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下:语言和思想是怎样的关系呢?

13.2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下:语言和思想是怎样的关系呢?

00:00
14:47


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下:语言和思想是怎样的关系呢?


一、引子


我们在上一次课程里介绍了贝克莱在《人类知识原理》中提出的一个著名命题:存在就是被感知。


不少听众一定觉得这个命题很荒谬。如果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话,是不是会出现一种荒诞的结果。前一秒钟我看着眼前的一个人,然后我眨了一下眼睛。是不是说,在我眨眼的那一瞬间,那个人就不存在了呢?


因为在那一瞬间,我对那个人并没有任何感知。然后,等我眨完眼,再次看见那个人的时候,那个人又出现了呢?


我们在上次课程最后,还提出了一个要命的问题:那么当我睡觉的时候,我心爱的人会不会就消失了呢?因为睡觉的时候,我的所有感知都中止了。甚至,我自己也消失了吗?所以,我难道要一直不眠不休地看着她,或者握着她的手吗?


这个问题真的让人细思恐极。


今天的课程里,我们首先就要来看看贝克莱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然后,我们要看一下其他哲学家是如何批评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个观点的,以及贝克莱本人可能做出的回应。


紧接着,我们要来介绍一下贝克莱对语言的看法。


最后,我们来谈谈贝克莱有些糊涂的晚年生涯。


二、贝克莱的上帝论证


贝克莱在《人类知识原理》的第六节中写道:“宇宙中所含的一切物体,在人的心灵以外都无独立的存在。它们的存在就在于其为人心灵所感知、所认识,因此它们如果不为我所感知,不真存在于我的心中,或其他被造物精神的心中,则它们便完全不能存在,否则就是存在于一种永恒精神的心中。”22


这里,最后一句,永恒精神是指什么呢?当然指的是上帝!


在贝克莱看来,物体的连续存在,最终是因为上帝的持久而连续的感知。或者说,所有心灵的所有感觉材料,都是直接来自于上帝的。


“心外无物”中的心,不仅仅是指你的我的,每个个人的心。宇宙中最大的心是上帝的心。因此,贝克莱称之为“永恒的精神”。


恰恰是因为,上帝时时刻刻在关注着万事万物。所以万事万物都在持续存在着。这样在贝克莱看来,你就不用担心,闭上眼睛你的爱人就消失了。


很有意思的是,贝克莱的哲学立场并没有使得他成为一个无神论者。反而他认为人的所有感知来自于上帝。


换言之,恰是因为上帝存在,人才具有感知。感知是上帝用来引导我们体验万物的。上帝是唯一的实体。


Ronald Knox写过一首打油诗,来表达贝克莱的观点。


这首诗是这样的:


“有个小伙曾发话,


院里无人树却在,


如果上帝往里看,


一定觉得很奇怪;”


这首诗的前半段似乎是在质疑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观点。不过它的后半段很好玩,来了一个神转折。它借用上帝的口吻回答了前一半的诗句:


“忠诚的上帝回答说:


亲爱的先生,


您的惊奇才奇怪,


我总在院子里,


树木为何总在那,


全因有我在照看。”


这里的我就是指上帝,因为上帝时刻注视着万事万物,所以它们一直存在着。整个世界都在上帝的心里。这是一颗多么大的心啊。


不过,如果我们严格按照贝克莱自己的思路来进行推导,会发现一个大问题。


我们可以问贝克莱:上帝是被感知到的吗?这似乎是贝克莱的死穴,上帝的确没有给我们任何感知。上帝不存在任何可以观察的物理对象。


其实还有第二种反驳,它来自基督教神学。按照神学常识,上帝是永恒不变的。但是按照圣经我们也知道,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例如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上帝创造的。


但是,如果这些对象是上帝心目中的对象,那么它们就是无限的,这也就和它们是被创造相矛盾了。


糟糕,如果没有上帝的注视,贝克莱的世界会不会噗地一下消失了呢?


