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党⑦斋,必有明衣,布。⑧食不语,寝不言。⑨席不正不坐

乡党⑦斋,必有明衣,布。⑧食不语,寝不言。⑨席不正不坐

00:00
14:32

乡党篇第十-

斋,必有明衣,布。斋必变食,居必迁坐。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噎而谒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⑨席不正不坐。

斋,必有明衣,布。斋必变食,居必迁坐。斋是指的斋戒之时,斋戒之时通常要做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沐浴,第二件事情吃斋,第三件事情迁居。

斋,必有明衣。这里的明衣指的是浴衣,浴衣是布做的,沐浴过后身上的水迹,干了以后才可以换上衣装。“斋必变食”,在斋戒之时,要改变原来的饮食习惯,第一点不饮酒,但是不饮酒非强制,可以饮,不能饮醉。不食荤,这里的荤指的是韭菜、葱、蒜之类的,刺激性的蔬菜和食物。这个荤类的是不吃的,因为气味比较大,并且身体内的气会变得不清净,斋戒是要明心净气的,让身体内的气保持纯净。

居必迁坐。住的地方也会迁居,从内寝迁到外寝。第一,不与妻妾同房,保持身体的清净洁净;第二,不听乐,因为斋戒本身就是为了清心寡欲的。不同房,不听乐,并且不闻家事,家里的大事小情不动、不听、不闻,都是为了让自己的心变得更静。

当一个人身心清静的时候,参加斋戒祭祀的活动,可以更好地感应神明。但凡有斋戒的时候,通常是祭天、祭祖,所以古人非常重视祭祀的活动,无论祭天还是祭祖,都是祈福的,祈福要保持身心清净,身心清净就要提前去做斋戒。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接下来这段话在祭祀和斋戒当中,对于吃的食物是有具体的要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里的脍是指的细切,所吃的食物不求精细,简单干净就可以了。但同时我们讲素其位而行,不求精细不代表不可以精细。如果做得精细,我们就吃得精细,做得不精细,粗茶淡饭,我们同样可以吃,不挑剔、不苛求、不求精。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对于吃的东西不要求精细,但是坏掉的东西是不能吃的。饐是腐坏。餲是久而变味,放的时间长了,改变了原来的味道,也就是坏掉了。鱼馁,这里的馁是指的烂掉的,败是腐烂。所以这句话翻译过来很简单,腐坏的东西,变味道的东西,不食。

色恶,不食。臭恶,不食。色恶:食物坏掉了才会变颜色,不食。臭恶:闻到的味道坏掉了,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失饪是指的烹饪不当,过生或过熟都不再吃。“不时,不食。”这里的时有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不是吃饭的时间不食。

第二个含义,不是到季节的食物不食。那个时代和我们现在是不一样的,没到季节的食物或者蔬菜,就说明它是生的,不像我们现在科学这么发达,方法这么发达,可以有很多反季的水果和蔬菜。但是在那个时候是不同的,所以不到它正常成熟的季节是不食的。

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割不正,”比如说以前古人杀猪,是要有固定割肉的方法。比如说头是头,耳朵是耳朵,排骨是排骨,里脊是里脊,肉是肉,必须要把它分割清楚的。所以“割不正”,也就是没按礼制分割的,不食。“不得其酱,不食。”古人吃什么样的肉,配什么样的酱,如果肉和酱不匹配,不食。

为何割不正,不得其酱也不食?因为有违礼制,古人讲一个字叫正。无论是吃饭、穿衣,包括割不正,席子摆得不正都不食,不吃。比如说,这个食物不是这个季节该吃的,不吃;不是吃饭的时间,不吃;因为有正才会有序,所以古人非常讲一个正字,一个正人君子,什么事情都不能乱,包括行、住、坐、卧,站要是正的,坐要是正的,即使在睡觉之时也要求正。

我们上一讲学过,穿的衣服,外面黑色里面黑色,外面白色里面白色。在家居之时,穿家居的服装。除了有大被子,还要有小的卧被。所以古人要求非常正,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必须有相应的物来配合,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都必须要求正。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食是指的主食。肉类的菜虽然很多,但是吃肉的数量,是不能超过主食的。第一是因为不贪,不能贪多。第二点,少吃肉,少杀生。“唯酒无量,不及乱。”酒是不限制数量的,但是不能喝醉,喝醉就会乱性,乱性就会失德。

