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斯宾诺莎《知性改进论》上 :哲学家为何要孤独生活?

14.1斯宾诺莎《知性改进论》上 :哲学家为何要孤独生活?

00:00
16:53

《知识改进论》

作者: [荷] 巴鲁赫·斯宾诺莎

推荐译本:贺麟  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斯宾诺莎《知性改进论》上|哲学家为何要孤独生活?


一.   引子:


我们经常对哲学家有一种印象,他们是一群脾气古怪、性格特殊,阴郁的人。一般人很难和他们相处。虽然并不是所有哲学家都这样的,但人们宁可假设他们是这样的。


那么哲学家是为了沽名钓誉而故意这样的做吗?还是有其他什么理由呢?为什么有一些哲学家会选择离群索居,独自思考呢?


今天我们就要来阅读一个孤独哲学家的著作。他就是斯宾诺莎。


他一辈子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独处,但他的性格温和,与世无争。他并不是一个怪人。


他一个人的独处,是因为历史与环境的无奈,也是因为他个人对真理的追求。在极端孤独的环境里,他写下了《知性改进论》这本书。


今天的课程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我们首先来介绍一下斯宾诺莎这个人;


然后,我们来说一下《知性改进论》这本书;


紧接着,我们来阅读《知性改进论》中的斯宾诺莎对哲学的看法;


最后,我们来着重阐述斯宾诺莎对知识的分类。


二. 斯宾诺莎其人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斯宾诺莎是伟大哲学家当中人格最高尚、性情最温厚可亲的。按才智讲,有些人超越了他,但是在道德方面,他是至高无上的。”


斯宾诺莎的全名是:巴鲁克·德·斯宾诺莎。巴鲁克的意思是“祝福”。


1632年斯宾诺莎出生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斯宾诺莎的祖先是在葡萄牙生活的犹太人。后来因为受到迫害,而离开伊比利亚半岛,逃亡到了荷兰。当时的荷兰恰好处在一个黄金时代。商业繁荣,文化兴盛。对信仰也比较宽容,犹太人不会受到迫害。著名的画家伦勃朗也生活在差不多的时代。


本来犹太人这个民族,在人类历史上是非常特殊的。公元70年,罗马人攻占了耶路撒冷,圣殿被摧毁。从此犹太人就一直在世界各地流散。


因为中世纪的天主教会,禁止基督徒从事一些特定领域的职业,例如金融等。犹太人反而抓住了机会,积累了财富。


但一方面,犹太人拥有巨大的财富;另一方面,却没有宗教和政治地位。所以在历史上经常成为被迫害的对象。


斯宾诺莎是一个犹太人,甚至后来被称为是“近代最伟大的犹太人”。但他是一个离经叛道的犹太人。


斯宾诺莎生在阿姆斯特丹,他从小在犹太人社区接受了非常传统的教育。他的父亲本来想让斯宾诺莎来接替他管理家族企业。


1647年,一个叫科斯塔的犹太人,因为写了一篇攻击来世信仰的文章,而被强令悔改。他在犹太会堂里,被当众鞭笞了39下。回到家后,不堪重负的科斯塔最终开枪自杀。那一年斯宾诺莎才15岁。


没想到几年后,斯宾诺莎也经历了类似的事情。


1656年,斯宾诺莎被叫到犹太会堂的拉比面前。他们问他,是否说过上帝或许是有形体的,也就是属于物质世界的。我们并不知道,斯宾诺莎是如何回答的。我们只知道,犹太会堂本来想用钱摆平他,让他不要在发表任何发对律法的言论,就可以拿到一笔年金。可是,斯宾诺莎三言两语就回绝了这件事情。


1656年7月27日,斯宾诺莎被开除教籍。斯宾诺莎离开犹太教,并不是为了加入基督教,而是更加彻底。他和一切体制性宗教,都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可以说,离开了犹太教,他成为了少数派中的少数派。


他被赶出了犹太社区,而且被各种激烈的言辞所辱骂。给大家摘录一段开除斯宾诺莎的公告中的几句话:


“让他白天受人诅咒,夜里受人诅咒,躺下时受人诅咒,起来了还受人诅咒;外出去受人诅咒,回进来又受人诅咒……”