不过至少贝克莱是坚信上帝的。对于贝克莱来说,科学研究就是在研究上帝的作品,阅读神的手稿。换言之,科学家的工作都是面向上帝的。因为,他坚信上帝是世界的造物主。在这种创世论中,上帝把规律放入了万事万物之中。因此科学研究的本质就是发现观念序列中的规律性。


三、反驳贝克莱


有学者把贝克莱的经验主义,表述为5个简单的命题:


1.一切有意义的语词都代表观念;


当然这里观念idea一词是非常宽泛的,包括人的感知、想象和回忆能力。


2.一切知识都是有关观念的知识;


3.一切观念都来自外部或内部;


4.若来自外部,则必定是通过感官得到的,它们叫做感觉;


5.若来自内部,则它们是心灵的活动,叫做思想。(《贝克莱》26)


一般而言,17-18世纪的哲学家多多少少认为,人有一些先天的观念,例如上帝、物质、灵魂等等。但是,贝克莱往前再走了一部,认为先天观念是不存在的。或者说,很多我们误以为是先天的东西,仅仅是我们心灵的复合与分解能力造成的。例如,美人鱼。所以,贝克莱认为“物质”一词是没有意义的。


在《人类知识原理》的23节里,贝克莱自己提出了一个反证:


你可以设想在山沟沟里有一棵树,没有人知道它存在。但是贝克莱会反驳说,这种想法反而证明了:你具有这样的能力,就是在心中想象和构造观念。而这一点也恰恰证明,你设想的思维对象,是不可能不依赖于心灵而存在的。 不依赖于心灵而存在的东西,恰恰是无法存在的。


贝克莱当时的通信好友,塞缪尔·约翰逊(SamuelJohnson)提出了一种反驳贝克莱的方法。


这个方法非常简单,甚至有些无厘头。约翰逊说,我狠狠踢一块石头然后说:“我这样反驳它!”他似乎想要表达的是:你的脚会痛啊,而且非常痛啊!


你认为约翰逊的反驳是否有力呢?如果你是贝克莱将会如何回答自己的好朋友约翰逊呢?


我猜,贝克莱会说:你仅仅感觉到了痛,但并没有感觉到石头啊。而且,约翰逊只不过平白无故伤到了自己的脚。


贝克莱会说,石头之所以是如此坚硬,并不是因为它是一个外部的物体。在我们心灵之中的石头同样可以是坚硬无比的。而且,我们心灵中存在的脚趾头,踢到一块又臭又硬的石头,一样是会受伤的。


在贝克莱看来,没有什么是第一属性(洛克意义上的),所有的一切均是第二属性的。不是吗?


还有一种反驳是这样说的:


那就是要问一下贝克莱如何解释,人会产生错觉?如果一切都是我的感觉,那么就无法区分错觉和感觉了。因为,所谓的错觉就是人的感觉和客观状况不符合,对不对?例如,我看见插进水里的吸管发生了弯曲。但是实际上吸管还是直的,没有发生弯曲啊。


贝克莱可能会说,这是视觉的错觉,但如果我们用手去摸一下,就会发现吸管并没有弯曲。不同感官之间出现了矛盾。也就是说,贝克莱所说的那一些感觉,是如何被我们的心灵总括起来的。


这个问题他并没有好好处理过。


四.语言哲学的开创者


贝克莱在《人类知识原理》一书中导言的最后部分提到:“大部分知识都是由于语词的滥用,以及表述这些知识的一般论说方式的原因,而奇怪地变得令人困惑、不可理解。因为人们几乎可以问,语言究竟是妨害了科学还是推进了它?既然语词如此容易影响理智,我决意在研究中尽可能少使用它们:无论考虑什么观念,我都将尽可能直接思考它;要尽我所能不让长期以来由于固定用法而与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那些名词干扰我的思想。”


20世纪的语言学转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贝克莱的启发。贝克莱甚至认为,感觉是不会骗人的,但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欺骗我们。


其中作为典型的就是“抽象作用”。例如,贝克莱说,我们给三角形下定义,说它是一个由三条直线围成的一个平面。但是在这个定义中,并没有说明平面的大小,是什么颜色,也没有说明各个角的角度。因此,这种抽象是不确定的,也是缺乏感官的。


所以,在导言的24节里,贝克莱提醒大家,我注意防范自己受到文字的欺骗。18


语言和思想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是不是所有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东西,都是有意义的呢?我们以后在阅读一些二十世纪哲学家作品的时候,还会回来着重谈这个问题。


五、贝克莱的晚年


大约在1724年,他40岁不到的时候,突然迷上了新大陆。他想在百慕大开一个学院,向美洲人和非洲人传教。他觉得当时的欧洲已经有日暮西山的感觉,而新大陆却是欣欣向荣。


