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禾资产】投资没有一成不变、一招鲜吃遍天的交易圣杯

【佳禾资产】投资没有一成不变、一招鲜吃遍天的交易圣杯

00:00
31:10

陈志佳

佳禾资产创始人,2010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于2012年创办佳禾量化工作室。量化交易者,以中短线交易为主,多年来业绩稳健。

问题1:陈先生,您好!感谢您与东航金融进行深入对话。

据您介绍,您2010年大学毕业,2012年就开始全职交易。请问您在还没有实现长期稳定盈利的情况下就转为专职交易,起初心态上有哪些变化,是否感到有较大的压力?

陈志佳:我们2012年就开始全职交易,也是因为有高校的一帮师兄弟,还有我们的老师、教授,一起组的一个工作室团队。大学时期拥有一些经济学理论,但是实操层面还是比较薄弱,特别是IT、编程方面,是在2012年转全职交易的时候才开始学的,基础比较浅,大部分还是偏理论层面。在编程和开发模型策略过程当中,我们一开始是空白的,那时候觉得这是一个零的东西,要去冲一冲、试一试。但是确实也发现前面的那三年,2012年、2013年、2014年是一直在进行各种尝试,各种弯路都走过。我们那时候每个人的启动资金也就十几

万、几十万元,当时就觉得如果试不好,钱都亏完了,那也没关系,因为数目也不大。那时候的心态,就是想把这个作为一个新的事业,要做长久,但也是因为它不是一个熟悉的事情,压力也是非常大的。

问题2:您于2012年开始全职交易,至今已经十年。做了十年的期货交易,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陈志佳:到今天为止,我们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期货市场,乃至股票市场,规则在变,投资者结构在变,市场规则在变,还有各种国内外的经济政治形势都是处于变动中的,导致我们正在使用着的模型和开发好的策略,终有一天它会失效。投资上,没有一成不变、一招鲜吃遍天的交易圣杯。市场永远处在一个动态变化过程中,所以投资的理念、思路,包括正在开展的交易模型,都需要与时俱进,要不断地进行微调、修正,来跟上市场的变化。这是到今天为止,我的一个非常大的感受。

问题3:在这期货交易的十年时间中,您的交易理念、交易方法经历过怎样的变化?

陈志佳:分了好几个阶段,我们最早也是从IF开始做的期货交易,那时候有做趋势投机策略,也有做跨期套利策略。那时候是偏单一品种,在算法方面也比较简单,而且做的偏低频,做中长线,像日线、周线级别,我们在2013年、2014年、2015年的时候,都是做中长线,那时候品种也比较单一,这是早期的一个阶段。

慢慢地到第二阶段,2015年六七月份,股指开始受限,后来又有熔断,我们也跟早期的一些程序化交易者一样,从股指转到了商品,除了品种数量增加了,在交易算法、交易周期上,变化还没有那么明显。

现在这个阶段,就会要求品种足够多、交易次数足够多,然后策略算法,包括我们的开仓、平仓条件,资金管理,对于止损止盈的应用,对于市场波动率的考虑等多个方面,都会更加完善。

问题4:您表示,期货市场的交易者结构变化相比股票市场要快得多。从量化交易的角度来看,您认为这十年以来,国内期货市场的行情走势特点、投资者结构等方面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

陈志佳:我自己的感受是,期货市场这种杠杆带来的快进快出,一些投资者在超高杠杆的情况下进来冲一把,这样的人以前多,现在其实也蛮多,所以才导致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有明显大的变动,包括汇率有大的变动的时候,国内几个交易所就会大幅提高这些品种的保证金、手续费来抑制市场的投机性。我们觉得,市场投资者的这种不理性,会被逐步纠正,因为交易所、监管者是非常积极地在调控。比如2020年有非常流畅的连续性行情,基于大面积的放水、降息,导致商品价格的连续上扬,让不少投资者挣得盆满钵满,也吸引了新的投资者进来。哪怕以前只是一个股民,甚至是普通的群众,他看到期货市场这样的暴利,被身边的人影响之后,也介人进来。2021年及2022年,在国家调控、交易所提高保证金、手续费,抑制流动性后,他们进来其实是一个被割韭菜的群体。我们觉得,投资者的这种不理性,还是会存在,监管这边的调控越来越积极。

