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斯宾诺莎《知性改进论》下 :自然、上帝和我是什么关系?

14.2斯宾诺莎《知性改进论》下 :自然、上帝和我是什么关系?

00:00
15:06


斯宾诺莎《知性改进论》下:自然、上帝和我是什么关系?


一.   引言


我们在上一次的课程里,阅读了斯宾诺莎的《知性改进论》。


在《知性改进论》里,斯宾诺莎给自己的哲学提出了一个目标:那就是要追求永恒无限的东西,或者说追求至善的东西。为此,他放弃财富、荣誉和感官快乐。还有呢,他对人类的知识进行了分类。


他之所以被逐出了犹太人社区,并不是因为他这样做,而是因为他坚持自己坚信的真理。


如果从世俗的角度来看,斯宾诺莎有点众叛亲离的悲剧感。但是,对他自己而言,却是怡然自得的。


今天我们就要来看看,他对信仰究竟有什么离经叛道的看法。


他不愿意放弃的这些看法,最终使得他被逐出犹太人社区,离开了从小生活的阿姆斯特丹。


有传记作家提出,其实斯宾诺莎有四种面貌。这并不是说他人格分裂,而是他的思想非常复杂,也很广博:


第一个面貌就是作为普通人的斯宾诺莎,他是很好接近的。


第二个面貌是一个非常激进的宗教学家,他既不满意当时的新教神学,也不满意犹太教神学,而要提出一种他自己所理解的上帝观念。


第三则是一个政治思想家,他提出了最为理想的民主国家范式:在这个国家里,教会要和国家分开。


这个想法要在一个世纪之后,在美国的《独立宣言》和宪法第一修正案中才真正实现。


第四个斯宾诺莎是最难理解的,那就是一个用科学、几何模本来解释宇宙和人类的哲学家。


其实呢,后面的三个面貌是相互融贯的,也是相互支撑的。


今天的课程有以下几个部分: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斯宾诺莎的一元论,以及这种一元论和笛卡尔式的二元论的基本差别;


然后,我们来着重介绍一下斯宾诺莎对上帝的看法,也就是他的自然神论。


紧接着,我们来阅读一下他在《伦理学》这本著作中对人类情感的看法。


最后,我们来介绍一下斯宾诺莎之死。


二.   斯宾诺莎的一元论:


斯宾诺莎认为笛卡尔的论证存在基本问题。


笛卡尔是一个典型的二元论者。在他那里,存在两种基本属性完全不同的实体,一种是物质,另一种则是精神。但是斯宾诺莎则认为,只有一种真正的实体,那就是上帝。所以呢,斯宾诺莎是一个标准的一元论者。


但是这个上帝是什么意思呢?大家可不要望文生义。


在哲学史上,不同的哲学家使用同一个概念,可能意思差了十万八千里哦。


在斯宾诺莎那里,上帝就是所有事物的总和。他就是自然本身。这就是斯宾诺莎的自然神论。我们在下面一段里将会详细介绍。


对斯宾诺莎来说,心灵和身体是同一样东西,所以呢,对他来说,也就不存在笛卡尔二元论的难题,但是会产生伦理上的问题。


为什么这样说呢?


对斯宾诺莎而言,人死后就没有了生命,而且自由意志是一种幻觉。


我们曾经提到过自由意志这个概念,它的基本含义就是,一个人做出决定和相应地行动的能力。例如我决定今天中午要吃面条,而不是米饭。这是我做出的决定,我也可以改变自己的选择。这说明,我并不是受到某种外在的强制力而不得不做出一个决定的。


但是,在斯宾诺莎的世界,整个宇宙存在基本的规律,所有的物体都要受制于这些规律,人也不例外。所有发生的事情都是实体的本质所引起的。


物质性的身体受到物体规律的支配。身体的活动都是由之前的状况引发的。


在斯宾诺莎看来,物质和心灵的规律是一致的。所以呢,一切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必然成为如此。


所以呢,他反对人有自由意志。但是,否定有人自由意志也会导致一些难题:如果人的决定不是由自己做出的,那么他还需要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吗?


这些问题,我们以后还会反复提到,这里先不展开讲。


在斯宾诺莎的《伦理学》这本书里,他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证。


这本书包含250个定理。按照斯宾诺莎自己的话来说,他是用几何学的方法在进行论证。


三. 斯宾诺莎的上帝


斯宾诺莎因为对上帝离经叛道的认识,而被逐出了犹太人社区。那么,他认识的上帝是怎么样的呢?


