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领悟:浮雕中的消失力量

19 领悟:浮雕中的消失力量

00:00
23:26

蒋勋吴哥之美讲义


19 浮雕中的消失力量

一、知识点:


1、塔普伦寺:(Ta Prohm,部分地区译作"塔布茏寺")是古真腊吴哥王朝的国王加亚华尔曼七世为他母亲所修建的寺院,兴建于1186年。塔普伦寺属于吴哥文化较为后期的作品。




2、老子:本名李耳,字伯阳,谥曰聃,出生于周朝春秋末期楚国苦县,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在道教中,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


二、金句/精华笔记


1、所以其实西方在这些事情当中做了很大的反省跟检讨,就是一个存在的东西是在不同的存在的状况里在生存,那人有什么权利说我发现了什么东西?所以这个其实是我们今天在讲领悟过程里面非常重要一个史观上的变化,而史观会使人更谦逊地感觉到历史的长河或者文明,其实有很多交错的东西,很难去特别凸显说,什么东西叫做成功,什么叫失败,什么叫输,什么叫做赢,什么叫做繁华,什么叫幻灭,而是应该把这两者之间东西都能够看到。



2、所以我们看到老子哲学里面讲出4个,我们现在还在用的成语叫天长地久,这个字这个词汇我们现在常在用天长地久,可是是老子讲的,他一直在提醒说天为什么那么长,地为什么那么久,因为它很频繁,他其实没有特别一定要去创造高潮,所以它可以一直延续,它在强调的是一个时间里面延续的力量。那么所以在整个东方的哲学里面看到的天长地久,可能会改换我们说金字塔的一个顶端的崇高的追求。因为顶端其实那个尾巴可能只是一个点状的,而不是一个蔓延开来拉长的感觉。




3、我们前面提过西方的心理学家荣格说,美不一定是存在,没有说是消失,它这个美学概念当然很难解释的清楚,就是为什么美不是存在而是消失,就是我们讲一朵真的花跟一个塑胶花,塑胶花是存在的,真的花其实它会消失,可是因为消失它的美才具体,我不知道能不能讲清楚,就是说荣格认为所有一直在那边不消失的状态很难是真正的美。他从心理学上来讲,就说人对一个东西的感动、眷恋、美,其实是因为有一个东西是毁灭跟死亡,它会消失的,所以它才会特别有美的感觉。


三、全文逐字稿


因为我们也特别看到,尤其现在像塔普伦寺变成很特殊的一个景观,因为印度在认养塔普伦寺,然后他们也觉得塔普伦寺是阇耶跋摩七世为他死去的母亲所修建的一个寺庙,所以里面所有的大树跟建筑藏在一起的关系全部被保留。意思是说过去有一个修复古迹的观念是把这个大树拿掉,现在会觉得500年来大树跟雕刻建筑形成了一个共生的这种关系,这种纠缠可能更具体的让我们看到,再强的人的力量,在大自然的岁月当中,它变化的过程。拿掉以后,再重新去恢复的状态是不是更好?尤其在印度它修复古迹的观念里,它就特别强调塔普伦寺的这种疏离的状态。


当然现在的确很多人到塔普伦斯得到很大的一个震撼,震撼是说刚才我们提到说一个佛像的脸,用石块来分割。那一个种子掉进去,我们都觉得是微不足道的东西,我们也常在台湾看到一个老房子上长了草。可是你给他500年的时间,这个小小的树就变成一个不得了的大树,然后它会把所有的身体撑裂开来,把整个建筑推倒,然后根无无边无际的蔓延的状态,可能是另外一个生命的力量。这种景观大概在全世界很少地方会看到,500年来的一棵植物跟人为的建筑跟雕刻之间,它互相缠在一起的关系,好像又变成另外一种因果。


所以我希望在下一次我们讲幻夜的时候,其实我们希望谈的可能是说在今天我们提的领悟之后,力量开始出来了,所以现在大家都认为阿黑幕后法国人1860年误打误撞走进了这一片丛林,然后他写了很多文章在法国公布,然后他说我发现了吴哥。大家觉得发现这两个字真是自大,就是这个地方其实一直在那里,它在用不同的形式在存在着,可是人常常会解释说我发现了什么地方,或者说西方人因此在检讨,哥伦布发现美洲,发现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在你发现之前那个地方生存的那些印第安人,他们没有存在吗?