2016年的黑色系大行情及2020年的全品种大行情,后面还会不会有呢?我们觉得监管力度加强之后,要再出现2020年的这种超牛行情,其实是有困难的,普通投资者,或者是期货新手介入到期货交易中来,他存续的寿命依然会很短。还是要有一个完整的量化团队,要有足够强的研发能力、策略开发能力,以及有足够强的软硬件配套,才有可能在这种形势多变又有监管出手的行情中生存。

问题5:请问您目前期货交易实盘一共有几套交易策略?每一套策略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陈志佳:我们目前的交易体系,是由一整套大的普适通用性的系统来搭建的,它们的根本思想、底层思想是一致的,这是一个大前提。在这个思想体系下,我们目前实盘操作的,分成六套交易策略,每一套交易策略之间,品种选择会略有不同,品种的仓位结构、仓位分配会有所不同,它们进场触发的开仓条件也会随机错开。还有另外一个不同,就是平仓出场的条件,也会随机错开,适应不同的行情状态。至于每一套策略的主要特点,大的特点其实是没有的,因为他们用的是同一种思想。那这个思想有哪些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对于品种的筛选以及分配仓位,这是以流动性为主要参考的。我们每一个周期,定期大概会在两周到一个月就会修正,修正我们的品种、仓位,这个主要依据是当前市场的流动性。它跟三个月前、半年前、一年前,某个品种的成交量或者趋势是不相关的,只跟当前的流动性直接相关。这个流动性的参考依据,由多个部分构成,比如品种的成交量环比数据、持仓量环比数据、平均涨幅、平均跌幅、平均振幅、波动率区间等,这些流动性指标,共同进行排位,这是策略里的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是针对进场问题的。我们的底层思想,是做一个趋势投机的CTA策略,所以在入场环节,我们会用到一些突破类、均线类、量价类、动量类算法来分辨多空、识别趋势。但是我们另外又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空仓等待的,所以我们就要结合一些通道类的算法,用到一些波动率的算法来过滤震荡、消除噪声,进行空仓等待。所以在入场环节,我们既会用到一些算法来分辨多空,也会用到一些算法来过滤震荡,因为我们不是一个永远处于持仓状态的交易,它除了开多开空外,还有空仓等待时间。

第三个特点,投资标的有了,也进场了,那接下来是出场的问题。出场问题归类于资金管理的范畴,它跟随机性的指标是不相关的,跟KDJ、MACD、布林、威廉等指标是没有关系的。它只跟两点相关,第一个是对于止损止盈的应用,大部分的量化机构都会用到止损止盈,同样我们也是,这是出场的第一个考虑。第二个考虑,是对日内隔夜风险头寸的主动管理,我们很少会重仓隔夜,大部分交易都会日内完成。3点之后收盘到晚上9点,或是一个周末、一个假期,可能我们在休息、开会,我们在做其他的事情,但3点之后到晚上9点这段时间,国内层面,小到一家上市公司的财报,大到一个行业,一个国家经济层面、政治以及国际层面的区域战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我们隔夜风险的产生。所以基于这样不可预测的信息,我们定义为风险,那我们所做的一个措施就是主动降低风险头寸,提高现金比例。所以在每天收盘之前的一段时间,我们会主动强制平掉持有的头寸里面的一部分。

以上这三个特点就是构建我们整个体系的核心。

问题6:在这些不同类型的策略中,您的资金是如何分配的?

陈志佳:六套策略来讲的话,没有说特别有侧重点的,还是会相对均衡一点来分配。

问题7:据您介绍,您的交易策略以量化短线为主,而短线交易策略由于滑点、交易成本等方面的影响,往往较难研发。请问您为什么选择做短线交易,而不是中长线交易?

