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经济变革得失》5: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导致了明清两代的闭关锁国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5: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导致了明清两代的闭关锁国

00:00
08:39

听书找禾也,大家好,我是小禾,欢迎来到禾也书社,希望我们的节目能陪伴大家度过一个美好的时光。


今天我们继续来解读吴晓波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昨天我们说到宋朝允许官员经商以及土地兼并,导致社会的财富和土地都聚集在少数几个家族手上,这直接影响到了中央财政收支平衡,所以,当时的皇帝宋神宗决心要改革,他找来的操盘人就是王安石。


王安石大家都很熟悉,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我们上学那会儿,语文课本上就经常会出现他的诗词。王安石这个人本身非常有才华,他自己说他已经读完了天下所有的书,像对于当时的儒家经典书籍那都是熟读于心。而且他不仅是个理论家,还是个实干家,他科举出身,从基层一步一步干到中央。除此之外呢,他也没有什么不良的嗜好,他既不贪财也不贪色,既不通敌也不卖国。按理说,像他这么厉害的一个人,应该能够把国家治理的越来越好,但事实上呢,正是他的变法,间接把宋朝推向了灭亡。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王安石变法具体有哪些操作。


首先,王安石先是对经济部门进行了重组,简单来说,就是成立一个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把所有的经济权力全部集中起来。


接下来,王安石颁布了大大小小十几条法令,我们来看其中比较重要的三条以及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一个是均输法,这其实就是汉武帝时期的思路,也就是对于重要物资的运输和销售,国家进行全面垄断。这种统购统销,国营专卖的做法,把整个市场的正常运行完全给打乱了,要么就是政府的采购价格远远低于市场价格,要么就是官员在采购的时候吃回扣。


第二个是市易法,这个主要针对的是零售行业,指的是由政府出钱以平价购买某些商品,储存起来,然后等到市场缺货的时候,再拿出来高价卖。而这些商品主要是一些周期性的、季节性的,比如水果、芝麻等等。比方说我来城里卖个水果,本来就是小本经营,结果前脚刚进城门,我的水果就直接被押送到政府部门了,然后用很低的价格就把我给打发了,那下次我肯定就不来这里做买卖了。


第三个是青苗法,对于农民来说,这个杀伤力最大。青苗法指的是,政府利用现金或者粮食给农民发放贷款,作为种地的补助,每笔贷款的利息百分之二十。这个政策的初心呢,一方面政府能够赚取利息,另一方面又能够避免穷人受富人高利贷的剥削。但是实施起来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各级官员把发霉的粮食贷出去,然后收回的时候必须是新粮,或者贷出去的时候缺斤短两,收回的时候故意压秤,这么一来一回,农民在政府贷款的利息算起来比民间的高利贷还高。更过分的是,中央为了把钱贷出去,向各地方下达贷款指标,最后导致地方上为了完成指标,分摊名额,强行贷款,甚至如果当地发生水灾旱灾,农民无法及时偿还利息的时候,政府到处抓人,农民只好卖儿卖女。


以上就是王安石变法的三大政策,大家可以看到,王安石是一个国家主义者,也就是说为了国家利益可以牺牲掉一切人民的利益。比如这前两个政策,很明显国家都是在与民争利,通过政府权力对商品市场进行垄断和打压,目的就是尽可能的增加财政收入。而第三个政策呢,王安石可能想的是在增加财政收入的同时能够减少人民的负担,但是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却没有一套严格的监管制度。所以,这次变法的结果就是,国家越改革越乱,人民越改革越苦。


在王安石去世之后,蔡卞和蔡京被朝廷委以治国重任,特别是这个蔡京,是当时出了名的贪官和奸臣,他把王安石的国家主义推到了极致,压榨民间的利益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很多人被逼的上吊的上吊、跳河的跳河。你看,一个国家搞成这样,怎么能不灭亡呢?


那么,为什么我们前面说,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呢?这是因为,王安石变法的失败,给后来明清两代的统治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一个这么厉害的人,在一个工商经济发达的环境中,变法能直接变到亡国的地步,对于统治者来说,这个结果是无法接受的。所以,自从宋代之后,明代和清代基本上放弃了比较激进的制度改革,放弃了扩大疆土,放弃了国际贸易,政府越来越保守,越来越要求稳定,这也就是我们说的,闭关锁国。


接下来,我们来讲本书的第七章,明清停滞:大陆孤立主义的后果。


我们前面讲,因为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从明清两代开始,统治者就把重点放在了维持政权稳定上面。所以,要维持稳定,就要防止内忧外患。对于外患,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切断与外界的一切联系,也就是闭关锁国。对于内忧呢,就是要削弱民间组织力量,也就是要把人民全部打散。


下面,我们先来看明清两代是如何把自己封闭起来的。


首先是在北面修长城。在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为了防御元朝的残余势力,在北面的边境修长城,并且派重兵把守。从此之后,打通中国与欧洲的丝绸之路就慢慢被堵住了。


其次是在南面禁海运。明朝在初期的时候,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港口和最强大的海军,大家比较熟悉的“郑和下西洋”,其实就是在1405年,明王朝对东南亚各个国家的一次大规模的巡视,当时的舰队庞大到一个什么程度呢,整个舰队一共有63艘大船,将近3万个人,当时的指挥舰长度就有100多米,船有4层,光要开动起来就要200个人,这简直就是海上巨无霸。但是,就在郑和七次下西洋之后的1492年,朝廷决定我不跟你们小国一起玩了,正式下令闭关锁国,规定所有人都不准与其他国家的船只有贸易上的来往。然后到了清朝,政府继续执行明朝的锁国政策,在施琅打下台湾之后呢,康熙曾经宣布开海贸易,设立了广东、福建、浙江和江苏四大海关,但是到了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关闭了浙、闽、江三地海关,通商关口就只剩下广州了。


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就结束了,明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明清两代,是如何打造一个超稳定的社会,我们明天见!


我们的节目首发在微信公众号禾也书社,在这里,周一到周三小禾会为大家分享成长类畅销书的解读,周四到周六小也会为大家讲一些有意思的小说和故事,有兴趣的同学赶紧关注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就是那只大猫

    一条鞭法,摊丁入亩?激进不?青藏,蒙古,新疆?这些不是开疆拓土?

  • 就是那只大猫

    美国墨西哥边境墙有话说,贸易战有话说。当时中国是东亚,东南亚,南亚最强的国家,地位和现在的美国一样。其余国家的人都来打秋风谁受得了,而且不准贸易就跟现在的美国经济制裁一样

  • 就是那只大猫

    长城就如同现在军舰下饺子一样,保护了自己的安全,也没有不准贸易啊。

  • 就是那只大猫

    修长城阻断贸易?长城是国防工事,又没说不准贸易,现代国家不都是口岸进出的?你觉得要随便进出那才叫开放?那叫走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