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史话 050 五等贵族始形成,三大蛮族尽登场

欧洲史话 050 五等贵族始形成,三大蛮族尽登场

00:00
20:23

本期内容

1. 罗马派谁又一次收复了意大利?伦巴第王国是怎么建立的,为什么说它是公国?

2. 欧洲的上流社会分哪几个等级?

3. 阿瓦尔人是柔然的后代吗?斯拉夫人是怎么形成演化的,后来分成了哪几个国家?

4. 罗马新皇帝希拉克略一世是怎么上台的?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集说到东罗马查士丁尼大帝给了手下大将贝利萨留4000人,说你去亚平宁半岛看看,能不能整死那些嚣张的东哥特人。贝利萨留什么人?那一向是人狠话不多,江湖传奇哥,啥也没说,接过了4000人,就渡海来到了意大利。

                            一、收复意大利和伦巴第王国的建立


结果是神奇的事情再一次发生了,老贝就以四千人为基础,一边打,一边招兵买马,居然重新拿下了意大利半岛的南方以及罗马城,和北边的东哥特人斗了一个旗鼓相当,处于僵持的阶段。


四年之后,从战略被动逐渐转为战略主动的贝利萨留正琢磨着如何转守为攻的时候,查士丁尼又是一纸调令,把他重新召回了君士坦丁堡,因为君士坦丁堡北边又有蛮族入侵了,贝利萨留这个消防队员又一次被派出去救火,这哥们这辈子,那就是劳碌命,东奔西走,最后成就的,是老板查士丁尼的美名。


就这样又过了三年,公元551年,蛮族侵略被打退了,疫情也平缓了,东罗马帝国也兵强马壮了,查士丁尼却派了73岁的老太监纳尔塞斯带了28000名士兵,进军意大利,准备一举收复罗马帝国的故土。


那这一次为啥不派贝利萨留,而是让一个老太监去收复意大利?这自然是因为对查士丁尼有利。


我们说依赖贝利萨留三年前开创的局面和制定的策略,这时候的东罗马打东哥特,赢面至少占了七成以上,如果派贝利萨留去,这个胜率几乎是九成以上,但贝利萨留胜利了之后,会不会变成另一个东哥特,查士丁尼对这件事是没有把握的,最关键的,万一贝利萨留造反,他老查是一点儿办法也没有。


纳尔塞斯就是当初尼卡暴乱时,他媳妇狄奥多拉派出去策反暴徒的那个宦官,一辈子对这两口子忠心耿耿,况且,一个太监,73岁了,他还能有什么野心?所以,在查士丁尼来看,军事占优的情况下,最稳妥的就是把帝国大兵交给这位纳尔塞斯。


老太监也算是不负皇恩,他虽然不如贝利萨留有着无比的军事指挥技巧,但这家伙一来手下兵多将广,二来他自己也是诡计多端,再加上他联合了东哥特人北边,西日耳曼的伦巴第人(Lombards),仗着这三样法宝,纳尔塞斯用了三年的时间,灭了东哥特王国,打败了入侵的法兰克人,又一次收复了整个意大利。


这件事在当地意大利人看来,那也算是王师回归,从西罗马灭亡,时隔80年,自己又是罗马人了,自然是挺高兴的,以后好好种地,多攒钱,买头牛,再娶个媳妇,小日子岂不美哉?可惜,这个美梦只做了十四年,就稀里哗啦地碎了一地。


打碎意大利人美梦的,是伦巴第人。


刚才说过,伦巴第人本来是大太监纳尔塞斯的同盟军,可是东罗马人胜利之后,主力就回家了,留下了一些老弱病残驻守,时间一长,伦巴第人就看出来了,这个亚平宁半岛上,俺们的胳膊和大腿是最粗的,那为啥要替罗马人看家护院?自己当老大它不香吗?


