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党篇第十⑩-⑪
⑩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階。
⑪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这里指的孔夫子在和邻里乡亲共同饮酒之时。杖者:指的拄着拐杖之人,通常六十岁以上的人拄拐杖,所以这里的杖者指的是六十岁以上的老者。老者出,我们才跟着出,这是一种尊老、敬老的表现。老者未出不敢出,老者既出不敢后。当老者没有出去的时候,我们是不能出去的,但是当老者出去以后,我们要紧跟着出去的,不敢后。所以这里说:“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参加乡里的饮酒之时,老者离席的时候,我们也不坐在那里吃吃喝喝,也要跟着离席的,跟着一起离开。
我们从中再来延伸,看看孔夫子身体力行,所提倡和推崇的这种敬老的行为。孔夫子本身是为官之人,从政,做大司寇的并且代理相事。而且孔夫子无论从学识、德行、名望、官位,都是比邻里乡亲要高出很多的。
再反观生活当中的我们,当我们的学识、智慧、名望、官位、财富如果高于别人,这个时候很容易生起傲慢之心,很容易变得高高在上,而孔夫子却不是,无论自己多大的官,还是自己多有学识、多有名望、多有智慧,在邻里乡亲面前都是很谦逊有礼的,很尊老、敬老的。
邻里乡亲一起饮酒之时,老者出也就跟着出,老者不离席,不会跟着离席的。所以孔夫子的行为就是我们的表率,他在推行周礼,无论身份贵贱,在老者面前都是要尊重的,不升起傲慢之心。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階。傩:傩礼,是一种迎神驱鬼的活动。乡里会做这样的活动,驱除一些不好的能量,迎接一些好的能量,迎吉祥。
朝服而立于阼階。朝服:穿着平时上朝的衣服。阼階:东边的台阶。中华的文明自古以来都是以东为尊,所以通常东边是供奉着祖先的,这个时候孔夫子穿着朝服,朝服是有官位的代表身份。站在东边的台阶,以保护乡里的祖上。
“傩礼”这样的一个风俗活动本身就是驱鬼的,这个时候担心影响到祖上的安宁,所以孔夫子站在东边的台阶以示守护。这里讲的乡人傩,也就是并非孔夫子自家的事情,而是邻里乡亲的事情。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孔夫子的思维和行为准则,事事关己,邻里乡亲发生的事情都和自己相关。我自己做官的,我自己是强大的,自己是有身份的,是有地位的,就起到了保护的作用。所以站在东边,让乡里的祖上得以安宁,不被这样的活动所干扰、所侵扰。
从这一点上我们再延伸到生活当中,当我们自己有一定的学识也好、智慧也好、能力也好、财富也好、位置也好,要懂得去帮助他人的,尤其是要帮助身边亲近的人。《中庸》讲:“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先从最亲近的人开始,最亲近的人家里人,再接下来就是乡党,尤其是古人非常注重乡党邻里之间的关系。
那我们现在也是一样的,当我们自己有智慧、有学识、有能力的时候,当我们自己变强大的时候,首先帮助自己身边的人,然后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同事、自己所在的企业、所在的团队,再接下来可能就是我们身边的越来越远的那些范围的人,逐渐地到泛爱众。
所以这是关于仁德的从内到外的体现。从我们身边最亲近的、最小范围的人,然后逐渐地往外扩大,去帮助更多的人。这是一种思维方式,当我们有这种思维方式的时候,也就是在践行仁德之道,从身边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从身边能帮助的人开始帮助。
整个这一句话,通过孔夫子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一个敬字,孔夫子心中是怀着这一个敬字,充满着敬意。当有敬字的时候,和乡党之人共同饮酒相处之时,我们就懂得尊敬老者,尊敬每一位乡亲。
当乡里组织这样的活动,迎神驱鬼,心中怀着敬意,就想到要去保护,我站在东边的台阶,穿着朝服,让乡里的祖上不受侵扰,得以安宁。祖上得以安宁,乡里乡亲自然也就得到安宁。
当我们心中怀着这一个敬意的时候,我们自然从行为上就是守礼的。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为什么会失了礼节呢?为什么会变得傲慢无礼,就是因为心中没有这一个敬字,当我们心中有敬意的时候,就懂得恪守礼节,谦逊有礼。
问人于他邦。他邦:指的是其他的国家,其他的诸侯国。问人:是托人问候。通常托人问候他邦的朋友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我专门去托人到其他的诸侯国,去问候我的那些朋友安好。第二种情况,有他邦之人来到这里,带来了朋友的托付和问候,或者说正好出使我们所在的这个国家,那个国家又有我的朋友,我就会托付来到这里的人,带去我对朋友的问候和思念之情。
