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篇第十一①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先进第十一,到了先进篇讲了孔夫子和弟子之间的对话,言语以及对一些弟子的行为讲的一些道理。乡党篇讲的是孔夫子的行、住、坐、卧,饮食衣着,可以让我们去学习孔夫子身上的行为,学习仁、义、礼、智、信。到了先进篇我们可以从孔夫子和弟子的对话当中学到仁、义、礼、智、信,具体的体现和如何去应用。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先进和后进是相比较而来的,先进指的是前辈,后进指的是晚辈,也就是孔夫子春秋时代的人,称为后进。先进是指在孔夫子之前的那些人,先前的人对于礼乐这件事情来说,野人也。当下的这些人对于礼乐这件事情,君子也。形成了一个对比。什么叫做野人呢?乡下之人,不成系统未加修饰的样子,我们称之为野人。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君子,看上去很好,更有系统更有礼仪。
我们来体会这句话的道理。比如说我们看春秋时候的那些前辈。比如说看七八十年代的人,看我们的父辈,看我们爷爷那一代人,相比于我们现在的文化来讲,野人也,就是没有现在先进和成系统。时代是在不停地进步和发展的。比如说,之前人的穿着,我们会觉得很土。我们听之前的音乐,我们会觉得不够流行不够时尚。我们再看以前的发展,以前人们所用的东西,如果和现在相比较而言都是落后的。所以这个野人也,是相对而言,它是不成系统的,没有我们现在看上去更好。我们说现在要求守的礼是不是越来越少了?实则不是,它只是礼的形式变了。比如说古代的人讲礼,现在的人也讲礼。现在的礼变得更细致更宽泛,各行各业都有它自己要遵循的礼节。
再比如说,乐。孔夫子那个时候的乐和现在相比,那个时候的乐少的,是不成系统。现在我们的乐细化的更多。比如说,有流行,有美声,有通俗。比如说有各种戏曲,京剧、豫剧,我们分的类别更多,所以一定是比以前更加先进的。所以无论到任何一个时代,如果和之前相比,我们现在都是更好的,更系统的。再过三十年,五十年,一百年以后,后人再看我们现在所用的东西,所守的礼、所听的乐,我们又成了落后的了。如果那个时候后人讲,我们现在算是野人也,那个时候看上去君子也,比现在会变得更加先进。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但是如果说到用,孔夫子说我还是选择先进也就是前辈们。为何呢?这个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因为前辈更尚质,他用的是质朴的东西,用的是纯朴的性情。比如说孔夫子那个时代,礼崩乐坏。但是看上去像君子的多,可是人们从内心从本质上并没有去守礼乐。而之前的人不一样,虽然没有那么多的礼乐,可是人们从内心却是质朴的却愿意去遵守。
我们举现在的例子,也是一样的道理。比如说和七八十年代的那个时候人相比,那时候可能没有那么多的礼乐,而我们现在可以学习的文化变得更多。但是如果你从整体来看,我们现在看上去好像君子的样子,呈现出来的很好,但是却不如七八十年代的人更质朴更淳朴更踏实。那个时候表面看上去似乎不够,像野人。可是,那个时候的人却更质朴,他的行为却更贴近于仁、义、礼、智、信。而我们现在学习了很多礼乐文化,但是更多的是流于了形式。所以这句话在告诉我们,内在是远远大于形式的,质比文更重要。
我们学习传统文化,也是一样的道理。这时候就会有两种人,第一种人,文,学得很好,君子也。看上去学得很好的样子,对于文化倒背如流,对于知识掌握的很多。可是却没有质朴的东西,内在并没有真正的去修身,所以这个时候就流于形式。而另外还有一种人,可能背不下来,我对于圣贤的文化也不能了解的那么清晰。可是学一点修一点,自己的内在是可以跟得上的。如果这两种情形,孔夫子说了,我要选内在的,要尚质,选择品质好的,而不是选择形式更大的。
那么这两种状态,都不是我们要追求的状态。儒家讲一个中字,那么最好的状态是文也学得好,质也修得好,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我既有内修的过程,同时我可以出口成章,这个固然是最佳的状态也是我们追求和要去前往的状态。如果不能达到这种取中的状态,文质彬彬的状态,我们选内在更质朴的,而不是选流于形式的。
我们再看生活当中的道理,也是如此。比如说我们买一个东西。,买一个东西最好一定是又好看又实用,品质又好。可是当我们没有条件达到的时候,那我们选择更好看,还是选择更实用呢?通常会选择更实用的那一个。虽然看上去没有那么好,可是它的性能、它的品质更好用。比如说买一辆车子,固然是又好看性能又好,又实用质量又好的,这是最好的状态。可是我们要二选其一的时候呢?我们去选择实用的,性能好的。
