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哲学乡愿:01.身份意识

【仰望星空】哲学乡愿:01.身份意识

00:00
17:31

我们知道,知识分子们的身份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问题。这不仅关系到社会对知识分子的态度——比如,"文革"中知识分子被定性为小资产阶级,他们的悲惨命运就此开始,而他们命运的改变,又由于"文革"结束后,中共中央把知识分子定性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从此才由"鬼"变成人,才有了今天的人五人六。同时,身份也决定了身份意识,不同的身份意识,决定了知识分子对自己使命的不同理解。比如大学教授,都会把自己的教学科研理解为:教学——教书育人,做德育教授;科研——政府项目的承担者。那么多知识分子嗷嗷待项目、争项目,争到了项目就争到了地位、资历、名气和金钱——当然,也争到了为党和国家作贡献的机会。总之,在今天,可能只有极少数的寥落而张皇的知识分子,才有这样的身份意识:文化的传承者、科学的研究者、独立的社会批判者、道义的承担者、大众的请命者。在先秦,研究观察春秋、战国之际的儒家身份意识,也极有意义。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知识分子人格的变化和精神世界的变迁。


我们可以先简单比较一下。孔子是由没落贵族家庭流落到市井中去的,乃一个不谙世情心地一片天真的子弟。他有一种高贵得近乎淳朴的品性,有着贵族的爱好与教养,音乐、艺术、射、御、《书》、《诗》、《易》......他精神世界的高贵典雅与他物质世界的低贱贫乏形成了巨大的落差,而这落差恰恰是他强大精神势能的形成原因。据司马迁说,鲁国的权臣季氏曾设宴招待名士,少年孔子赶去赴宴,却被季氏的家臣阳虎拒斥。孔子显然在内心里仍自视甚高,而外面的世界对他及其家族的地位已是颇为蔑视。于是他不得不在市井中厮混,从而对下层人民有了了解与同情,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他的"仁者爱人"的仁学思想、大同思想。但他骨子里仍是日日盼望着回到他以前的圈子中去,所谓的"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与其说是他"克己复礼"主张的合理延伸,是他深思熟虑的政治主张,不如说是他自小形成的精神情结,是他那次宴会被逐后精神创伤的反映。他就是那个灭了国、绝了世而流落到民间的"逸民"。重返往日的地,重新回到贵族的沙龙与餐桌边,是他的一片痴心在"妄想"。所以,他哭东周、哭周公,哭曾经郁郁乎文哉而如今又飘落殆尽的周文化,哭历史背弃的一切,哭他失去的一切。他所做的,是对前代文化的整理与保存,既是在收拾后事,又是托古改制。严肃恭敬,又满怀凄凉。他打开积满尘土的竹简,在几百年积累的文献中分类、编排、抄写、揣摩,一边叹息流泪,一边孜孜矻矻,忽而拍案惊奇,忽而仰天长叹。既是在做着一个大大的复辟梦,又是在传承一个伟大文化。且以之为道德依据,批判现实,以仁义为己任,他就是这样的形象:在深夜,飙风四起,风声鹤唳,四野一片漆黑,他用他苍老的双手,小心地围拢一枚烛光,使它不致熄灭......

到了战国中期,从出身上讲,孟子也是没落贵族。但毕竟流浪既久,那种皈依的情怀早已随时光的流逝而消磨干净。那高堂老屋对他已相当陌生,并且没了亲切感与吸引力,他不是失败而被驱出的主人,他是来去绰绰自由的客人了。他所争的,也不再是那老身份、老地位、老房子,这些发着霉气的东西,他早已没了兴趣。他是那行空的天马,独来独往。与他同时代的庄子表现了与他同样的对自我身份的感觉,那种自由自在的感觉。庄子说"一而不党,命曰天放",他们不是依附的阶层,他们只依天,不依人,不依体制。所以无论庄子,还是孟子,都特别喜欢谈"天",庄子讲"天放""天年",孟子自称"天民",追求"天爵"。他们与旧贵族已判然而划出界限,既不属于上层的流裔、失势者,又不属于被人治的"治于人"者。庄子是"曳尾于涂",而决不合作,孟子在齐国,只做客卿,"不治而议论",除了"议论",什么也不干,不愿成为官僚花名册中的在册人丁。孟子自诩为"王者师",是来教导他们,教训他们走正道的。若是那些不肖的王们不配他的教导呢,他就满怀失望,也满怀轻蔑地转身走开,不吝去留。而庄子早就这样走开了。除了给诸侯们一些冷嘲热讽,他基本上不再理他们。他们是特立独行的大丈夫。这是吾中华民族人格史上最光辉的一段,是中国阳刚之气最充沛的一段。


再后来,便是荀子了。从牺牺惶惶的贵族没落少年到特立独行的大丈夫,到荀子竟突然蜕变为一个端庄明慧的淑女,循规蹈矩的君子。端庄明慧的淑女是做妻妾的好人选,循规蹈矩的君子是做臣子的好材料。如果孟子、庄子是举起大旗,在社会各色人群中另立山头,大叫替天行道;那么荀子则是"借得山东烟水寨,来买凤城春色"大叫招安,用宋江的话说是"要为朝廷出力"。荀子是知识分子人格堕落之始,即使这样,但他毕竟处于战国末世,那昂扬的士人精神尚未崩塌,他的精神中自有不可屈挠之气时时流露,然那堕落的病毒基因却已植入体内。显然,他希图在体制内为知识分子找到位置,找到归宿,这是流浪之后的复归。他不要独立,不要一而不党,恰恰相反,他要找到组织,找到同志,找到领导者然后发挥自己的才干。