公元568年,伦巴第人首领阿尔博因率部开始攻打东罗马在意大利的驻军,在多次取得战争胜利之后,这个蛮族建立了伦巴第王国(Kingdom of the Lombards)。


关于这个王国,有两件事是挺新鲜的,这里要额外说一下,第一,它有一个动态的疆域,地盘一会儿大,一会儿小,原因很简单,它既不能完全征服东罗马帝国在意大利的势力,也没有让对方给打趴下,双方就这样你来我往地僵持了两百多年,一直到它灭亡。而且它这个动态的疆域还不是连成一片的,由于东罗马帝国一直占据着罗马城,伦巴第就被分成了两个区域,南边的叫做小伦巴第,北边叫大伦巴第,今天举世闻名的意大利伦巴第大区就位于当年的大伦巴第,这地方现在每年GDP 4000多个亿,不是人民币,是欧元,妥妥的欧洲三大经济火车头之一,想当年,那只不过是一群蛮族喝酒吃肉的地方。


二、欧洲的上流社会分哪几个等级


第二个新鲜事儿就是关于伦巴第王国的构成,实际上,它是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前那些国家的存在,啥意思呢?它是由一些公国组成的,那公国又是什么呢?一句话,是公爵(Duke)的国。


在《中国史话》里,我们多次说到公、候、伯、子、男这五种爵位,同样地,在欧洲,也有五等爵位,不过实事求是地讲,欧洲的五等爵位,和我们大中华的完全不一样。


中国的五等爵制是设计出来的,早在商周时期,就形成了标准的五等爵,所谓的爵,就是喝酒的酒杯,你在这五等人里的级别越高,和国王吃饭的时候,你酒杯的位置离国王就越近,所以,爵的“位置”就决定了你的级别高低,简称“爵位”。


可是欧洲的这五等爵位,它并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缓慢形成的,也不对应酒杯,只能算是某种贵族的称呼,当然,也是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当初在翻译这些欧洲贵族名称的时候,就因为两边都是五等,就使用了我们儒家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名称,其实他们之间只是一个对应关系罢了。


那么,欧洲的这些贵族名称是怎么回儿事呢?


最高等的公爵是从拉丁语“头目(Dux)”这个词演变过来的,罗马帝国雇佣蛮族打仗的时候,不愿意给他们罗马军队的军衔,就随便找了这么一个称呼,安到了蛮族将领的脑袋上。谁知道这些没文化的大老粗还挺高兴,一个个以获得Dux这个头衔为荣。就拿伦巴第来说,他们缺少一个真正牛掰的人物作为整个族群的老大,导致首领阿尔博因死后,每一个部落的老大都占据了一块地方,为了显得自己牛掰,争先恐后地自称Dux,后来英文叫做Duke,也就是公爵,而他们占领的地方就被后世称为大公国(Duchy)。


“侯爵(Marquess)“这个词本意是拉丁文的“边疆(拉丁文:Marca)”,代指那些受皇帝委托,在边疆行省保家卫国的诸侯,它升到第二等爵位是13世纪以后的事情了。


除了边疆行省,罗马帝国还有内部有钱的稳定的行省,管理这些行省军队的,在拉丁文里,有时候就被称为Comes,而这个词后来就成为“伯爵(Count)”的来历,只不过它的本意还有伙伴,好朋友的意思,谁的好朋友?当然是元老们的,否则,富裕行省军队长官的帽子,咋会落在你脑袋上?顺便说一句,英文里面的郡或者说县叫做county,原意就是伯爵的领土,换句话说,今天美利坚土地上的县长,搁在过去,那就是伯爵老爷。


“子爵(Vis-count)”的这个名字从拼写上就可以看出来,它是“副伯爵”的意思,是在十五世纪才在英国出现,所以,这个爵位是永远不可能超过伯爵的,而且,它和罗马人也没啥关系。


最后是男爵(Baron),意思是国王直接授予土地的男人,这个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只是渐渐地,大家把它看作是五等爵位里的最后一等,以在英格兰最流行。最早在11世纪的时候,英格兰规定男爵以下的人,没资格进入议会,而且在今天的大英帝国制度里,男爵是唯一一个不可世袭的终身贵族,所以,经常被女王封给外国人,反正你死了,爵位就没了,无所谓。