甚至,开除他的公告要求,任何人不得和他说话,写信和来往。甚至不能和他同处一室,相距不能小于4米,任何人也不能读他写的书。


之后不久,斯宾诺莎还经历了一次刺杀。至今没有人知道究竟是要对他下毒手,一说是狂热的信徒,也有人说是犹太会堂派的人。


斯宾诺莎一天晚上在街上散步,一个人突然拔出匕首刺向他。所幸斯宾诺莎转身,才躲过一劫,只是脖子上被划伤了。


阿姆斯特丹已经不是再试斯宾诺莎的容身之处了。他的父亲也要打发他走;他的姐姐试图骗取他的一笔遗产,而朋友们对他避而远之。那一年他只有24岁。


斯宾诺莎平静地接受了一切,从此孑然一身。他离开了阿姆斯特丹,来到了附近的莱茵斯堡住了下来。后来又搬到了海牙。


从此之后,斯宾诺莎一辈子似乎波澜不惊,有些平淡无奇。他几乎没有离开过海牙超过30英里。


他一直没有结婚。白天磨光学仪器的镜片,晚上在家里抽烟斗。斯宾诺莎大概是历史上第二宅的哲学家,排名第一的宅男哲学家康德我们以后也会讲到。


斯宾诺莎有几个好朋友和仰慕者一直想给他送钱,这样他就可以全身心投入哲学研究。可是斯宾诺莎却不愿意接受在这样的钱。


他说:“大自然只需要一点点就能满足,如果大自然如此,我也如此。”也曾经有人要送他一件新的衣服。可是斯宾诺莎回复说:一个人绝不会因为一件新衣服而变得更好了。还说: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是很不合理的。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曾经暗示,只要斯宾诺莎把他的一本著作题献给他。他就能获得一大笔奖赏,可是斯宾诺莎也婉言谢绝了。


普鲁士国王曾经给他写信,当他的资助人和保护者,这又被斯宾诺莎拒绝了。他想过一种简朴、平静的流亡生活。


他说:“尽管我时时发现我靠天然的理解力所搜集的果实不真实,但这并不使我感到不满,因为我在搜集中是愉快的,不在悲叹和忧愁中度日,而在平和、宁静和愉快中生活。”


就是在莱茵斯堡度过的那五年里,斯宾诺莎写下了两本名著《知性改进论》和《伦理学》。


三.   《知性改进论》


《知性改进论》大概是斯宾诺莎在1661年冬天到1662年春天写的。


斯宾诺莎还有一本更著名的书,那就是他的《伦理学》。《伦理学》完成于1665年,可是因为观点原因,有整整十年不能出版。所以一直要到斯宾诺莎死后才问世。


《知性改进论》是斯宾诺莎关于哲学方法论和认识论的著作。可以看作是他整个哲学的纲领。


他在不少地方都提到,将在他的哲学当中加以说明。这里“我的哲学”就是指他当时计划写的《伦理学》。


斯宾诺莎曾经认真研究过两本书:一本书笛卡尔的《谈谈方法》;另一本是培根的《新工具》。


这两本书我们都已经介绍过了。所以,斯宾诺莎使用的这个书名就有讲究。


他认为,知性为自然之光,本身毫无问题,而只需要扩充发展。


这本书本来是全部用拉丁语写的,是当时欧洲知识界通用的语言。全书分为五章,一共110节。


斯宾诺莎认为哲学的目的是要追求至善,而且这种至善是人人都可以分享的。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论最足以知道人达到对事物的真知识的途径。


四.   哲学何为?