曷谓贤?明君臣,上能尊主下爱民。(《成相》其五)
辨治上下,贵贱有等明君臣。(《成相》二十五)


明于君臣之分,谨守臣道。臣道是什么呢?就是区分贵贱上下,以"礼"的秩序安顿天下,然后自己上尊君、下爱民,做一个忠心耿耿、勤于事务、忠于职守的幕僚。对了,"臣"就是他所代表的这一时代的知识分子的身份意识。


臣下职,莫游食,务本节用财无极。事业听上,莫得相使一民力。(《成相》四十六)
守其职,足衣食。厚薄有等明爵服。利往(唯)印(仰)上,莫得擅与孰私得?(《成相》四十七)


你看,他不要流浪了,不要游荡了,要有事业了,什么事业呢?听"上"的安排,仰"上"的照拂,生活上不要"游食",精神上忠于一个主子,利唯仰上——切生活来源仰仗主子的供给。这样,"守其职"的幕僚,也就可以得到赏赉,"丰衣足食"了,不需要也不允许去擅自搞一点"私得"。从对己看,自愿去做笼中鸟、池中鱼,这种人格与孟子、庄子的差别已太大;从对人看,荀子鼓吹从剥夺经济独立权着手,来剥夺知识人的思想独立、行为自由,从而逼他们成为附庸与御用。这种做法上承商鞅,下启韩非,是这恶之花藤上的关键一节。既然已自己定位为臣,而又一切都仰仗于君,那么,如何讨君之欢心,使自己成为"贤臣"、有用之人,就是为臣者的基本修养与必修课程。为此他竟然还兜售"持宠处位终身不厌之术",这实在是古典的厚黑学了:

主尊贵之则恭敬而傅,主信爱之则谨慎而谦,主专任之则拘守而详,主安近之则慎比而不邪,主疏远之则全一而不背,主损绌之则恐惧而不怨。贵而不为夸,信而不处谦,任重而不敢专。财利至则善而不及也,必将尽辞让之义然后受。福事至则和而理,祸事至则静而理。富则施广,贫则用节。可贵可贱也,可富可贫也,可杀而不可使为奸也。是持宠处位终身不厌之术也。(《仲尼》)

——主子尊重自己使自己富贵呢,就要又恭敬又逊退;主子信任宠爱自己呢,就要懂得谨慎和谦让;主子专任自己呢,就要又拘谨又周详(万不可张狂);主子接近自己呢,就要恭敬顺从而不邪妄;主子疏远自己呢,就要忠贞纯一而不违背;主子斥退自己呢,就要满怀畏惧而不能怨恨!地位高贵了,不能奢侈浮夸;受到信任了,不能惹起嫌疑;权力很大时,不能擅自专权。财利到来时,要觉得自己的善行还不足以获得,要先表示谦让之意,然后才去接受。福事到来,要和悦地去处理;祸事到来,要稳静地去处理。富了,要广泛布施;穷了,要节约财用。可以处贵,可以处贱,可以处富,可以处贫,可以被杀掉,而不可以做坏事。这便是保持尊宠、守住官位,终身也不被废弃的方术!


这种乖囡囡的语气与人格,与孟子、庄子实有天壤之别。谭嗣同《仁学》中说:


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苟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二者交相资,而罔不托之于孔。


锐利的谭嗣同用"乡愿"来评价荀子学说的人格范式,从上引的这一段看,确实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乡愿"与"妾妇"有共同的一点,即"顺"。"以顺为正",以"顺"作为他们的基本为人准则,不,为臣准则。下面这段话,真是令人丧气——我是说丧失"士"气:


事人而不顺者,不疾者也;疾而不顺者,不敬者也;敬而不顺者,不忠者也;忠而不顺者,无功者也;有功而不顺者,无德者也。故无德之为道也,伤疾、堕功、灭苦,故君子不为也!(《臣道》)


——事奉君主却不顺从的人,是不敏捷的人;敏捷而不顺从的人,是不恭敬的人;恭敬而不顺从的人,是不忠的人;忠诚而不顺从的人,是不能成事功的人;能成事功而不顺从的人,是没有德行的人。所以无德之人的行为,伤害敏捷,堕坏功业,灭没勤苦,所以,君子不愿做!
这简直是一篇"顺"字赞!也是历代封建官僚们的"护官符"!我注意到,在荀子的观念中,举凡优秀品性,率有一"顺"字在。荀子式的"君子",不仅没有了庄周式的超逸,更没有了孟子的浩然之气;不再是天马行空、"一而不党"的天放之士,更不是特立独行、正道直行的"大丈夫",而是君之忠顺之臣,一切行为都是为了那个"君":


从命而利君谓之顺,从命而不利君谓之谄;逆命而利君谓之忠,逆命而不利君谓之篡;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偷合苟容以持禄养交而已耳,谓之国贼。(《臣道》)


——听从命令而有利于君,叫做顺;听从命令而不利于君,叫做谄。违逆命令而有利于君叫做忠,违逆命令而不利于君叫做篡。不顾念君主的荣辱,不顾念国家的利弊,丧失原则、苟且相容以保持禄位、私结外交叫做国贼。


一切行为都以是否"利君"为判断标准!孔子的"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的"仁"呢?"仁以为己任"(曾子)成了"君以为己任";"君子之仕,行其义"(子路)成了"君子之仕,行其顺"。仁没了,义丢了,道隐了,只剩一个可怜兮兮弱智兮兮的"忠"了」荀子特别提倡"忠",并且把这个"忠"狭义地定义为臣对君的忠。为了这个"忠",他甚至提倡"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死"(《臣道》),士阶层的骨气,到了荀子,真是扫地以尽!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