总结一下,公爵、侯爵、伯爵和古罗马的官位有关系,而子爵和男爵都和英格兰有关系,整个演化历史跨越了千年,并且我们现在讨论欧洲贵族爵位,也是以大英帝国为标准的,大家可能都听说过一个词,叫做勋爵(Lord),那就是英国人在五等爵位制确立之后,对于侯、伯、子、男这四个爵位的一个统称,但是要注意的是,对于公爵,一般不称呼Lord,要称呼Your Grace,中文“陛下”的意思。这里面的原因很简单,从中世纪开始,各个公国渐渐地成了主角,称霸一方,呼风唤雨,很多时候,等同于一个国王,那自然要叫陛下。


顺便再说一句,“勋爵Lord”这个词最原始的意思是“守护面包的人”,后来演变为“领主”。英文里还有一个词,叫做Lady,今天大家都知道,是“女士”的意思,但人家最原始的意思是“揉面包的人”,后来演变为“女领主”,到了近现代,才变成对所有女人的一个尊敬称呼。很明显,早期日耳曼人的日子那可真不咋地,领主们就是天天瞎转悠的人。


除了上述五等爵位之外的欧洲人,严格来说,都不算贵族,但后来也有一些人,他们为贵族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些人就让贵族们犯了难,给个贵族头衔吧,这类人太多,可不给的话,又有点儿不好意思。再说了,一点儿荣誉都没有,以后还咋让其他人为保卫贵族阶层舍生忘死呢?所以,一个大家熟悉的词汇就被写进了准贵族的序列,那就是骑士(Knight),后来又诞生了更低一级的绅士(Gentry),在英国的传统里,五等爵加上骑士和有土地的绅士,这七种人就是所谓的上流社会(Upper Class)。


三、阿瓦尔人和斯拉夫人


言归正传,伦巴第王国虽然由很多公国组成,里面有很多自称公爵的家伙,但它却没有把这一套形成一个制度,至于说是谁建立了中世纪大名鼎鼎的采邑制,或者说封建贵族制度,我们稍后再说。现在要来问一个问题,就伦巴第这样一个七零八落,东拼西凑的国家,咋就能在意大利半岛上横行?东罗马难道就不管管吗?答案是,管不了。


我们说公元568年,伦巴第的阿尔博因之所以敢攻打意大利,就是因为东罗马的查士丁尼大帝和名将贝利萨留都没了,这哥俩是在同一年死的,在公元565年接到上帝的召唤,挥挥手告别了人间。


在查士丁尼大帝之后东罗马的几任皇帝,可以说是要能力没能力,要运气没运气,而且更加雪上加霜的是,他们的敌人又增加了,首先北非的汪达尔人被拍死之后,东罗马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导致当地的柏柏尔人(Barbarian)开始造反,让东罗马很是头疼。所谓的柏柏尔人,就是拉丁语“蛮族”的意思,这个词前面我们介绍过,但当它特指一个民族的时候,说的就是北非这片土地上最早的定居者,他们被迦太基人、希腊人、罗马人、汪达尔人、阿兰人轮番欺负了一遍,将来还会被拜占庭人、阿拉伯人、奥斯曼人、法国人、西班牙人欺负,这个悲催的倒霉孩子,就连“柏柏尔人”这个称呼都是罗马人强加在他们头上的,其实,人家本来称呼自己为“阿玛济”,是“高贵与自由”的意思,可惜,就因为武力值太差,弄得一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他们还是被叫做柏柏尔人,野蛮人。


我们说北非的土著造反还是小事,对东罗马来说,更大的麻烦是北边,这时候有两个新兴的民族开始挤占东罗马的地盘,那就是阿瓦尔人(Avars)和斯拉夫人(Slavic peoples)。


对于这个阿瓦尔人,大家应该给他们一个拥抱,因为他们就是我们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后代,那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的死敌,后来他们中的一部分成为蒙古人的祖先,另一部分跑到了欧洲,成为了我们要说的这个阿瓦尔人。


阿瓦尔人给欧洲带去了一样东西,那就是马镫,前面说过,古罗马骑兵的配置,是没有马镫的,打仗的时候就靠着马匹前冲的力量发挥手里长矛的穿刺作用,而阿瓦尔人从中国带过来的马镫,让骑兵可以更灵活地控制马匹,同时解放了双手,效率的提升不是一点半点。