好,所以其实西方在这些事情当中做了很大的反省跟检讨,就是一个存在的东西是在不同的存在的状况里在生存,那人有什么权利说我发现了什么东西?所以这个其实是我们今天在讲领悟过程里面非常重要一个史观上的变化,而史观会使人更谦逊地感觉到历史的长河或者文明,其实有很多交错的东西,很难去特别凸显说,什么东西叫做成功,什么叫失败,什么叫输,什么叫做赢,什么叫做繁华,什么叫幻灭,而是应该把这两者之间东西都能够看到。


所以我想巴扬寺可能就变成一个重要的关键。那么在阇耶跋摩七世的这一段时间,感性的大乘佛学灌注了一个新的思考的方式,给真腊王朝的整个的美学所以产生了一个变化。那么所以等一下我们会继续把1200公尺长的壁画上的东西,所有的小细节再给大家看一下。我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上次讲包括最伟大的寺庙,它里面的壁画长度是800公尺,可是巴扬寺是1200公尺,它其实更细小,可它更多它离开了所有史诗跟君王的伟大的表现,它开始进入到庶民生活的时候,庶民的生活是点点滴滴,密密麻麻更多的东西。


那么就是说我觉得很有趣,就是他用另外一个力量代替了伟大这个力量,因为伟大总是在凸显高潮性的东西,可是如果不是伟大,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每一天生活的基调,那这个可能更长久。所以我们看到老子哲学里面讲出4个,我们现在还在用的成语叫天长地久,这个字这个词汇我们现在常在用天长地久,可是是老子讲的,他一直在提醒说天为什么那么长,地为什么那么久,因为它很频繁,他其实没有特别一定要去创造高潮,所以它可以一直延续,它在强调的是一个时间里面延续的力量。那么所以在整个东方的哲学里面看到的天长地久,可能会改换我们说金字塔的一个顶端的崇高的追求。因为顶端其实那个尾巴可能只是一个点状的,而不是一个蔓延开来拉长的感觉。


所以我想在很多的东方的哲学,尤其是民间,他会很在意一个东西是不是延续,延续的练练再强大再伟大,可是他这么短暂就瞬间消失了,那是不是能够把这个力量转换成更长久的绵延的力量。甚至我们会说真腊王朝后来不是灭亡了,1431年它被北边的暹罗族灭掉了,所以整个城被丛林吃掉一样蔓延在里面。可是这个时候我们也会重新检查什么叫做灭亡的意义。对于这个文明来讲,它是不是灭亡了?500年当中,它在丛林的包围里,其实还有人民在里面生活,只是他没有一他不是国都而已。以前是国都,后来国都迁到金边去了,所以这个地方变成了老百姓自己在那边生活。这是为什么很多的书籍后来在修正,阿黑幕后的所谓我发现吴哥这个动机,认为这样的说法是不对。而且大家现在找到很有趣的例证,在1860年阿黑幕后走进这个丛林之前,现在发现16世纪、17世纪一直有耶稣会的传教士到过这个地方,在这边传教,甚至跟当地的人处得非常好,跟他们交换所有的这种东西方的文化跟思想,并没有中断。其实是一个物体地方的文化跟地方的历史应该用很长期的延续来看,而且延续的过程当中能够跳脱主观,我自己一直觉得在吴哥当中给予我很多的影响。


当你回到自己所居住的地方,比如说台湾这样的一个岛屿,它有它的历史,而这个历史当中也特别有趣,就是说如果你用任何一个历史阶段的主观来看,每一个人都会有他自己要强调的那一个段落。就说1895年到1945年日,我们叫日据时代日本的这个部分,有人要强调这个部分,有人要忘掉这个部分。可是历史一定是延续,它不可能特别被凸显某一个阶段或者被遗忘某一个阶段。所以我想这是我们今天谈吴哥时候也希望用这样的角度来谈史观,那么史观是说即使在后来它迁都以后,这个地方的人民的生活跟它互动的关系究竟是什么?它应该如何被书写跟被记录?