孔夫子在鲁国是做官的,并且孔夫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他的朋友通常也都是为官从政之人或者说贤德之人,有学识之人,懂周礼之人。
当托人问候他国的朋友,“再拜而送之”,以示对朋友的尊敬和心中的诚意。通常古人相见都是要拜礼的。“再拜而送之”,就是拜两次,以示重视和感谢。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康子:指的是鲁国的季康子。季康子在鲁哀公时期为正卿,也就是对于孔夫子来说,他是处上位的,正卿属于上大夫,而孔夫子属于大夫也称下大夫。季康子派人赠送药品,这个时候是在孔夫子有疾病之时,送来的药品。通常古人送药都是送补药,因为并不知道具体得的什么样的病,也没办法对症下药,所以通常馈药送的都是补药。
拜而受之。坦然地接受,表示感谢。我们从这里去体会“拜而受之”这句话,当别人赠送给我们药品,或者赠送其它的物品都一样,我们坦然地拜而受之,接受就可以了。礼尚往来,当有合适的时机,我们再馈赠回去就可以了,而没必要去推脱。
丘未达,不敢尝。未达:是不清楚,不了解。所以说不敢当面尝试,古人通常送吃的东西都要当面尝,以表示尊重。但是这里送的是补药,孔夫子很坦率、很坦诚,说我不了解,我不清楚这个药是什么样的药,所以我不敢去尝,请求您的见谅,这句话对我们非常的重要。
我们延伸到我们的生活当中,首先孔夫子是坦然接受的,接下来他很坦率、很坦诚地讲自己的心里话:“这个药效我不了解,我还不清楚,所以不敢尝。”这就讲到了一个诚意的问题,一个坦诚的问题。
在生活当中往往我们恰恰是相反的,当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心里可能是不接受的,或者我们是不了解的,我们是不清楚的,很少有人会坦诚地去面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清楚就是清楚,了解就是了解。
我们举一个工作当中的例子好理解。比如说工作当中碰到一个问题,不会就是不会,会就是会。但是很多人恰恰相反,这个事情我明明不会,我还要装作会的样子,这个时候我们就很难学习到新的东西,很难增长自己的智慧。
并且如果你是不会的,你非要说是会,其实旁观者清。别人看得清清楚楚,只不过没有人愿意当面揭露而已。即使我们可以瞒得一时,为了我们自己说的谎言,我们需要不停地去圆。
我们说我会一个事情,别人就知道了他会,人家遇事情的时候就来问,最后你会让自己很辛苦。我明明不会,可是别人不停问的时候,我又要装作去会,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很累。
在生活当中也是一样的,往往我们撒了一个谎,我们要拿出十个,甚至一百个谎言来圆我们曾经说的某一句话。在什么时候不经意间,我们就会把这个话说漏,因为假的就是假的,你会每次说都不一样,这个时候别人是很清楚的可以看到的,别人就会知道这个人不坦诚,这个人没有诚意。
所以在生活当中,我们真的要很真诚地,很坦然地去面对自己的问题。面对自己会和不会的那些事情,我清楚就是清楚,了解就是了解,不了解就是不了解。这是我们学习儒家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核心观点、核心思维、核心的行为方式。
我们越是学习圣贤的文化,越是修身以后,我们越会活得真实自然和洒脱,很多事情我都可以直接地去面对,我有问题就是有问题,了解就是了解,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一种坦诚的思维方式,只有坦诚的人活得才能心无杂念,才会潇洒。如果我们每天想着别人可以接受的方式去讲话,就是“巧言令色,鲜矣仁。”
想一想我们在生活当中是不是这样的,我想对领导说一句话,说一件事情,我们首先不是想着要坦诚地去面对,而是想我如何说领导才会高兴、领导才会喜欢、领导才容易接受,这个时候就是巧言令色的,而没有从事情真实的角度,和自己内心的坦诚去出发。
我们谈感情的时候也一样,交朋友的时候也一样,我们第一个思维想的如何让对方觉得高兴,我们想取悦他人,其实这个是错的。当我们坦诚、真实地去面对的时候,对方其实反而容易接受,并且有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及时地修正。所以学习儒家文化要懂得“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要有诚意,要有坦诚地去面对自己,面对问题,首先我们不能自欺,更不能欺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