陈志佳:在2012-2019年这个时间段,我们一直都是做中长线交易,最短的交易周期是30分钟、1小时这种级别的,然后到日线、周线,我们前面的六七年一直都是做中长线过来的。也是从2019年底开始,我们转成低于15分钟的这种交易级别了,短线交易涉及频率是高还是低的问题,这个跟过滤条件有关系,它的交易次数到底是中高频还是中低频,哪怕我们是做1分钟、3分钟、5分钟这种周期,也可以做成一个低频的交易。进场的过滤条件,如果我们给它设计得更多,让它在多组合的情况下才来触发开仓的话,有时候一周、两周,都不一定开得出仓位。

我们觉得,不是因为策略是短周期的介入,就一定会在滑点和交易成本上有比较大的影响。我们目前短线交易偏中频,对于滑点跟交易成本怎么解决呢?首先我们对于这一块的容忍度是比较高的,因为我们不管是开仓还是平仓,在触发委托这个过程中,其实是给它设计了精细化控件的。

打个比方,触发了委托价之后,会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比如30秒、45秒、1分钟内,以这个委托价格上下浮动N个价位,能够满足的话,我们都会允许去成交。那它就不是一种定点、定时、定量、定价的撮合模式,这样,它的容量可以提得更高,冲击成本的影响可以更小,它既能够成交也可以解决容量。而且我们在做模型的压力测试的时候,也会给它以数倍的手续费,以及两到三个滑点的这种压力测试,所以交易成本跟滑点,我们觉得影响不会大,不像高频。

问题8:您表示,贵公司最近两年管理规模持续上升,策略最大容量在20亿~25亿元。短线策略的容量通常都比较小,而您的短线策略最大容量能做到20亿~25亿元,请问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陈志佳:主要有几点,包括上面刚刚提到的,我们在触发委托价格这个环节时,采用的这种精细化控件的处理,在一段时间内上下浮动N个价位的情况下,有多少量,我们就吃多少量,这样它的容量是有一个跳跃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们最短的交易周期是1分钟、2分钟、3分钟、4分钟、5分钟,这个是进场触发的交易周期,但这种短周期不表示我们是偏高频的、偏非常积极的交易过程。我们基于这种多条件的随机组合,导致我们有部分模型会非常灵敏,半个小时的趋势走出来它就会介人了。但是又有一些模型,我们提高了它的开仓条件,它要走一天、两天的趋势行情,这个模型才会介人。然后又会有模型,趋势是中长周期的,比如要持续一周以上的行情,这类模型才会触发介入。所以我们的模型,有非常灵敏积极的交易;也有偏中周期、中趋势才会触发的;也有必须要大行情大趋势,才会介入的模型。

所以总的来讲,不是所有的模型都是非常灵敏的,我们是有偏灵敏、偏中等和偏苛刻的进场,所以在容量上,可以有一个比较好的提升。如果所有的模型都是非常灵敏、交易频率都是非常高的,那这种中高频的短周期策略,它的容量当然就会比较小。但我们总体分三种类别:偏灵敏,非常积极交易的小趋势,就会进场试仓的,这种模型只占1/3;然后抓两三天、三四天趋势行情的,我们又会有1/3的模型;另外,我们还有1/3的模型,是必须有连贯的趋势,维持三五天以上,才会触发开仓。

所以在容量这块的话,我们也是基于当前的管理规模,来对盘口做一个逆推,在保留低于市场整体交投量千分之五的成交量情况下,我们觉得可以承载20亿~25亿元。

问题9:您认为期货CTA策略想要获取更稳定的收益,策略上需要多周期结合使用,同时要减少在震荡时间的频繁开仓的成本。请问您具体通过哪些方式,识别和过滤震荡行情?