如同刚才我们提到说在好多的耶稣会传教士到过这个地方留下来的笔记里面,并没有那么夸张,说我发现了什么东西。他们是很谦卑的来说,我们想要传教,可是他们也有人到了那个地方做了一些笔记,说原来这个地方有这么伟大的文化,我传的教是不是一定比他们更重要?还是说我应该去学习他们,所以这里面是很有趣的一个文化的互换,所以我刚刚提到说很多书籍在修正阿黑幕后的说,是因为他们的确发现之前更多人来过这里,而这些人都没有嚣张的说,我发现。我相信我们其实在台湾,如果大家旅行会注意到,你在华东海岸,你看到好多瑞士来的神父,有的时候是意大利的神父,他可能一辈子在一个医院里面做一个工作。这个很像在吴哥,后来他们发现很多耶稣会的传教士,他们是到东方来的,他们到东方他们也做一些事,他们也到南美,他们到各地去,可是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他并不会有一个霸权的观点,就是我发现了什么地方。所以我想这个部分,当然今天我们在所有的观光的手册里面都还是会给到阿黑幕后,1860年他发现了吴哥,然后去夸张传奇性,也许在观光文化里无可厚非,可是我一直觉得其实我们如果真的要了解吴哥文化的美,其实这个部分是应该要去检讨跟反省,并不是一个发现的问题,而是说真正能够看到当地的生活。


我记得在前两次我也约略提过,我们现在看到的神庙,我们看到的皇宫,我们所有看到石头建造下来不容易在500年当中被毁灭的建筑,可是我在写已经写完的吴哥的16篇里面,有一篇我特别提到,有一天突然想到为什么吴哥老百姓的建筑我都没有看,老百姓住在哪里,我们根本看不到民房。


然后我们再去看到周达观当时1296年去他写道,所有的老百姓都住在草的房子,所以那个东西根本没有几年就要换,甚至两年就要换一次草的屋顶,然后我才发现今天我到吴哥老百姓还是住在这样的房子,他们把所有最伟大的东西给谁?给贵族。可是他们自己是住在最简单的材料盖起来的东西,它最简单,可是也不要忘记简单的草,它也是蔓延绵延最力最强的。所以它的生生灭灭不是用一个伟大的形式在出现,而是另外的一个方式一直在传递下去。所以我就会也许停下来特别去看,用高的树木树干四个树干支撑起来一个高脚屋,上面搭几个木板,然后上面全部是铺草的。然后你会发现比较讲究的家里把草编的漂亮的不得了,可是也许没有人去记忆,也许没有人在意,也不觉得那个是美或者艺术,可是老百姓在那么简单穷困的生活当中,他也会想办法。后来我就注意到不同的家草的编法不太一样,那么这个也许我们会重新思考到人类的文明里面什么叫做利用?刚才提到的老子说天长地久,有一个东西是一直存在的,而存在的力量不是以伟大的形式出现,而是它绵延的力量特别强,一直在生存的方式。


所以周达观这本书其实现在很被重视,是因为它记录到当时的皇宫、神殿、寺庙,可它里面好大一部分在讲百姓的生活,老百姓怎么过日子那些部分,那些女性怎么把一个男人娶到家里来,这种故事。他就是真的在写这个部分,说当地的女子这么有权利,因为对他来讲是中国北方去的男权社会很强,他觉得好奇怪,怎么叫做娶一个男人到家里,因为他的社会结构,所以它不只是一个记录真腊王朝的书,它其实在人类学民族学上变成非常重要的资料,因为他一定在修正他的偏见,他才会记录这个事情。如果他有偏见的话,他可能会觉得这个事情简直不伦不类,怎么会用这样的方法。所以他记录了很多当时女性的部分,对女性她特别压抑的,因为跟汉族的女性角色跟社会地位这么不同,所以他就会特别去描述到很多这一类东西。


所以我想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其实你稍微克服一点点他文言的困难的话,其实非常有趣的一点是,如果他能够重新被白话改写也非常活泼,他里面讲到的很多的生活的细节,可能刚好跟巴扬寺我们刚才看到等下也可以看到浮雕里的东西来做部分的对比。另外在这1200公尺的浮雕当中,我想我再解释一下,我们在吴哥的王朝当中,我们看到雕刻这个东西有圆雕,而且这个圆雕常常是跟立体建筑合在一起,刚才看到佛的脸菩萨的脸,它是一个立体的建筑形态来雕刻,所以你要四面看,所以用西方的专业语言它就叫圆雕,就是希腊雕像画的广场,所以四面要看它叫做圆雕。