沽酒市浦,不食。沽和市都是买的意思,买来的酒和肉脯是不食的。可以喝酒,不限制数量,只要不喝醉,不乱性情,不失德就可以。但是,买来的酒和外面买来的肉脯,是不食的。

为什么呢?这一段是在斋戒和祭祀之时,所以斋戒和祭祀之时要求的是吃的食物要清净,为了保持净心,身心清净的状态。这个时候买来的肉脯和酒,不知道会不会有浊气,所以在这个期间,买来的酒和肉是不食的。只喝自家酿的酒,自家做的肉,并且肉还要正,割不正也不食,还要是这个季节相应的,否则不食。而且它不能坏掉,不能有不好的味道,变了颜色的都是不食的,都是为了求一个正字,都是为了求一个身心的清净。

不撤姜食,不多食。吃过饭以后姜是不撤的,要吃姜,吃姜可以去腥,但是不多食。

祭于公,不宿肉“祭于公”,就是参加国家的祭祀活动。通常参加国家的祭祀活动,活动结束之后,祭肉是要分给大家的,分祭肉也就是分福气。“不宿肉”,当天就要吃掉的。因为祭祀活动有的一天,有的两天,肉是不能超过三天的。所以分回来的祭肉回到家里,当天就要把它吃掉。第一,不能浪费;第二,如果它坏掉了是不能食的,如果不食就等于浪费了福气。

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这里的祭就指的是家祭了,家里的祭祀活动的肉,三日之内要把它吃掉的。如果三日之外,肉就不食了。

食不语,寝不言在吃食物的时候不说话的,睡觉的时候不言语。吃饭的时候为何不说话呢?因为口里有食物,说话它就会喷出来。“寝不言”,睡觉的时候是不言语的,为了心静,为什么会失眠呢?就是因为心不静,念头比较多,挂在心上的事情比较多,所以睡不好。

我们再来延伸一下,到了我们现在,不光睡觉的时候不要讲话,也不要动心思,不要动念头,不要刷手机。因为我们在不停地动念头的时候,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在刷手机的时候,在说话的时候,都会导致心不静,心不静,睡眠则不安稳。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斋如也。疏食是指的粗粮。菜羹是指的菜汤。瓜祭是必须也要祭的。即使吃着粗粮、菜汤也是要祭一祭的。依然要保持庄重、严肃、恭敬之心,“必斋如也”。

席不正不坐。这里的席不正有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长、幼、尊、卑有序,各循其位。每个人都有他自己固定的位置,如果不该是你的位置,你坐在那里了,这个是不合理的;第二个席不正是指坐的坐垫,如果摆放不正,是不坐的。

古人讲人正,人一定要正,无论从生活当中的行为,还是从心里的状态,心里的态度都是要正的。一个人衣冠要正,站要正,坐要正,食要正,心态要正,要正守自己的道德标准。一切都要求一个正字,如果你越了本位就称为不正。

比如说,这个位置本该是他人坐的,但是你没有顾长、幼、尊、卑的次序,坐在那个地方了,这就成为乱。因为在春秋那个时候礼崩乐坏,本身就是乱世,仁义道德推行不下去,周礼推行不下去,所以孔夫子就要求这一个正字。这一个正字,也是周公所制定的周礼当中秩序的一种维护方式。同时这句话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席不正不坐,不该是我们坐的位置不能坐。

我们把它延伸出来,不该是你拿的东西,不能拿;不该是你得到的东西,不能得。到了现在的我们也是一样的,其实心中就因为缺少了这一个正字,所以人们的价值观才会乱,总会不停地对外去攀比,才会贪得无厌。

如果我们每个人心中恪守一个正字,不该是我的东西,我绝不会要的;不该是我坐的位置,我绝不会坐;不该我贪的东西,我绝不会贪。这个时候我们的心态就会正,人的行为就会中正,平时自己生活当中,日常的行为也会要求自己是正的。我们走路要正,坐在这里要正,吃饭的时候要正,衣冠要正。所以不停地要求自己,符合正字,自己就会成为一个翩翩君子。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