斯宾诺莎在《知性改进论》的第一章中,就来谈哲学的目的。


他说:当他受到经验的教训之后,才逐渐明白,日常生活中学到的一切东西都是虚幻的,无谓的,并且他有见到一切令人恐惧的东西。除了人的心灵受到触动之外,它本身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所以最后他才决定要探究一下,是否有一个人人都可以分享的真正的善。


斯宾诺莎认为,这种善可以排除其他东西,单独来支配心灵,也即是说,他要探究究竟有没有一种东西,一经发现和获得之后,就可以享有连续的、无上的快乐。18


所以对斯宾诺莎而言,追求那些还不确定的东西,肯定是不明智的。他要思考的,是如何找到一种新的生活目标。


他知道名誉和财富的好处,但如果要认真地去从事别的新的探索,就必须要放弃追求这些利益。事实上,我们从刚才介绍的斯宾诺莎生平来看,他的确也是这样做的。


斯宾诺莎说,人们在生活中追求的,无非三样东西:财富、荣誉和感官快乐。但是,实际上扰乱人们心灵的,也正是这三样东西。


当人们沉溺于感官快乐的时候,就不会想到其他的东西。但是,当感官快乐一旦被满足,烦恼就立刻随之产生。这样,人的心灵就会感到困惑。


同样,对荣誉和财富的追求,很多人把它们当作目的本身。但情况和感官快乐一样,最求荣誉和财富的时候,人也会迷失。


最后,斯宾诺莎决定放弃追求者三样东西,也就是感官快乐、荣誉和财富。


那么,他要追求什么呢?


他要追求永恒无限的东西,那可以培养人的心灵,使得心灵经常欢欣愉悦,不会受到苦恼的侵袭。所以,那才是最值得追求的。


斯宾诺莎提出,首先就要来医治知性,并且尽一切可能来纯化知性。使得知性可以无误地,完善地认识事物。22这甚至被斯宾诺莎认定为一切科学的最终目的。


为此,斯宾诺莎提出了好生活的三条规则:


第一,言语必须使众人可以了解。一切不妨碍达到我们目的的事情,都必须尽力去做;


第二,享受快乐必须以能保持健康为限度;


第三,对于金钱或任何其他物品的获得,必须以维持生命与健康为限度。对于不违反我们目标的一般习俗,都可以遵从。


五. 知识的分类


在《知性改进论》的第二章里,斯宾诺莎对知识进行了分类。他提出了有四种类型的知识:


第一种知识:由传闻或者由某种任意提出的名称或符号等间接得来的知识。


斯宾诺莎指的是基于权威、信仰的知识。例如,我知道我的生日。


第二种知识:是由泛泛的经验得来的知识。


但是这种知识还没有受到理智的规定。


斯宾诺莎认为,这种知识是无法否认的,如果没有相反的经验,也是无法反驳的。但是,这种知识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是因为还没有别的经验来反驳它们,就把它们当做是不可动摇的了。


例如,一个人告诉你某某秘方很管用,可以治疗各种疾病。按照斯宾诺莎自己的话来说,是“由泛泛的经验得来的知识”,也没有经过理性的论证和推演,因此没有逻辑的必然性。


第三种知识:来自推理或者论证。


也就是说,从一些确定的前提出来得出的结论,是一种间接的理性认识。


但是,这种推论并不必然正确,获得这种知识是由于以果求因,或者是因为一种特质永远伴随着某种普遍现象而推论出来的。


例如,物体近大远小,由此可以推出,太阳要比我们眼睛看到的大。


第四种知识:是理性直接认识到事物的本性或者本质的知识。


它是清楚明晰的观念。


例如,两条直线分别平行于第三条直线,我们就认定,这两条直线必定平行。


它们是我们进行推论的根据,而不是从推论间接得来的。是一种直接的理性认识。


斯宾诺莎认为,哲学上最根本的命题是直观知识。它捍卫几何学的公理一样具有必然性和永恒性。


斯宾诺莎出生在一个质疑的时代。但是他本人在质疑的时候,也在寻找确定的东西。


如果反过来看一下我们自己:我们生活在互联网的时代,每天获得的知识和信息非常之多。有些从书本而来,有些从别人那里听来,有些从互联网而来。我们自己是否也可以也对我们的知识进行分类,看看究竟哪些才是可靠的呢?