也正是因为马镫这个装备,让阿瓦尔人初到西方时,显得特别强大,他们可以一边骑马,一边前后左右灵活地射箭,所以,很快,一个强大的阿瓦尔汗国就占据了广大的东欧草原,变成了东罗马帝国的邻居。


听到这里,可能有的朋友已经很烦躁了,这个破欧洲,民族也忒多了点儿,能不能少点儿啊?回答就是不能,欧洲历史之所以乱的原因就在这里,它历史上大多数时期,都是多民族共存,而且各个民族都很重要,都曾经呼风唤雨,牛气冲天,你要是略过去了,那就断档了,相当于喝酒喝断片儿了,后面接不上。这就好像是中国五胡十六国的历史,至少,那些主要的国家你必须要讲个来龙去脉,幸运的是,我们的五胡十六国只有短短的几十年,而悲催的是,大欧洲在西罗马灭亡之后,它一直都是五胡十六国,甚至今天它还是。


不过阿瓦尔人并不是我们的重点,重点是由于他们的入侵,导致了欧洲一个固有民族的分裂,这个民族就是斯拉夫人。


斯拉夫人,和前面说过的凯尔特人,日耳曼人合称为欧洲三大蛮族,今天绝大部分欧洲人都是他们的后代,只不过一开始斯拉夫人的地盘比较小,大概在今天波兰的境内,他们出现在罗马人的视野里应该是公元一世纪了,比凯尔特人和日耳曼人都晚了很长时间。第一个记载他们的,就是那个记载了皇后和妓女比赛的老普林尼,这老家伙对所有稀奇古怪的东西都感兴趣,在《自然历史》这本书里,他说北边有一群叫做维内德的人,挺野蛮,不好惹,据考证,这些维内德人就是斯拉夫人。


我们说斯拉夫这个词的本意是“说同一种语言的人”,是这个民族自我认同的一种方式,用来区分当时和他们很近的德意志日耳曼人,但在英文里,它却慢慢演变成了另一个单词,slave,也就是“奴隶”的意思。原因很简单,后来有那么几百年,斯拉夫人,尤其是东斯拉夫人,被欧洲人和土耳其人蹂躏和欺负,男人卖做苦力,女人或者为奴婢,或者为性玩具,总之没啥好事,所以英文才诞生出这么一个单词,也算是世世代代记住了斯拉夫民族的苦难。


和日耳曼民族一样,斯拉夫民族也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东,西和南三个斯拉夫,留在波兰原地,几乎没动窝的,我们称之为西斯拉夫人,他们是波兰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的祖先;跑到欧洲东边的,就是东斯拉夫,后来变成了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等人的先祖;而向南而行,进入东罗马境内的,就是南斯拉夫人,他们是今天塞尔维亚、保加利亚、波斯尼亚、克罗地亚等国人民的祖宗。


                          四、罗马新皇帝希拉克略一世上台


和日耳曼民族不同的是,斯拉夫人分为三个部分并不是完全自然形成的,甚至可以说是被迫的,根源就是上面说的,来自亚洲柔然部落的阿瓦尔汗国。斯拉夫人被他们打败之后,就渐渐地分为了上面的三个部分,一些人南下进入东罗马,这是一个很自然的选择,当时的罗马人,比起阿瓦尔人,对斯拉夫的威胁还是要小很多。


所以呢,公元六世纪末期,东罗马四面八方都是敌人,意大利的伦巴第王国,北非柏柏尔人,南下的阿瓦尔汗国和南斯拉夫人,还有老对手波斯的萨珊王朝,哪一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可是面对这样的情况,公元582年上台的皇帝莫里斯(Maurice)不仅丝毫没有担心,还可能心中窃喜,为啥?因为这小子决心做一个大帝。想成为大帝,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打仗,于是,他四面出击,准备大杀四方,同时做了下面四件事,第一,在境内清除南斯拉夫人和阿瓦尔人;第二,派总督去意大利和伦巴第人死磕;第三,派总督去北非找柏柏尔人决战;最后一个,他自己亲自率军去进攻波斯。


