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北国忧思 | 今我不乐,日月其除《唐风·蟋蟀》

13. 北国忧思 | 今我不乐,日月其除《唐风·蟋蟀》

00:00
13:26

你好,欢迎你又来到我的《董梅为你讲〈诗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风》里的一篇《蟋蟀》。


《唐风》一共12篇,《蟋蟀》是它开篇最重要的第一篇。在《诗经》的作品中,我觉得它是非常有魅力的一篇,因为它带给我的感受是深邃和坚实,含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蟋蟀在堂,岁聿(yù)其莫(mù)。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无已大(tài)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jù)。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

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häo)乐无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tāo)。

无已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1 拷贝 8.png

图 | 董梅老师手写



这里是黄土高原的腹地。已经是入冬时节,西北风一天比一天紧,天气越来越寒冷。入夜之后,整个世界都已经陷入寂静之中,人也要入睡了。就在这时,忽然从卧室外面的堂屋里传来蟋蟀鸣叫的声音,叫声一断一续,甚至在寒冷中显得有些颤抖。


静夜之中,这鸣叫声不仅让诗中的人无法入睡,而且,更使他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悲凉。为什么会悲凉?因为蟋蟀的叫声触发了他的思考,关于生命、生死,以及由此关联的对生活态度的选择

1650269320511.jpg

图 | 马和之 《唐风图卷》局部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通常,蟋蟀是不会进入人类居住的空间的。除非是天气开始变得寒冷,它们被严寒所逼迫,才会到人类的房屋里寻找温暖,以图延续生命。


所以在《诗经》的另一首诗《七月》里边,你也会读到:“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就是随着秋去冬来,蟋蟀和其他昆虫们在不断躲避寒冷、寻找温暖的过程。


为什么要从蟋蟀开篇?因为我们的古人非常重视、非常敏感于大自然的信号。当“蟋蟀在堂”这个信号传入耳中,很可能让诗人的内心陡然一惊:岁聿其莫,一年又要到头了。而且他的思绪并没有就此停下来,而是迅速完成了一个飞跃,直接指向终极问题——“今我不乐,日月其除”!不乐,不是不快乐,而是说痛苦。每一天,随着太阳和月亮的升起、落下,都意味着一段生命又弃我而去,此时一股莫大的悲凉涌起,甚至会把自己淹没。


在这儿,我还有自己的一个小心得想跟你分享。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非常精彩的细节,就是这首诗的开头用蟋蟀的鸣叫声引入的方式,也就是说,它是以听觉起兴的。而《诗经》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视觉引入的,比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那么,《蟋蟀》以听觉起兴,又有什么道理可循吗?我觉得是有的。


北国的冬天、黄土高原的冬天,本来就稀少的植被更加凋零,视觉中是一片寂寞荒凉,所以缺乏视觉起兴的自然基础。但是视觉越是萧索,人们对声音就越敏感。所以静夜之中的几声虫鸣,简直会带来直抵内心的震颤。



讲到这儿,你不要以为这是一首颓丧的诗。恰恰相反,正如我前面所说,它虽然伤感,但是含有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正是来自它所触碰的主题,也是人类艺术的母题——存在与死亡。它虽然释放出了巨大的伤感,但伤感里包含的是诗人郑重的追问,追问生命和时间。更为可贵的是,诗人并非徒然伤感,他拿出了理性来处置自己的伤感。

1 拷贝 9.png

图 | 董梅老师手写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不要过于贪图享乐、挥霍无度啊!要时时想一想自己的本分责任之所在;

好乐无荒,良士瞿瞿”。人生一世,该有适度的享乐固然没错,但是也要掌握好分寸,不能耽溺,不能过度退让于自己的人性弱点,要保持理性和自律,这才无愧于一位贤良之士。

所以,这是一首相当理性的诗。至少,它以强大的理性、清醒的现实精神制衡了强烈的情感,对人生应该持有的态度作了讨论和回答。这样的情感表达,所携带的美学特点就是《诗经》特有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有分寸,不过度、不颓丧



那么,沿着这个方向追问下去,就产生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为什么这首诗最终的态度是归之于理性呢?其实,这跟它诞生在“唐”这块土地上有直接关系。


这个“唐”可不是唐诗宋词那个唐朝,而是西周初年分封的一个诸侯国,唐国。这个诸侯国你可能不太熟悉,但是说到晋,你是不是就不陌生了?对,就是山西那个“晋”。晋国本来称为唐国,它的第一代国君在接受周王分封的时候,国号就叫“唐”,到了第二代国君,国号才改称为晋。可是《诗经》的编辑者,却选择使用了它最初的国号,把这个邦国内收集的诗歌称为“唐风”。


如果你有兴趣,在地图上找一找《唐风》的位置,和上一次课上讲的《周南·关雎》的位置,你就会发现它们在地域上刚好是一南一北。更准确地说,上一讲的《周南》,来自汉水流域,是《诗经》版图的最南端;而唐风来自山西的汾河流域,是《诗经》版图的最北部


处于北国的、黄土高原腹地的唐国,自然条件相当艰苦,就是所谓“土瘠民贫”,土地贫瘠,人民的生活艰难。而这样的艰苦环境会塑造出怎样的族群性格呢?——忧深思远。他们具有忧患意识,会对浮华产生本能的警醒,他们会穿透现实,生发出哲学性的追问与思考。所以这个族群,既会有来自苦难的忧患,又会同时生成强大的理性精神,使他们能够处置苦难、面对现实。

IMG_3188.jpg

图 | 马和之 《唐风图卷》局部


根据人类学家的观点,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都不是出现在地球上自然条件最优越的纬度地带,而是产生在有一定生存考验的中纬度区域。因为适度的压力,从长足而言会激发出文明的创造力。族群如此,个人也如此。比如唐国,也就是晋国,正因为它的土瘠民贫,国人的忧深思远,恰恰为它提供了内在动力,使它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强国。


唐代的名臣魏征非常有文学鉴赏力,他曾经说,江南的诗歌形式华美,而北方的诗歌感情真挚、富于内在力量。看看《蟋蟀》这首诗,诗人正是用一种沉着、质朴、真挚的笔调书写了他的情感和思考。


尽管这首诗写在两千几百年前,但是诗人的情感,仍然能如此真切地传递到我们面前。对这种岁末的感慨,对生命本身的思考,你我应该都不陌生。而每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中,更是都有可能体会被寒意包围,孤独无助。如何面对它呢?来自唐风《蟋蟀》两千年前的启示是:正视苦难与艰辛,善待自己,但是不要纵容自己的人性之软弱,沉沦自弃,保持理性精神,永远不要失去内心的力量


配图 | 来自网络
配乐 | 《偶然》《树叶曾经在高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265393354

    没讲完,有点贵

  • 语花朵朵

    关关雎鸠、应该也是以听觉起兴的吧?

  • 云淡风轻_b57

    好喜欢你的解说跟背景音乐,可以更新的快一点吗?每首诗我起码听了15遍了,睡前必听!

  • cll8

    这个原文注了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