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帝王》第一讲(5)道家治天下的方法

《应帝王》第一讲(5)道家治天下的方法

00:00
10:23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道家治天下的方法

“又复问。无名人曰:‘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看来,天根的修养很好,似乎没有被无名人的愤怒所影响。他又一次问如何治理天下。无名人看他态度诚恳,于是就告诉他道家治天下的方法。

道家的方法是什么呢?那就是无为而治、游心于淡。我们的心每天都是浓浓地在七情六欲里面打转,很难保持本性,顺乎自然。“合气于漠”,这个漠,指清静无为。

作为一个高明的人,有这点功夫也就不错了。我们都知道成都武侯祠那副对联:“文章与伊训说命相表里,经济自清心寡欲中得来。”清心寡欲就是“淡”,但是经邦济国的才干,恰恰就出于这个“淡”,出于清心寡欲之中。一个人私欲多了,在官场中多半搞不好。真正有所作为的人,往往是无私无欲的人,在官场中才稳得住。私欲多了,你就会有对立面,小辫子就容易被人家抓住。只有心淡,远离私欲,才能不犯法网,既不犯老天爷的法网,也不犯王法的法网。

我们看这个“合气于漠”。现在的人都不懂得合气啊!自身的气乱跑,该吃饭的时候不吃饭,该睡觉的时候不睡觉,脾气大,麻烦多,心气不顺,五脏之气不顺。你不守子午二时,身上的阴阳之气就不顺;七情六欲没调理好,你的情志之气也就会不顺。我们应该清静无为,合于自然。合气,不能让气散乱和分离了,这些都要顺应物化之自然,不能妄加作为,才能“无容私焉”。只有除掉私心、私智,我们才能顺应自然。如果大家都游心于淡,特别是君主们、领导们能够游心于淡,上有所好,下必效之,领导都提倡廉洁,做到廉洁了,下面的人也就廉洁了。这个教化也就形成了。

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事例很多。严格说起来,文景之治也好,贞观之治也好,都包含有这样的因素。贞观之治也学了一些汉文帝的方法,只不过那个时候唐太宗文治武功都很显赫,人为的痕迹比汉文帝时期重得多,但是他还是想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毕竟他也姓李嘛,自称是太上李老君的后世子孙,还是要强调黄老之术的。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以后,内政外交也还是想尽量使国家处于一种无为而治的状态。宋太祖最讨厌有人提主张和建议,因为一有主张和建议,就会把章法打乱,把民心扰乱。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国的政治往往就是这样。

但就算认识到这一点,好多朝代也没有怎么理顺。有明君贤相,国家就会顺一点;君不明,臣不贤,国家就会混乱。规矩都是一样的,主要是看由谁来执行。规矩重要,执行者更重要。

 

大道手中的棋子

庄子在《应帝王》里,通篇都是寓言故事,没有多少议论。他通过这些有趣的寓言故事,自然而然地把道家无为之旨形象地阐发出来。

我们再看下一个寓言。“阳子居见老聃,曰:‘有人于此,向疾强梁,物彻疏明,学道不倦。如是者,可比明王乎?’老聃曰:‘是于圣人也,胥易技系,劳形怵心者也。且也虎豹之文来田,猿狙之便执藜之狗来藉。如是者,可比明王乎?’阳子居蹴然曰:‘敢问明王之治。’老聃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

庄子在这一段里,通过阳子居与老子的对话,让大家好好体会一下有为和无为。什么是有为?什么是无为?我们平时往往会有许多猜测。阳子居见老聃,这里的阳子居就是杨朱,字子居。其实这个故事也是虚构的,因为老子生活的时代略早于孔子,而杨朱则是与庄子、孟子等同时代的人物,比老子时代至少晚了一百多年。

阳子居就问道:“有人于此,向疾强梁,物彻疏明,学道不倦。如是者,可比明王乎?”这是一种有为的状态。“向疾强梁”,就是敏捷果断;“物彻疏明”,就是对事务的处理非常有条理,疏通明达。这个人不仅向疾强梁,物彻疏明,并且还能够学道不倦。这样的人,可以和明哲的圣王相比吗?我们看看现代人,能够达到向疾强梁,物彻疏明,学道不倦,那已经算是不错了,了不得了!要达到这样的境界,也确实不容易。但是这样的人在老子眼中,却是一文不值。

老聃曰:“是于圣人也,胥易技系,劳形怵心者也。”老子就说了,对于体道的人来说,他们不过是钱粮师爷之类的,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给老板打工的人。技术越多,越能干,就会把自己捆得越来越扎实。所谓人为事累,就是这样的。

“且也虎豹之文来田,猿狙之便执藜之狗来藉。”老子又说了,为什么虎豹容易被猎人猎取呢?因为人们,尤其是富贵人家,喜欢用虎豹的皮来作为装饰,所以组织了一次次的猎虎、猎豹行动。这个田,当作田猎来讲。猿猴因为身体敏捷,就被人利用耍猴戏挣钱。我们国家有很多玩猴戏的江湖人,特别是河南人,驯猴的技术很高。在《庄子》的前面几篇里,我们也时常看到,有用就会被人砍伐,无用则能够得长生。虎豹、猿猴,正是因为有用,所以才会被人猎杀,或者拴起来为人所用。

“如是者,可比明王乎?”老聃这里是用虎豹、猿猴等来比喻人才,他说像这样的人,可以和圣王相比吗?

在讲《养生主》的时候,我提到过,人不过是大道运行的傀儡而已,不管你再得意、再能干,哪怕是唐宗宋祖、秦皇汉武,也不过是大道的一颗棋子。老天爷让你成为什么角色,你就会是什么角色。这个角色唱完了,便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没有谁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存在。唯一能够永恒的,只能是大道。只有大道,才能承担无穷无尽的角色,承担一切的悲喜剧,而具体的个人或现象,永远都是在刹那间就消失了。哪怕是十年、百年、千年,在大道的运行之中,在无穷无尽的时间和空间之中,也仅仅是刹那而已。

所以,不管你如何英明了得,都不过如猿猴般被大道拴系着。这个明王,可以说是圣王,也可以说就是大道的体现,是拟人化了的大道。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