基本上东方很少圆雕。为什么这样讲?东方通常它的建筑有坐北朝南的方向性,比如说我们去庙里看到一个佛像,它可能是圆雕,只是在座的朋友可能都不太会有经验说,你跑到庙里特别跑到菩萨佛像背后去看他,然后你如果下次去顽皮一点跑去看,你发现后面是没有完成,可能是一个洞,为什么?因为他觉得你绝对会跑到后面去,因为方向性的关系就是说它是背靠墙的,所以它后面并没有完成,常常是一个洞,后来我常常好几次跑到后面去看,大概都是一个洞。所以如果以这样的角度来看,西方认为它不是圆雕,因为圆雕一定是四面看它才有圆雕的个性,造成圆雕的特性。它是单面性,可是因为它雕得很深,所以我们可以称它为高浮雕。高浮雕就是我们用西方的文字转译过来,就是它雕刻的比较深。还有一种叫浅浮雕,浅浮雕就是我们的钱币上摸起来只有一点点高度就叫浅浮雕。比较起来我们上次讲到的韩国瓦德的浮雕是比较接近高浮雕的作品。今天我们看到的巴扬寺浅浮雕一样,甚至浅浮雕可以浅到,摸起来有一点像平面只有一点点痕迹的,等一下会看到巴扬寺里面有一类的,我觉得会放大给大家看,我们前面有提过阿普萨拉这个观念,就是在印度教的两条蛇搅动没有PC,生命的古诗之海之后,浪花一朵一朵蹦起来,每一朵浪花变成一个黑点,就是非常漂亮的女神飞在空中,她是生命的最早的全员,是印度教出来的东西,我们上次也看到阿格瓦这个壁画里面非常美的阿莎,等一下大家可以看到巴扬的阿萨拉,一部分是在门口的,跟吴哥是比较接近的,还有一个最漂亮是在方形的柱子的4边,用浅很浅的浮雕像刺绣一样跳出3个正在跳舞的女孩子,整个单脚立起来,然后手指完全像泰国舞的那种方式,其实现在很多东南亚的舞蹈可能从这些图像每个重新找姿态,他们已经失传的肢体语言上最美的部分。


就是我刚刚提到说为什么他用这么浅的浮雕去雕,因为浅的浮雕你摸起来有点只有一点点凸起,那么表示说它在风化的过程最容易消失,可是很奇怪,消失有时候是一种美,就是他不确定,我们前面提过西方的心理学家荣格说,美不一定是存在,没有说是消失,它这个美学概念当然很难解释的清楚,就是为什么美不是存在而是消失,就是我们讲一朵真的花跟一个塑胶花,塑胶花是存在的,真的花其实它会消失,可是因为消失它的美才具体,我不知道能不能讲清楚,就是说荣格认为所有一直在那边不消失的状态很难是真正的美。他从心理学上来讲,就说人对一个东西的感动、眷恋、美,其实是因为有一个东西是毁灭跟死亡,它会消失的,所以它才会特别有美的感觉。当然从近代的心理学里面荣格这个流派,后来非常重要,因为在艺术学上很多人在引用他这样的观念,里面的某一种不确定,里面的某一种预知消失的这种感伤,而是他对美特别想要留住,这个时候美跟感伤可能会在一起。我不知道这样讲特别清楚,所以他会用这样的方式来解释说像吴哥的浅浮雕的东西,它在风化的过程里它慢慢好像要消失了。


可是你面对它的时候,你特别有一个东西被呼唤起来,就是你自己心里面对美的渴望会在消失的过程中间渴望出来,我想刚才我提到塑胶花跟花,我不知道是个好的例子。其实有时候也觉得人也是如此,我们知道希腊神话里面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是在讲一个雕刻石像的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他雕石像惟妙惟肖,我说惟妙惟肖,他说跟真人几乎一模一样,但是美得不得了,可能他就不是真的,所以有一天他就爱上了他自己的雕像,他爱上他的雕像,他就祈求希望维纳斯神能够赐予这个雕像生命,维纳斯说你自己做了选择,说好还是赐予生命,可赐予她生命变成一个美丽的女子,他正在高兴的时候,伟大是说你知道她是会死吗?因为她不再是雕像。其实这个希腊的神话故事也碰到像文革的美学的部分是我们会发现我们对所有的美的感动背后有一个东西是不知不觉知道它不会有人存在,它其实在消失中,这个是融合理论真正想要讲的一个部分。


