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哲学乡愿:03.幕僚心志

【仰望星空】哲学乡愿:03.幕僚心志

00:00
09:51

是幕僚,就要一方面能把握大局,窥测方向,预测未来,有良好的规划与安排,适时地提出正确的政策和策略;一方面又要能委曲求全,坚韧不拔,忍让周曲,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坚持合作第一。我们通过比较孔子所怀念的周礼与荀子的"礼治"之"礼",来看看荀子如何通过对一个文化概念的改造,来制定他的治国方案的。


礼,是黄河流域贫乏的农业社会的特殊政治现象。农业社会的特点是积累慢而损耗快,汉初四代(不计吕后)的积累也不敷汉武帝一代的损耗;唐代150年的积累也经不起一个"安史之乱"的折腾。开源既难,节流便尤显重要。且要在人群中保证一小部分人过得好,大多数人又能心安理得地承认这种现实,从而实现政治与社会的稳定,"礼"便是最便捷的手段。所以,它首先是一个政治现象,然后才是文化现象。在"礼坏乐崩"的时代,孔子讲的"礼",是对一种古老政治秩序的回忆与怀念,是对一种古老文化景象的回忆与怀念,是保存与发扬古老道德传统的努力,他希望这古老的文化传统能继续发挥其社会整合的作用。孟子从辞让之心谈礼,他天真热情,对人类抱着善良的信心。他认为礼产生于人本性中的善,是一种先验的存在。它首先是一种心理现象,是自然的产物,然后才表现为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辞让之心,礼之端也","礼"就是从这天生而就的"辞让之心"中产生的。显然,孟子心中有一"君子国"的理想在。孔孟的"礼",都更主要地属于上层贵族政治生活中的规矩与私人生活中的礼让揖节。它的功能是使得人际的一般交往有规矩、有文化,一般事务有规则、有文明。而荀子,则从他的"人性本恶"出发,从"争夺之心"来谈礼,他从人欲(也就是"恶")的角度来解释礼的产生: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礼论》)


礼是在什么情况下兴起的呢?回答说:人生下来就有欲望,欲望如果没满足,就不能不求取;求取如果没有分寸和界限,就不能不争夺;争夺就会混乱,混乱就会导致穷困。先王憎恶这种混乱,所以就制定了礼义来分别它,借以保养人的欲望,供应人的求取,使人们的欲望不被物质所穷窘,使物质不被欲望所压倒。这两者同步增长,这便是礼义兴起的原因。


在这里,荀子实际上谈了两层关系,人与自然(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物"是有限的,而人欲却是无限的,所以必须以"礼"来约束欲,使物与欲保持平衡,而不至于让欲淹没了物,"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这里我们明显地看到贫乏的自然环境是礼所产生的首要原因。另一方面,物的有限,必然引起人的争夺。这人类内部的争斗会导致混乱与无秩序,混乱而无秩序必然会降低人与自然抗衡的能力,就会更加穷困。所以,礼的另一功能便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孟子从辞让之心谈礼,属于道德的范畴,其对象乃是人的道德自觉自律,它最终产生的是义务思想;而荀子从争夺之心谈礼,则属于法的范畴,其对象乃是"度量分界",它最终产生的是权利思想。显然,就"礼"之产生及其作用而言,荀子都比孟子更能抓住本质,他确实更科学。但他这样理解"礼",并在法律的意义上来运用"礼",就使得他的"礼"与孔孟的"礼"有了绝大的分别。孔孟的"礼"近于"义",故常"礼义"并称;荀子的"礼"近于"法",故往往"礼法"合一。


"礼"如何使人不争不夺,各安其分呢?荀子的"礼"的第一功能便是给人分等级:


夫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王制》)


两人地位相等,就不能互相役使,比如贵者不能去侍奉贵者,贱者也不能去使唤贱者,这是天数。先王厌恶这种混乱而无秩序的状态,就制定了礼义来人为地分出贵贱贫富来,然后让他们互相制约。


说清了礼的产生与功用之后,作为君主治国的幕僚助手,荀子就在"礼"的原则下,制定了他的治国方案。比如在《礼论》中,讲丧礼,天子如何,诸侯如何,大夫如何,士如何,庶人如何,从棺材的厚度到居丧的范围,都一丝不苟,近乎于实施细则。荀子很耐烦,此时他简直就是司仪。讲到社会人伦,他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


请问为人君。曰:"以礼分施,均遍而不偏。"

请问为人臣。曰:"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

请问为人父。曰:"宽惠而有礼。"
请问为人子。曰:"敬爱而致文。"
请问为人兄。曰:"慈爱而见友。"
请问为人弟。曰:"敬诎而不苟。"
请问为人夫。曰:"致功而不流,致临而有辨。"

请问为人妻。曰:"夫有礼则柔从听侍,夫无礼则恐惧而自谏也。"(《君道》)


除此之外,还有"农农士士工工商商",他也都一一划定他们的职分。"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士大夫以上至于公侯,莫不以仁厚知能尽官职。夫是之谓至平。"《王制》篇中,荀子不厌其烦地规定百官的职责权力与义务:司徒、司马、太师、司空、治田、虞师、乡师、工师、伛巫、治市、司寇、冢宰、辟公、天王,各负什么责,各有什么权。荀子果真是一位宰相之人!难怪刘向会说:"为人君能用孙卿(即荀子),庶几于王。"《尧问》篇也说:"今之学者,得孙卿之遗言余教,足以为天下法式表仪......天下不治,孙卿不遇时也。"荀子的"时",在秦汉以后。自秦至汉,自汉初至七国破灭,士人辐辏于中央政府,由特立独行的士完全御用为僚属,他的学问就成了这些士大夫的为官心诀。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