陈志佳:我们认为,不是所有的行情都要参与,所以对仓位这个环节,也做了一个划分和动态管理,像上一个问题提到的,我们会有一小部分的仓位,是非常积极地参与行情,小趋势出来它就介入,介入之后如果错了,没关系,我们还有止损机制做保护,其余大头的仓位,就不会开出来。那这里边怎么来识别是小趋势、中趋势,还是大趋势?小趋势在震荡里边是比较常态的,所以我们对于趋势的识别,还有对震荡的过滤,会用到一些方法,比如其中一种,就是对市场波动率的判断。我们一提到波动率,好多业内人员就想到,是不是期权隐含波动率的那种波动率?其实是没有相关性的。我们讲的是价格振动幅度的一个表达,跟隐含波动率是没有关系的,这里边我们还是要区别一下。识别市场波动率,就是识别这种价格的连续振幅,我们看到连续阳线、连续阴线,这种波动率就是很高的。我们看到一些上下影线特别多的行情,这种计算得出来的振幅绝对值连成的一条线,都一直是处于低位,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一个相对强弱关系来分辨。振幅持续扩大的过程,就是一个高波动率状态、振幅持续缩小的过程,就是一个低波动率状态。

这个时候我们就把它划分一下,中高段位的,我们就积极参与,开的仓位也重,开的品种也多。反过来,如果这种振幅关系、振幅的相对值是一直处于下降过程,我们分辨出来之后,2/3甚至一大半的模型,是过滤掉,限制它开仓的,留下一小部分的仓位介入。所以我们开仓频率的高低,是基于市场当前的波动率的大小。

举个例子,2022年六七月份的这种空,我们6月8日、9日、10日,基本重仓地开出空头了,因为已经有大概一周的下跌了,够我们短线交易开出空头仓位了,在这个下跌过程当中,交易次数少、持有时间长,它的交易成本很低,胜率也很高。因为已经识别出它就是高波动率状态,所以我们就会做这样的一个交易过程。而从7月中旬到现在为止,其实有将近五个月的低位盘整了,那这里边的话,就是低仓位的试仓交易过程,快进快出,低仓位的快进快出,在这四五个月中就比较多了。可能做下来只有两三个小时的交易,甚至半个小时,进场之后它就反转了,然后我们就止损出来,等待下一个回合。我们在高波动率和低波动率时的交易状态是完全不同的。

问题10:据我们了解,您在2017年经历了第一代策略同质化后的失效过程。短线策略的有效性是大部分量化交易者比较关注的,请问您对于短线策略的有效性是如何看待的?如何判断一个策略已经失效?

陈志佳:2017年用的是我们第一代的通用算法,这种普适性算法刚启用的时候我们不算是同质化,主要还是这个体系不够完善。当时没有考虑到品种的仓位如何来设计,我们是平均分配的。不会说市场流动性变化的时候,我们这些品种的仓位都要跟着做变化,这是体系不完善的其中一个点。

再一个,我们原来做止损止盈是偏单一的一档过。但是后来,我们会开发多档次的止损止盈,来做我们的资金管理,以及早前我们还是偏重仓隔夜的,但是我们现在百分之七八十的交易,其实都是做日内,就是对于这种隔夜风险的规避。那时候总想说重仓隔夜,一口吃成大胖子,但事实上,在这两年监管调控密集、隔夜风险反转、国内外经济形势反复、疫情反复、区域战争的大环境下,隔夜风险是特别大的,而这种重仓隔夜,一口吃成大胖子,也有条件,只是这个时间是越来越少。不像2016年的黑色系,足足两个月的暴涨,2020年的这种全球大放水,有可能五年一遇,甚至以后是十年一遇了,没有这么好的贝塔环境、贝塔行情来支撑。所以还是我刚才提到的,其实还是我们早期策略开发得不完善,所以它的失效就比较明显,因为它考虑得不够全面。

我们现在看策略能不能继续使用,是要调进还是调出,会简单直观一些。我们是以趋势跟踪为基础的投机策略,所以在模型开发的时候,我们就会给这些策略进行一个定位,比如说六套模型里边,其中的两套,就是专门针对短周期趋势的,一反转就会止损离场。这个特征是很明显的,我们在后续的交易里边,是可以直观地看到的。哪怕在低位,在一些窄幅区间震荡徘徊的过程当中,它反复止损试错了,但其实它不是失效,而是正常的市场行为。它就是盘整,就是要有试仓的过程,它反转了我们就会止损,只要这个目的达到了,那就可以。而另外的模型,我们会定义它就是做中周期趋势的,比如都涨了一个月了,那么流畅它都还不开出仓位,那就会有明显的问题,这里边的特征也是很容易发现的。所以策略是否失效,现在还是比较容易直观地发现问题的。