所以我才会提到说等一下大家看到巴扬寺的阿萨拉的部分,在你走过一道一道走廊,因为它很多,所以你看浮雕看佛像都在注意,有时候你不注意到自己阿萨拉了,可是偶然在淡淡的阳光里面突然发现若有若无的阿萨拉的时候,你会不会想到荣格刚刚讲到的话,它的存在是用这么淡的消失的形式在出现的时候,其实有一点,我们今天讲水中的月光,或者是镜里面的花,是镜花水月。


其实在佛经里面隐喻的这个东西的时候,因为它可能不是一个真实的状态,它只是一个幻影,只是幻影一个状态。可是如果今天我们把花固定出来做成了塑胶的形态,不管做到再漂亮,今天我想台湾的讲话是做到惊人的像,可是很奇怪,一旦说它是假花以后,你的感觉不能不介意,这里面就是荣格要讲的东西就是说,因为他少掉了你自己原来对他意图消失的眷恋心,所以荣格一直认为人对一个东西觉得美本身就有一个对死亡跟消灭的意识,他才会珍惜,就是这个变成了近代美学里面一直被讨论的东西。


所以我在吴哥的时候,我也会觉得吴哥的很多东西,尤其在下次我们讲幻灭的时候,很明显它有一个消失性,就是它让你看到几百年当中,这些所有的建筑跟雕刻逐渐在消失的过程,特别是等下大家看到花样四杀八杀,因为雕的最浅,所以在所有的风化过程里面,它已经明明白白告诉你说没有多久它将要消失,它将要不见,所以在那个状态里面的一个很奇特的议论,其实我想这个东西在荣格讲过以后,在很多艺术上被显现过。我想大家知道在像意大利70年代很重要的导演费里尼,他曾经拍过一个电影,是在讲罗马挖地下铁,然后挖到了一个古代的坟墓,所以进去以后墙壁上壁画璀璨辉煌,所有人都呆掉,而在刹那之间你就看到影片哗哗哗两个小时,因为氧化碰到外面的空气以后整个立刻消失,我一直到现在记得那个画面。


可是我到大陆去旅行的时候,你可以看到很多考古学家跟我讲说这个墓现在回填,回填说已经发现了一个墓又回填,为什么?因为发现东西在消失,色彩在变不见,就一接触到空气,2000年前的墓全部就在你当下死给你看,然后你所有的考古学家说我看到了,可是他再也不觉得,可是我忽然觉得他看到的脑波里的记忆,我真想把他抓出来,但是到底那个什么东西是什么?其实非常奇特的一个感觉。有一次电脑忽然到了这边不见了,忽然有那个感觉,因为他会消失,就是他忽然不见的那种感觉。所以我想大家知道,包括像后来被发现的敦煌,现在很多在封洞,因为拍过丝绸之路以后,他一直在褪色,而且越来越快速在褪色。


所以其实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大家都跟刚才讲的荣格的理论有关,而吴哥是最明显的让你看到一个文明突然在眼前要消失,所以所有的人去看他的感觉是非常复杂,所以在下一次我们讲的半页里面会延续这些发扬式的部分的东西,因为它很明显在一直在消失,一直因为上次我们看到的吴哥寺泊思旺,它的雕刻很深,所以你感觉不到那么明显的消失性。可是在巴扬寺里面这个感觉已经在出来到卡普伦斯更明显,更明显,所以我想下面等一下,我希望我们在连续上一个单元还没有看完的这些庶民生活的细节,同时我就开始进入到阿萨拉的建设,就是这些柱子上我们可能已经走过了,因为每个几步就一个柱子,可是你走过的时候你常常其实不太在意,因为有这边有跳舞的女孩子,可是慢慢你忽然发现她怎么在消失的状况时候,你会停下来再看她,所以它变成很特别的一个节奏感。


那么所以它跟最远的佛头、立柱、圆雕、深浮雕、浅浮雕,它不同的深度三种功能,一起在构成他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非常特殊的一种状态,就是错错落落的,这种先消失后消失的状态,可是好像一起在走向消失,很奇特的一个点。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