在《伦理学》第一部分当中,斯宾诺莎对上帝,或者说神的定义是这样的:神是绝对无限的存在,也就是具有无限“多”属性的实体,其中每一种属性各表示永恒无限的本质。3


斯宾诺莎的上帝是无处不在的,在宇宙的每一个粒子当中。但是这个上帝,在某种意义上却是十分懒惰的。这种懒惰恰恰是因为他的能力极大。


他在创造了宇宙和宇宙中的基本规律之后,就什么事情都不干了。


以往的信徒,无论是犹太教的,还是基督教的,都认为,上帝可以听见信徒的祷告,并有所回应。但是,斯宾诺莎认为,无论你对上帝说什么,上帝是不会回答你什么的。也不会直接插手这个世界中的任何事情,更不会对人的祷告做出回应。同样,这个神也不会直接惩罚恶人。


这个上帝是不是有点“无为”呢?


按照斯宾诺莎的论证,只有上帝才是自由因。只有上帝才按照他的本性的必然性而行动。而且上帝的理智和人的理智之间存在天壤之别,或者说根本的差别。所以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不是为了取悦上帝,而是要按照上帝的本质行事。


自然界没有什么偶然,一切都有逻辑的必然性。自然界中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上帝本质的神秘体现。


他说:“神不会爱任何人”。所以,人也不要希望上帝会爱他。如果有人这样做,说明他爱的不是神。


对于斯宾诺莎的信仰,后世一直存在争论。有人认为他是无神论者,有人则认为他是泛神论者。


上帝就是万事万物,无处不在。甚至存在于很小的微粒之中,一阵风里,我们自己身上。活物和死物里都有上帝的踪影。


不过,最为准确的看法是,斯宾诺莎是一个自然神论者。因为,他自己说过:“上帝就是自然”。


德国神秘主义诗人诺瓦里斯说,斯宾诺莎“陶醉于神”。


斯宾诺莎对上帝的认识,后来对爱因斯坦等很多自然科学家也有不小的影响。爱因斯坦一直认为,他自己的物理学研究,就是在破解上帝留下的谜题。


四.   斯宾诺莎论情感


在《伦理学》第三章和第四章里,斯宾诺莎讨论了人类的情感问题。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为什么呢?


因为近代哲学之后,就非常突出人的理性的那一面。例如笛卡尔就是这样的代表。


而斯宾诺莎不一样,他承认,人的自然的属性,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人的欲望、情绪、感情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们是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过,他认为应当用理性来控制欲望。


在《伦理学》中他着重分析了人的喜怒哀乐。他还给爱下了一个定义:“爱是为一个外在原因的观念所伴随的快乐。”(《伦理学》110)相反,恨是一个外在的原因的观念所伴随的痛苦。


但是,引起爱与恨的原因,可能是非常偶然的。


快乐是一回事,而引起快乐的东西是另一回事儿。但是,无论是痛苦还是快乐,最终都要汇聚在心中。


他还认为,一个情感只有通过一个与它相反的、较强烈的情感才能克制和消灭。175


换句话说,斯宾诺莎建议我们,要通过理性和理智的奴隶,来获得更强烈的积极情绪。这样才能和消极情绪作斗争。


在《伦理学》中,斯宾诺莎一直强调自利,尤其是自我保全,主宰着人的一切行为。(第四章命题22,186)


他说,我们不能想象有任何德性是先于这种自我保全的冲动的。


精神如果产生了不适当的观念,那就是炽情。炽烈的炽。也有翻译为情欲。


不同的炽情之间可能会起冲突,但是遵从理性的人会学会协调它们。


在这一点上,斯宾诺莎明显受到了斯多葛学派的影响。但是,斯宾诺莎并不反对所有的情感,而是只反对炽情。


他认为如果某种情感是炽情,但是我们能够对它形成一种清晰的、判然的观念,它就不再是炽情了。这个观点是不是似曾相识呢?


理解自己的情感,可以帮助我们控制情感力量。这一点,后来对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也极有启发。心理分析是不是就在做这件事情呢?也就是用理性来认识和把握炽情。


在这个意义上,斯宾诺莎可以说是近代心理学的先驱啊。


斯宾诺莎在《伦理学》的结尾处写道:“贤达者,只要他被认为是贤达者,其灵魂绝少扰动,他却按照某种永恒的必然性知自身,知神,知物,绝不停止存在,而永远保持灵魂的真正怡然自得。”267


你也认为这种怡然自得是值得追求的吗?