问题11:我们分析发现,您在量化排行榜的展示账户“玄通1号”仓位相对比较轻,大部分时间仓位都在30%以下。短线交易由于“止损小”、“跑得快”等特点,很多短线交易者往往会把仓位适当放大。请问您轻仓做短线交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陈志佳:“玄通1号”这个账户,我们是满仓在做的一个分配,因为这是一个自营账户,它本来就已经是我们100%的仓位分配给四十多个品种,然后每个品种有六个子策略,其实它资金已经都配满了,但是它日常占用跟开仓触发的资金,确实是大部分时间在30%以下,因为有一些中周期的趋势、长周期触发条件的趋势模型,大部分时间都不会开仓,大部分时候都是低仓位在那里短线交易,而且我们对于止损、资金管理是比较苛刻的,针对同一个品种的单个模型来讲,行情反转一两个点,我们其实就会离场休息了。所以是有这种跑得快的特点,我们对于这种试错成本,以及认错机制还是做得非常频繁的。

所以基于这种波动率的识别,导致我们的开仓并不集中,大部分时候是低仓位在运行,只有流畅性的行情出来的时候,我们才会在偏高的仓位重仓介人,这也是我们大部分时候整体仓位偏低的一个原因。再一个就是,我们日内仓位其实已经是隔夜仓位的两三倍了,那我们隔夜就再进一步减少交易,减少仓位。

我们已经100%来配置了,只是它们没有对应的行情开出这些仓位,所以整体仓位就一直说是一个中低仓位在运行,不是我们没有配置它,来行情的时候我们就会一下子冲到70%~90%的资金使用率。所以这个轻仓的一个形态,首先大部分时候是中低仓位,而趋势性行情爆发的时候,这里边的模型就会集中大面积地开出来。我们的这种仓位,就是大部分时候在低位,而有两三天行情的时候,就一下子会冲得很高,就是这样的一个特征。

问题12:您表示,日均成交量在5万手以上的品种都做,短线策略通常都比较“挑”品种。请问您选品种是否还有其他的条件和标准?

陈志佳:日常有五六万手以上的品种我们就做了,另外一个是,新品种上市前面的一两天、两三天,有日均四五万手的时候,我们也会低仓位开始介人。这里边除了一个日均成交量之外,还要考虑这个品种、这个行业的一个整体流动性。这个整体流动性,又有一个时间上的要求,我们不能拿半年前、一年前的流动性数据,就说我们现在要重仓做这个品种,选它还是不选它,配多点仓位还是配少点仓位。这里边的整个流动性筛选,要由多个维度来构成,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比如这七十多个品种,每个品种最近一个月的成交量环比数据、持仓量环比数据、平均涨幅、平均跌幅、平均振幅、波动率区间值等,用这样的一个综合流动性指标来进行筛选。这个筛选会从七十多个品种里面挑出2/3,比如40~45个品种来纳入交易,这是第一个部分选出品种。第二个部分是资金分配的问题。我们将这四十多个品种由上到下分成五六个梯队,比如1~8个品种,算第一个梯队,它是流动性最好的、趋势性最强的、最活跃的。我们可能每个分配2%的保证金。然后第9~16个品种,就是第二梯队,每个就会分配1.8%或1.7%的资金。第三梯队的17~24个品种,以此类推。流动性越低,分配的品种仓位也就会越少,最低可以到零。比如这些“僵尸”品种,胶合板、纤维板、早稻、晚稻,我们就暂时不做。