我们说莫里斯的军事水平并不差,因为他在和波斯的两场关键战役里都赢得了胜利。但是这些是没什么鬼用的,原因是他既没钱,又没有搞经济的办法,只能横征暴敛地向老百姓收税来填补他的穷兵黩武,最终酿成了民变加兵变,被一名叫做福卡斯(Phocas)的将军干死。


这位福卡斯当上了东罗马帝国皇帝之后,一改莫里斯穷兵黩武的做法,对外那叫一个怂,他给阿瓦尔汗国加倍的年贡,多多地给钱;波斯人进攻,他消极抵御,任凭对方占据叙利亚和大片小亚细亚的领土而不管;对于意大利的伦巴第人,他更是不闻不问,只是一味对罗马城里的那个教皇大献殷勤,颁布文书,认可了教皇在基督教事务处理上比皇帝更具有优先地位。就因为这个马屁拍得好,今天在罗马广场上,还有一根大圆柱子,那是天主教为了纪念这个怂货而树立在那里的。


但对外是一个怂货,不代表对内也是善男信女,福卡斯对东罗马境内老百姓比谁都狠,尤其是对犹太人,以及基督教异端阿利乌派,那就是四个字,残酷镇压,而这最后也导致了和莫里斯一样地后果,四个字,民心思变。


我们说民心一旦有变化,就会被一些有野心的家伙利用,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一次利用民心的,叫做老希拉克略,当时是北非的总督,他本来是前一个皇帝莫里斯的死忠粉,而且也是莫里斯提拔上来的,福卡斯砍死了莫里斯,老希拉克略很伤心,当年就曾经领着自己儿子小希拉克略和一众北非将军,在遥远的埃及隆重祭奠了莫里斯。


当看到全国人民都对福卡斯议论纷纷,民心可用的时候,老希拉克略觉得时机到了,于是在公元608年,举兵造反,讨伐福卡斯。两年之后,当他的儿子小希拉克略打到君士坦丁堡的时候,福卡斯的不得民心酿成了最后一杯苦酒,他被城内的贵族们抓住,献给了小希拉克略。后者处死福卡斯之后,奉老爹的命令,登基成了东罗马的新皇帝,这就是希拉克略一世(Heraclius I),也是东罗马百年希拉克略王朝的开创者。


据说,新皇帝在处死福卡斯之前,两个人有过一段短暂的对话,希拉克略一世问福卡斯:“你就是这样统治国家的吗,恶棍?”福卡斯瞪着不屈的大眼睛,反唇相讥道:“小子,你能统治得更好吗?”


那我们说希拉克略能统治得更好吗?这个,我们下集再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三丫家的丫

    这个破欧洲,民族也忒多了点儿,1500多年前斯拉夫人就分裂成了三部分,今天依然在继续着这样的悲剧。

  • 听友68365667

    先生真是知识宝藏,作品内容太丰富了,值得一听再听

  • 卡西莫多李

    电影里怎么有个勋爵呀

    枫落白衣 回复 @卡西莫多李: 这是对所有有爵位之人的尊称,类似韦爵爷

  • 1x903360m7784

    以前我以为中国那么乱够丢人的,现在发现欧洲更乱,看来谁也不用说谁,大伙都是野蛮人。我粗略算过中国两千年历史,战争与和平各占一半,一千年打仗,一千年消停。不知道欧洲是乱打的时间多还是消停的时间多?

    十方天黑 回复 @1x903360m7784: 欧洲大陆就没统一过,更乱!

  • 1393590pogo

    是我听过的欧洲史中讲得最清楚的

  • 13509025pek

    关于斯拉夫这个名字的由来我有个猜想,因为很多斯拉夫首领名字叫啥啥斯拉夫,比如雅罗斯拉夫,米洛斯拉夫等,就行韩国人说话最后都带个思密达,于是中国人就管韩国人叫思密达一样,欧洲人也就管这些人叫斯拉夫人了。权当博大家一笑吧

  • 疯神演戏

    来了来了

  • 听友260737461

    欧洲的历史就是一部砍头史,不是你砍我,就是我砍你,

  • 烟斗A10

    欧洲真乱!没有最乱,只有更乱

  • 董大ye

    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