五.   斯宾诺莎之死和他的雕塑


1677年,2月20日,星期天。


房东一家听说斯宾诺莎病得不重,于是就上教堂去了。他们回来的时候,发现斯宾诺莎已经去世了。


斯宾诺莎病逝,那一年他才44岁。


据说,他工作的地方狭小,因为磨镜片而充满了粉尘。因为拒绝了捐助,他不得不日复一日在粉尘里工作,磨镜片。所以,斯宾诺莎最终死于呼吸困难。


他死之前已经意料到这一天的到来。但是唯一担心的就是他的手稿在生前无法出版,最终都会遗失。所以,他把自己的手稿放进一个抽屉里锁好。把钥匙交给房东。之后把抽屉钥匙交给了阿姆斯特丹的一个出版商。


在斯宾诺莎逝世两百周年的时候,有人为他集资在海牙做了一尊雕塑。


1882年雕塑揭幕。仪式上的讲话说到:“这个人,从他花岗岩的基座上,向所有人指明他发现的幸福之路;从此千秋万代,有教养的人经过这里,心头会默默思念,最真挚的对神的洞察理解,大概处于这位伟大哲学家之心。”(哲学的故事274)


六.   结尾


好,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


我们首先了解了一下斯宾诺莎的一元论,以及这种一元论和笛卡尔式的二元论的基本差别;


然后,我们来着重介绍了斯宾诺莎对上帝的看法,也就是他的自然神论。


紧接着,我们介绍了斯宾诺莎在《伦理学》这本著作中,对人类情感的看法。


最后,我们说了一下斯宾诺莎之死。


好,现在我想提出本周课程的问题,你认为,如何达到斯宾诺莎所说的那种怡然自得的状态呢?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踊跃打卡,并回答问题。我将在本周日对大家的回答做出点评。也欢迎大家留言分享你在本周的课程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和困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是片森林

    我想斯宾诺莎说的怡然自得,是一种境界,这样的境界不涉及太多情感,不代表在这种境界中一定是快乐的,也可能伴随着痛苦,甚至些许无奈和焦虑,当然也会有平和。真正的贤达,有高尚的品德,有渊博的知识,有对平凡大众切肤的不忍和怜悯,但这都是外在的,是对我们来说的,在他们的内心中,真正指引他们前进的是他们内心坚定的信仰,是对宇宙执着而神奇的探索体验,对这些的执着追求,使得他们能怡然自得,不惧尘世。

    复旦郁喆隽 回复 @是片森林: 说得好啊

  • 弥善生卍

    无意义的死亡赋予生命以意义,却又否认这一意义,那我们活着的本身是为了什么?想要怡然自得,不如将自己所面对的一切喜怒哀乐都当成是一种经验,我经历,我体验。苏东坡早就说过: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葬也。又何须哀吾生之须臾,何羡长江之无穷。得之泰然,失之淡然,争取必然,顺其自然,方为怡然自得。

    弥善生卍 回复 @弥善生卍: 不小心打错了一个字,是宝藏的藏...

  • 胡子宝

    几年前读过《哲学的故事》特别喜欢斯兵诺莎和伏尔泰,还有培根。“上帝即自然”仔细品味,会发现真的就是如此。没读斯兵诺莎之前,我去过阿姆斯特丹,读过之后,我有了个梦想,去海牙。此刻,人们在拥堵的上班路上,我在醒来的清晨里听郁老师的课,心生欢喜,幸福满满。也愿郁老师好心情常在~

  • sandade

    这个斯宾诺莎不就是中国的颜渊吗?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

    复旦郁喆隽 回复 @sandade: 这个比较好到位。

  • 嗨皮嗨皮嗨皮22485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

  • 简昉

    但是经常是想要炽情而不得啊 还要克制....天呐

  • Spring1126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程颢这首诗,既是斯宾诺莎精神的写照,也是“怡然自得”最好的诠释。

    复旦郁喆隽 回复 @Spring1126: 好诗

  • 孤云空山

    要达到斯宾诺莎的怡然自得的境界首先要承认自己是不完美的并接受它,并积极的寻求完满,这种完满是在道德上的完美人格的支撑下用平和的心态去追求和完善自己的兴趣爱好,无论险阻和非议皆不忘初心无愧于心,方得始终,方有怡然自得之境界

    复旦郁喆隽 回复 @孤云空山: 说的好!完美人格如何达到呢?

  • Candy残

    无论你选择哪种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你都必定会被一定的问题麻烦所困扰,你都必定要费尽心力,匆忙奔波,当问题稍有解决时,或许有片刻之怡然自得,但怡然自得绝不是常态,相反不怡然不自得,你的奔波你的焦虑你的挣扎你的求而不得才是常态。所谓纯粹的怡然自得也只能存在与纯粹精神之中,理解了世界与人生为何非得如此忙忙不迭,坦然接纳这样字的世界,有问题有麻烦时,不抱怨从心专注的解决矛盾,像前面同学说的专注于工作也会产生心流的体验,有问题解决问题,没问题有闲暇就好好享受时光享受生活,有甜有咸,有苦有辣,有焦虑有宁静,有痛苦有欢乐,这或许才是“怡然自得”吧。

  • 倭瓜大妈

    18859347not 回复 @倭瓜大妈: 确实有点像道德经里所说的道,很多哲学把名称给换了就很好理解,比如把上帝换成道,此时东西哲就达成了某种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