这里零仓位或者低仓位的品种,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每个月都会做修正。半年前、一年前某个品种、某个板块如何如何,实际上跟今天的交易行为,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只跟当前的流动性直接相关。但是这里边又衍生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微调的周期是一天、一周,还是一个月、三个月、半年?我们其实都试过,每天调仓、每周调仓。后来发现,三四个月、半年调仓也不行,太滞后了,一轮大趋势走完之后进入盘整,你才来提高仓位,这个时候剧烈震荡,会导致更大的损失发生。而我们每天调仓、每周调仓,也试过被频繁打脸,因为真正形成一个流动性的话,它会持续一段时间,一天的行情不叫行情。比如镍,3月的时候拉一个涨停,大家就一拥而上,当天晚上就跌停板开盘,是很惨的。所以我们最后折中了一下,在两周到一个月之间,来微调我们的品种,筛选我们的品种。

问题13:我们观察发现,您的展示账户也做股指期货,股指的波动、报价的点位、手续费等方面和其他商品有很大的不同,您在开发股指策略的时候,是不是需要单独开发?

陈志佳:其实没有单独开发,我前面提到我们开发的是普适性、通用性的交易体系,实际上我们整个体系研发的根本,只是研究价格波动的规律,跟品种、板块、周期,其实是没有直接关系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觉得新品种上市的前几天,有足够的流动性,我们就开始低仓位交易了。就是因为不分品种、不分周期,不需要有两年、三年、四年的历史数据。所以股指也就是一个交易标的,没有什么特殊。这跟我们体系开发的时候有直接关系,我们研究的是价格的波动,跟什么品种、什么板块和什么周期是没有直接联系的,所以股指策略不需要单独开发。

问题14:您的展示账户,目前盈利最多的品种是股指,而股指目前盘口挂单量比较少,买一价和卖一价相差较大,容易造成滑点损耗加大。请问您是怎么看待和解决这个问题的?

陈志佳:股指2022年相对盈利比较大,是因为五六月份有一轮连续的多头行情,确实挣得蛮多的。股指现在的流动性比较低,所以我们每1000万元,其实也就做一手IC、一手IM,总量我们做了控制。然后对于这一个品种,它盘口有滑点,有几跳损耗的问题,在数十个品种里边有损耗的,也有造成超额的,所以最后匀一匀可能打平,我们就不会太多关注股指造

成的滑点损耗。因为像一些流动性靠后的品种,第五、第六梯队的品种,其实跟股指是一样的问题。第一、第二梯队的品种,它们的流动性非常好,非常活跃的时候,有时一个委托价格报出去,它还可以吃滑点。所以最后我们还是看整体造成的一个滑点的影响,单个品种或是个别少数品种的滑点是负效应的,还是正效应的,最后我们还是看整体,对冲下来整体盈亏,互补下来之后是一个正效应还是一个负效应。

问题15:我们了解到,贵公司也有人工智能的量化策略,人工智能类策略通常缺乏底层的交易逻辑,因此策略失效是大家比较关注的一个方面,请问您是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个问题的?

陈志佳:早期一点,或是不成熟一点的IT团队,他们的理论基础、经济学基础,包括这种实战经验,都是比较薄弱的,但是他们的IT编程很好,他们的数学很好。但在量化投资上,单纯的机器学习,是一种没有根基的上层建筑,就像是一座空中楼阁,随时可能坍塌。在没有完善的投资逻辑的情况下,做了大量的数据工作,像您说的,是缺乏底层交易逻辑的,很容易失效。其实不是容易失效,是100%会失效。你做完的数据曲线,非常漂亮,但去实战、去模拟的时候亏得一塌糊涂,该赚的钱没有赚到,不该亏的钱一直亏;然后周而复始地不断地去训练数据、优化数据。

我们到目前为止,都觉得人工智能只是一个实现交易逻辑的工具。工具可以有多种,前提是要有完善、缜密、符合逻辑的交易思想,在这个基础上做的数据开发工作,才有可能使我们在实战中获得比较不错的盈利。对于我自己来讲,我们前两年引入了人工智能团队,特别是在IT方面,我们自己的软硬件是比较强的。我们现在同时也会使用文华、金字塔、TB、MT4,但它就是一个工具,我们的思想才是最核心的环节,用什么工具是次要的。哪怕我们最后用一堆人工交易员来实现这个下单过程,也可能没有问题。

还是前面那句话,量化公司的成功,一定要重点发展他们的策略研发团队人员,而这个IT,是辅助策略研发团队,在研发团队提供步骤、逻辑、思想的情况下,去开展机器学习的过程。所以我这里并不想过度神话人工智能。

问题16:现在私募团队和机构众多,各有各的特点,请问贵公司的核心优势在哪些方面?

