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帝王》第三讲(2)七窍开而浑沌死

《应帝王》第三讲(2)七窍开而浑沌死

00:00
08:03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什么叫镜?佛教里有《宗镜录》一百卷,当初神秀想在五祖那里得衣钵时,也曾作偈曰:“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也说到了镜。其实我们的这颗心就是镜,能反映外界的事物,但是,却有不干净的私欲在污染本来明镜般的心。“不将不迎。”将,就是送出去;迎,就是接进来。

平日里在大街上,我们看到美女眼睛就不自觉地瞟过去了;看到钞票心里就很向往了;看到当官的,自己心里就在琢磨我也能当官多好啊。我们的日常活动都在将和迎之中,看到喜欢的就赶快跟着念头一阵妄想;遇到麻烦的、讨厌的,就唯恐避之不及。但是作为镜子,或者说作为大道来讲,就没有这种私心。美女也好,丑女也好;鲜花也好,毒蛇也好,都一视同仁,没有分别心。生,它不喜;死,它不怒,因为万物都是他棋盘中的棋子,不管生老病死,都在他掌控的范围内。我们应该怎样用好自己这镜子一样的心呢?就是不将不迎,不取不舍,不好不恶。要“应而不藏”,就是说,它清晰地反映了外界的事物,但是又不执著于这些事物。

有个禅师在开示的时候说:“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我们的心也应该有这么一层关系,无论走到什么地方,不要一去就想到要给别人留下什么印象,留下什么光辉。见明星来了,赶快冲过去捧一下,要图时髦当粉丝。没有必要嘛!你达到了“应而不藏”,才能够“胜物而不伤”,在各种关系之中运用无碍而不伤害我们自己的精神。这个就是很了不起的境界,需要我们自身好好料理啊。

 

七窍开而浑沌死

我们来看《应帝王》中的最后一个寓言故事。“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这个寓言非常有意思。南海的帝王叫做“儵”,北海的帝王叫做“忽”,这两个人的名字连起来,就是“儵忽”。这既是聪明能干的意思,也给人一种匆匆忙忙、反应敏捷的印象。中央之帝呢,是个糊里糊涂、眼不明耳不聪的憨厚之人。有一天,这两个聪明人结伴游玩,到了中央之帝浑沌的地盘上,浑沌很亲热地接待了他们。儵与忽很感动,于是商量说:“我们大家都有七窍,眼睛能看,耳朵能听,嘴巴能吃东西,鼻子能呼吸,浑沌没有长这些器官,我们是不是帮他一个忙,把七窍给他开了,让他眼可见美色,耳可听美音,嘴可吃美食,鼻可闻香气。这该多好啊!”结果他俩就真的去给人家开七窍。每天都开一窍,七天之后,七窍倒是开了,浑沌也死了。

这个故事在语言上很清楚明白,也没有过多的讲头,大家可以结合禅宗公案,好好参一下其中的意味。

《五灯会元》里有这么一个公案,一个老和尚带了一个小和尚,在深山里居住多年。这个小和尚按照世俗的标准来说,就是很不懂事,看到客人来了不懂得招呼应酬,连自己的师父也不懂得招呼应酬,成天该吃饭时就吃饭,该睡觉时就睡觉,也不知道烧香磕头什么的。

有一天,几个参学的人听闻山上有个老菩萨,便来拜见老和尚,与之谈经论道之后,觉得老和尚真是相当高明。过了几天,老和尚出山办事,参学的人看到小和尚懵头懵脑,便问他:你跟着师父几年了?小和尚说:五年了。参学者说:都跟了五年,你还什么都不会么?我跟你说,见到师父,就一定要磕头;师父下得堂来,就一定要把师父的衣服接到手里,帮他放好;师父要洗脸洗脚,一定要亲自侍候,见到客人要主动招呼应酬。总之,这些人心好,也耐得烦,花好长时间啰啰唆唆把这些待人之道给小和尚传授了一遍。过了几天,老和尚回来了,小和尚马上就迎上前去,给师父磕头,问候辛苦,还打洗脸水侍候。老和尚觉得很奇怪,就问他这是怎么回事?小和尚说:师父啊,弟子以前不懂事,这几天全靠这几位师兄教我如何待人接物。老和尚听了相当生气,冲着几个参学者说:我这么好的一个娃娃,竟然被你们教坏了,全都给我滚蛋!

其实,这个公案就是从浑沌这个寓言中衍生出来的。所以我们平时就要参,为什么我们不要聪明智慧?为什么要甘当瞎子聋子?黄帝《阴符经》里面说:“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这句话跟这个寓言又有什么关系?我们一定要好好参一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哥像风一样浪

    辛苦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