再比如说我们团队当中,去招一个员工是不是如此呢?我们理想中的员工一定是他又成系统,看上去也很好,同时他又能踏实努力地去工作,这是最好的状态。可是如果不能两者兼具呢?我们宁愿选择踏实肯干的员工,而不是嘴上说的很好,一说起来一套一套的,可是真正做起事情来的时候,他不踏实,并不能真正的创造业绩,这样的员工我们要选择更质朴的。
比如说,在销售团队通常就有这样的情况。有一种人很系统,一说什么都懂什么都明白,可是真正拿业绩的时候,拿不出来。还有一种人不成系统,平时让他讲系统的东西他也讲不出来。可是真正做起事情来的时候,他是可以拿业绩的。所以如果两者选其一,我们一定选内在的,那个质朴的,而不是选流于形式的那一个。但是我们现在似乎很多人都活反了,买一个东西,我们买好看的,最后你会发现它质量会有问题,并不实用。我们招个员工,招嘴上会说的巧言令色的,可是接触一段时间你会发现这个人并不实用,并不踏实。
比如说,我们交朋友,有的时候我们可能喜欢那些能说会道的,愿意去赞美我们的。可是你交往下来会发现这个人秀而不实,他并不是像自己说的那个样子,这个时候我们要选择交友,选择那些看上去似乎没有那么会讲,可是真有事情他能去帮忙,真有事情他能去做,这个是一个人内在非常好的品质。
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这句话我们把它理解以后,在生活中处处可用。比如说,我们用来修身,要懂得内在内修更重要,而文放在其次。如果说我们只学了文,对于文化对于知识倒背如流,可是并没有解决内在的贪欲,并没有解决我们的烦恼,又有什么意义呢?徒有其表,它是形式上的东西。但是如果改变了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状态,让自己内在有修养,内在有德行,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说如用之,则吾从先进。我还是崇尚内在的质朴的东西。比如说我们教孩子也是一样的。如果这个孩子看上去聪明伶俐,学了很多技能。如果让我们来选择,我们宁愿让他内在变得更有仁德,更有忠信,更包容更博爱,而不是流于形式和表面。我们招一个员工也是如此,有的人能说会道巧言令色,讲起话来很流畅,可是真正做事情的时候,并不能踏踏实实地去创造业绩和价值,这个时候我们是不要的,我们宁愿选择憨厚老实的质朴的,可以踏踏实实去工作的人。
我们交朋友也是如此,我们选择踏实的仗义的,忠信之人做朋友,而不是选择流于形式和表面。平时说的很好,真有事情发生的时候就开始远离,开始躲避,这样的朋友不能交。
我们谈感情何尝不是如此,不一定选择浪漫的、有情调的、会说的,我们选择踏实的,肯过日子的,顾家的,这个比什么都重要。可是往往我们没有《论语》这样的思维,所以我们都在选择形式,当你选择形式的时候往往会受到伤害。说,我找的这个员工怎么这么不努力呢?因为你选择那一刻就决定了结果。我找了一个人是渣男(渣女),他总伤害我,因为我们没有这样的思维,所以你选择的那一刻就注定了结果。
我们说我们交的朋友怎么总是欺骗我们呢?真正有事情的时候没有人来帮忙呢?因为我们没有这样的思维,所以选择的时候就注定会有这样的结果。
我们培养孩子也是如此,这个孩子看上去哪都好,可是他的内心怎么如此的脆弱呢?那是因为我们不懂得去培养。我们学习《论语》讲过贤贤易色,我们不要注重那些色相的东西,那些外表的东西,而要注重一个人是否贤德,是否有好的品质。这是我们修身之道、取人之道、培养孩子之道。当我们有这样的思维,从根源上就可以解决生活当中这一切问题和隐患。
如果我们再上升一个境界一个层级,我们就要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个孩子培养他的内在、培养他的德行。当他这个德行有了以后,我再去培养他的才华他的技能。一个员工也是如此,我先选择那个品质本质更好的,这个时候我再教他文,再教他才,再教他技能。因为技能相比而言更好学,文也是一样的,文化、知识相比之言更好学。但是人的本质,你要改变起来是更难的。所以先注重一个人内在的德行和本质。接下我们再去培养他的文采,再去培养他学文,再去培养他的才能,再去培养他的专业技巧。所以最后我们要达到的一定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德才兼备,但是我们先取其内在,先取其德,再培养其才。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