陈志佳:这个不好说有多核心,我们确实经过市场的洗礼,我们2005年、2006年开始接受这种偏科班、偏完善的思想,然后也在2012-2017年、2018年的第一个阶段实践中,经过市场的洗礼,反复推敲、完善我们这种思想、交易逻辑。现在说核心优势的话,我们团队的几个核心人员,还是保持实时地、动态地学习市场最新的这种交易技能,一直在多个平台关心、关注、跟踪靠前的那一批交易员、团队机构的账户,然后来分析他们的优势,补足我们自己的短板。像这种不断学习的工作状态,到目前为止我们都还在保持。所以到今天为止,特别是在一些比较差的年份,我们还可以保持一个相对优势、相对好的业绩,可能跟这一点有很大的关系。

问题17:请您介绍一下您的交易团队的情况,有多少成员?分工是怎样的?

陈志佳:我们的交易团队目前分三个部分:一个是策略研发人员,一个是我们的风控人员,再一个就是我们的IT工程师。这三个部分加起来,目前有12位同事。策略研发有5位,风控有2位,IT也有5位同事,各自分工策略开发、策略修正。

问题18:请谈谈您未来的投资规划,以及团队的发展愿景和规划。

陈志佳:投资规划方面,我们计划未来2~3年,把现在的CTA策略,进一步地巩固和规模化,但是这个进度我们会稍微佛系一些,就是兼顾前面的投资者的资产,也考虑到后面进来的资金,在策略边际效益不受影响的情况下逐步吸收,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是,我们也在大力扩充我们的投研团队,投研团队分两个部分,像科班出身的经济学、金融工程方面的优秀应届生,我们会纳入整个团队策略库。因为他们有更新的知识、更新的思想。另外,我们会引进成熟的量化人才,在当前的金融机构里有丰富经验的,我们也希望邀请他们加入公司一起来发展。

问题19:佳禾资产参与了由东航金融主办的“蓝海密剑”对冲基金经理公开赛,作为国内持续时间最长的实盘大赛之一,您在参赛过程中有什么感受,对“蓝海密剑”有什么期许?

陈志佳:“蓝海密剑”确实举办了许多年,我们很早之前就开始关注大量的优秀投顾。说实在的,我自己非常感恩“蓝海密剑”,包括其他一些平台的这种公开赛,因为通过这里我们看到每年不同的市场行情涌现出的不同的民间盘手、个人交易者,或者是成熟的机构。去年表现不错的,今年依然靠前,我们就可以学习,包括他的一些采访、公开业绩、日常的净值、交易情况等。因为我自己的学习,大部分时候都是分析别人的账户,所以我非常感谢像“蓝海密剑”这样的平台,因为它提供了一些活生生的数据,让我们去优化修正自己的交易体系,这个真的很好。因为你说什么不重要,但是你做了什么,这个账户的盈利情况、阶段性的净值表现,都可以作为借鉴,借鉴一些思路来改变、纠正我们自己体系的不足。所以从全职交易开始,2012年到今天为止,每年都有不同的优秀账户、优秀盘手被我分析过,如当天的盈亏情况、手续费、持仓占比、隔夜仓位等,然后逆推回来,跟我今天的交易情况对比,大家都是做多品种的,今天本来是盘整性行情的,偏偏某个账户可以盈利,那我下午3点收完盘,到晚上就会开始做复盘,做逆推,分析哪些品种盘中可能有的盈利机会,他抓到了,我没抓到。是基于周期的问题,还是过滤条件的问题,还是其他的因素。我就要去做调整,然后在数据上做压力测试,做逆推。基本一个账户被我跟踪三个月到半年的话,就可以逆推出他的大部分交易思路和逻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