就死了。气机二字源于《黄帝内经》,中医讲经络、针灸等等,都是基于气机在人体内运转流行。 有私欲遮蔽只是会让气机流行异常,不是说有私欲就有气机、没私欲就没气机。

  • like1984

    感谢老刘

  • 一尘不染_1h

    存天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 爱让我度过

    哈哈,老师说的就是我。良知和物欲之争

  • 一片飞奔的小海苔

    动亦定,静亦定

  • 苦行僧_ni

    先生神论!学生俯首敬拜!

  • 听友87086742

    感恩刘老师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