六.   结尾


好,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


我们首先介绍了一下斯宾诺莎这个人;


然后,我们讲了一下《知性改进论》这本书;


紧接着,我们来阅读了《知性改进论》中的斯宾诺莎对哲学的看法;


最后,我们来阐述了斯宾诺莎对知识的四种分类。


好,现在我想提出本周课程的问题,你认为,哲学家的孤独生活究竟带来了那么利弊呢?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踊跃打卡,并回答问题。我将在本周日对大家的回答做出点评。也欢迎大家留言分享你在本周的课程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和困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奇树_zh

    我想现代人有时需要把自己与人群隔开,如今的时代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人在众多信息、人群中很容易变得非常浮躁而非理性,有时候离群索居进行一下独立思考未尝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而这种看起来孤独的生活也无疑给哲学家一个独立的空间进行沉思。然而,弊端也显而易见,对于哲学家来说,这种把自己封闭起来的做法有时可能会使自己的思想过于片面。真正的哲学家总是受着各种在外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的启迪而获得伟大的思想,并在与外界的接触中使自己的思想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中的。而这些启迪就藏在生活中,藏在外面的世界。这种思想追求是与众不同的,群众总是要倾向于把异己者孤立起来,因而哲学家的孤独总是一种由外界促成的结果。

    复旦郁喆隽 回复 @奇树_zh: 现代人很多时候是在人群中孤单着

  • 冬冬rw

    越来越感觉到,哲学家,与艺术家、僧侣,有些共同之处,就是他们清晰地看到了世俗世界,或者叫现实世界的边界,而他们更愿意处于那边界之外的彼岸世界。以世俗世界的角度看,他们的生活孤独而悲惨,无法理解,甚至感到恐惧。可是心处彼岸的那些人们,也许内心无比的自由、充实和满足。

    复旦郁喆隽 回复 @冬冬rw: 出世苦行与入世沉思

  • lhxsw

    想了很久,感觉更多时候宁愿是不去倾诉自己的孤独,体会到纯粹的孤独也是美的。人不仅在物质上可以自给自足,精神上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不能给自己安定和平静,混入人群也不得安宁。

  • 是片森林

    每个人都渴望有人能理解自己,有个人能分享自己的喜悦,能体会自己的痛苦。哲学家自然也不例外,只是哲学思考需要更多独处的时间,所以他们对孤独的感受程度也会不同,只要有人能理解他们的思想,哪怕在现实中隐居山林他们也不会孤独,而远离人群,也确实会带来弊端,人们很少能理解和自己不同阶层的人的生活,这些是需要实实在在去看的,很多哲学思考在普遍而抽象的层面,对现实的感知也总有局限,这是应该改进和避免的地方。即便一叶知秋,也要看见一叶。

  • 九点烟o

    大部分哲学家出身非富即贵,生前名誉财富多到无欲无求,所以我觉得哲学家们在世俗社会并不孤独,孤独的是他们的内心,或者说是人类追求自由和真理的心灵,只是他们将这份执着追求发展到极致。

  • 讨喜喜

    与世俗生活间隔一定的距离,会看得更清楚,会更加容易理性思考,坚定自己的信仰。 弊端是我猜难以经历到“爱”吧,一个人的话也许会错过爱你的人以及你爱的人,缺少经历感情的跌宕起伏。

  • 放射性热带水果

    我喜欢和跟我相似的人做朋友,也喜欢和那些我所敬仰的人接触。如果我是一个哲学家,那么我必然会抛弃世俗的享乐变成一个少数派,也必然会根据自己的信念行事,逐渐使自己变成那个自己所敬仰的人。所以哲学家们在变成哲学家的过程中,筛掉了很多朋友的候选者,孤独就成为了哲学的副作用。很多哲学家们也不希望自己是孤独的吧,尤其是那些论述过孤独的哲学家们——这至少代表了他们对孤独这件事是在意的。但是没有办法,哲学家们只能接受孤独,并享受孤独,好在孤独给了他们思考的时间和环境,这对研究哲学是有益的。但是,我不想赋予孤独过多的浪漫意义,孤独的滋味到底是好是坏,可能只有哲学家自己才知道吧。

  • 猫腻2126

    大部分知识都是语词滥用,以及表述这些知识的一般论说方式的原困,而奇怪地变得令人困惑与不可理解。

  • 巉岩雨中

    “他的哲学可以超越,他的人品难以企及”

  • 杨希yanglook5678

    他的《倫理學》也寫得很好~

    复旦郁喆隽 回复 @杨希yanglook5678: 下一次会讲伦理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