他在1728年和自己的新娘去了美洲,还向英国议会提出了建议。下院甚至已经批准了2万英镑,乔治一世还给了贝克莱一份学院的特许状。


他在罗德岛上岸,在新港之外买了一个农场,盖了一座房子。不过在美洲待了3年之后,他不得不在1731年返回英国。


1734年,他担任了爱尔兰克洛因的主教。


晚年的时候,贝克莱彻底放弃了哲学,开始鼓捣一种奇怪的液体,那就是焦油水。他认为焦油水具有神奇的治疗功能。可以治疗天花、溃疡,肺结核、气喘病等等。


贝克莱甚至建议,大家每天喝一杯焦油水。甚至对灵魂都是有好处的。


还好他年轻的时候,是比较清醒的。老了犯糊涂,哲学家也不能例外。


1753年1月14日,贝克莱去世。


这个哲学家在还活着的时候,一直担心家里人不懂医术,会在他还没死的时候,就把他活埋了。所以贝克莱特地在遗嘱里关照,死后一定要停尸到下一个周六才能安葬,以免他“起死回生”。


不过贝克莱还是死了,死后的贝克莱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呢?


.结尾


好,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


首先,我们来讨论了贝克莱对上帝存在的论证,也就是说上帝时刻关注万事万物,或者说上帝才是所有感觉材料的直接给予者。


然后,我了解了一下对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个观点的可能反驳,以及贝克莱本人可能做出的回应。


紧接着,我们要来介绍一下贝克莱对语言的看法。


最后,我们来谈谈贝克莱有些糊涂的晚年生涯。


好,现在我想提出本周课程的问题,你认为,我们可以不通过心灵来了解世界吗?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踊跃打卡,并回答问题。


我将在本周日对大家的回答做出点评。


也欢迎大家留言分享你在本周的课程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和困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小郑宁宁

    例如,名是不是感觉的总括呢?此外,人与人之间,更能体现存在即感知

  • 听友330820437

    有趣 你睡了 她不在了 她醒了 她以不在证明了你的存在 还有 朋友脚下为何留情 咋不如此那样的踢写书人 罪好闭上双眼 因为感觉会更象石头

  • Ssisisi

    不通过心灵来了解世界,最形象的例子就是计算机,只是一种无意识的记录或处理,不能叫做了解。所以我认为是不能的。

  • 简昉

    你未看此花时,则此花与心同归于“寂”;来看此花时,则花便在心中一时“分明”起来,由此而可知花不在心外。—-王阳明 这两位先哲可以互相聊聊

  • 梦中拾零

    思考的角度不一样,就有了不一样的理解。贝克莱对认知的解读一定会有争议。

  • 雪羿wx

    三角形是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顺次连接而成的

  • 曦晖_y1

    哈哈,哲学家就是挖坑给别人最终被坑所埋的家伙。有意思

  • AzadTW

    你心爱的人前一秒你感知到了她,你眨了眨眼睛,她在你眨眼睛的那一刻还存在,因为是她在你眨眼睛之前的那一刻被你所感知,你的脑海或意识就会形成她的存在这个意识,所以在你眨眼睛或远离她的时候你的意识会告诉你她存在。

  • 冬冬rw

    我们是否可以不通过心灵去了解世界?这个命题本身有这样的预设,就是世界是存在的,心灵也是存在的。在这种预设下,答案一定是“不可以”。因为了解这个词本身就是心灵的一种活动。但是,在这里,能不能问一句:“存在”到底是个什么意思?怎么就算是“存在”了?

    复旦郁喆隽 回复 @冬冬rw: 思路清晰

  • 大地第一百零八号

    我们都活在世界第二属性里,活在酸甜苦辣,爱恨情仇的感觉之中,但我也许还没达到贝克莱的境界,我觉得第二属性这些感觉到意识并不是一种存在,我们能看到脑中电化学信号的运作,即使与你的酸甜苦辣,爱恨情仇息息相关,但仍然不是这些感觉到本身,我们永远看不到酸甜苦辣,爱恨情仇,意识感觉是一种不存在,是虚假的。我们确真实活在其中,甚至就是意识感觉本身,这本身就是不可理解的事情。所以必有两条假设: 1.我们本身就是虚假的,是一种假象,我们从来不是事实,我们是自己一段故事。 2.同意贝克莱的观点,物质本身就是第二属性,是一种知觉而已。但我想稍微修正一下,物质本身就是意识,不存在意识以外的物质,意识即是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