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扇窗】13.第十章 奇异的延伸、不可能性和隐秘的巨大抽屉:诗歌与悖论(1)

【十扇窗】13.第十章 奇异的延伸、不可能性和隐秘的巨大抽屉:诗歌与悖论(1)

00:00
09:37

艺术最神秘的礼物之一是它不断增长的延展能力。最寂静的诗不是沉默,但它的词句可以拓展周围的沉默。而最阴郁的诗歌也会发出微弱的光芒,照亮它自身的黑暗。幸运之诗承载着失败的知识;如果一首失败之诗是一首好诗,那么它就会藏匿自己的语言,正如克里特岛人宣称的那样:“我所说的一切都是谎言。”“leaf”这个词在诗中的意思是“叶子”,但也有其他的含义——它不仅指涉碧绿或干枯的树叶,象征着生命或死亡,而且与更大的树枝相连或分离。事物自身完整自足,当然绝非局限于此。一本诗集或一幅画往往体积很小,位于自我之外,可被轻易拿起——语言没有任何重量,犹如难以辨认的尘埃,颜料是磨碎的矿物和油脂,可以涂抹在坚硬的画布上。然而,正如我们所言,它们内部的能量会进入一个人的身体,变得“如生命般广大”;此时你会真切地感到:为了容纳它们,生命的腰带突然需要松动。将不可能的事物、不可言说的事物和悖论都囊括进来,是“扩展的艺术”(the enlargement art)对我们的馈赠。


人类的工作就是不断创造虚幻。关于神之愚昧与愤怒的叙述、童话、民间故事、捣蛋鬼的故事、寓言以及超级英雄的故事遍布世界各地。熊取了维尼的名字,并开口说话;蛤蟆先生会开车。如果想象力的探险不是人类生活之必需,我们就不会如此频繁地以梦为马。想象力拥有我们渴望得到却无法在现实世界尽情享受的一切——那样的美妙只可能出现在睡眠、白日梦、童年游戏以及艺术中。在那一刻,歌唱自由的奴隶和囚犯可能会感到自由。


我们对可能性的渴求无法被满足,也永远不能被满足。这在科幻电影的情节主线和原型神话的人物形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然而,这种渴求似乎无所不在,潜藏于更隐秘之处,存在于如此微妙且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表达手段中,以至于它们的不可能性会被有意掩盖。然而正是在这些被忽视的不可能的前提和承诺的内部,诗歌的拓展艺术得以完成。下面是埃兹拉·庞德的一首早期诗歌,看似简单,但无限的存在从简洁和贫乏中释放出来,仿佛玩偶盒中传神的玩偶从弹簧中被松开。


白昼还不够充实


白昼还不够充实

夜晚还不够丰满

生命像一只野鼠滑过,

未惊动一根草叶。


——埃兹拉·庞德


这似乎是一首最浅白的诗:两句陈述和一个作出回应的意象。但在我看来,这四行诗几乎是一个无底洞。它们既立下誓约,达成一致,又引发了“反对阐释”的深度爆破。这些诗句不仅激起了痛苦,也激起了一些如鼠毛或草叶般柔软的突涌的温情。这温情欣然拥抱老鼠、草和诗人庞德,也让读者充分感知那段他们未曾活过的时光,并注意到更多的渴望在所有生灵间传递和流淌。这非常奇怪。这首诗描绘了通向丰盈和辽阔时所遭遇的失败和绝望,完全沉浸在它自身的感觉之中,最后变成了它自己的逆转和解药——这世界的辽阔和丰饶静静地生长和递增。


这如何发生?它一定与老鼠有关——读者既看着它溜走,又跟随它向前——也与它经过的那片未被惊动的草地有关。诗中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商数,意象以平凡而又细微的方式,将所有表象之下的知识——那些看不见的、未显豁的、未说出的,却又存在着的知识——都一一呈现出来。老鼠也是一个“窗口”意象:在它小小的身体里,人类所关心的重量可以悄悄溜走。


感情的转变也必然与诗歌的句法结构相关。意象在意义生成的过程中和它们在语言中被缝合在一起同样重要,它们以语言的形式精准地出现在我们脑海中。这首诗以“and”开篇,然后不断重复“and”,这让我们感到世界是附加之物。之所以说“还不够”(not full enough),是因为艺术总是包罗万象,并以它特有的悖论语义将心灵唤醒,让我们意识到事物的丰盈。未被惊动的草可以颤动,读者自己也会随之颤动起来。一首诗中所提及的任何事物都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即使诗人没有叙述它,它也依然在场。


如果这看起来很奇怪,难以理解,那正是关键所在。悖论是缠绕在诗歌与人的心灵之中的秘密,它的挤压释放出一个巨大的隐藏抽屉,许多真正的工作在这抽屉中得以完成。夸张、神话、隐喻以及虚构的意象——当这些不可能之物进入心灵,思想的承载能力就会增长。本文所要传达的是,通过大量与众不同的帽子、外套、自行车、渡轮和马车,不可能之物似乎确实频繁地进入诗歌之中。这就是为什么在读好的诗歌时,我们有时会觉得自己既置身于人类最普遍的事实领域,又置身于闪光亮片与烟雾之中,置身于围巾戏法、纸牌戏法和镜像领域,它们既能揭示真相也能隐藏事实。


在阅读庞德的诗时,另一个奇怪的抽屉为我打开了——鉴于这首诗表面的陈述和主题,有些事情也许并非不可能,但肯定遥不可及。也就是说,这首诗通过对共同经历的确证来消解孤独。在我看来,在阅读任何一首好诗时,这种情况都会发生,尽管只有当一首诗与痛苦相关时,人们才会注意到它或需要它。痛苦在其最麻木之处将自我与他人分割开来。它栖居在我们的皮囊之下,牵引着我们活跃的意识。然而,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一种对痛苦的原始渴望在作者之手和读者之手间传递,就像一枚通用钱币通过这种交易被改变。一个人独自扛着的东西突然变成了两个人或许多人一起扛。这里的刺痛是一种如此深入内心、如此具体的丧失之感,除了重复庞德的语言之外,几乎无法命名它。当你阅读这首诗,你会深切地感到,这种刺痛也会被他人辨认出来,被他人体验和感知到。“象征”(symbol)的概念可以追溯到这样一种共享:这个词的起源是一枚硬币被打碎成两半,再重新组合成统一的整体。当一个人的苦难与他者的苦难相遇,并在对方的内部发现自己的面影,苦难也会变成一个新的整体。一种共同的命运变得更加广大,也被更多的手所托起。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