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你来到我的《董梅为你讲诗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秦风》里的一篇《晨风》。《秦风》一共10篇,《晨风》是第七篇。
鴥(yù)彼晨风,郁彼北林。
未见君子,忧心钦钦。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山有苞栎(lì),隰(xí)有六驳。
未见君子,忧心靡乐。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山有苞棣,隰有树檖(suì)。
未见君子,忧心如醉。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这首诗一共有三段。和《诗经》的大多数作品一样,它一开头儿就用了起兴的手法。
鴥彼晨风,
郁彼北林。
第一个字“鴥”,是鸟疾飞的样子。什么鸟呢?晨风。在这儿要提醒一下,你可不要让“晨风”这个名字误导了,它并不是指“早晨的风”,而是一种猛禽的名字,这种猛禽是鹰的一种,体型比较小,但是却格外迅猛,通常它被称为鹞鹰,或者鹰隼(sün)。
图|鹞鹰
你一定记得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里面有一句“鹰隼试翼,风尘翕张。”,“晨风”就是这种鹰隼。你想想,它得是多么有力量感的鸟。但是它为什么会得到了“晨风”这个名字呢?其实,我也不知道这个缘起。也许正是因为它们飞翔的姿态之轻盈、有力,就像一阵清爽的早晨的风吧?
诗的主人公是一位秦国的女子。黄昏正在降临,她在落日的余晖中举目四望,一只猛禽迅疾飞过,身影掠过她头顶上的高空,那样矫捷、迅猛,她一眼认出来,那是一只晨风。此刻,这只晨风正在急速地飞回北部的山林,那里,在陡峭的崖壁上,有它的家——鹰巢。
或许是雄鹰的姿态,触动了这位女子的心怀,让她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的丈夫。按照《诗经》时代的惯例,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君子”。
未见君子,
忧心钦钦。
你看,黄昏降临,连老鹰都知道归巢。而我远行在外的夫君,他此刻人在何处呢?对他的惦念,让我的内心充满了忧虑。
这里讲到急急归巢的老鹰,不知道有没有让你想起陶渊明的名句:“鸟倦飞而知还”。有趣的是,我想陶渊明笔下的鸟,多半是不包括老鹰的,因为他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鄱阳湖区,那里最典型的、入诗的飞鸟应该不会是鹰。
而秦国的发祥地位于西北边地,祁连山脉的雪峰遥遥在望,翻越过祁连山,山那边就是青藏高原了。由此你就会知道,秦人,本来就是一个生活在边地、以牧马、驯鹰著名的族群。所以,《秦风》里边即便是一篇相思题材的作品,也带着鲜明的地域特点。
思念中的女子,抬头所见,是回归山林的鹰隼,这触发了她的情感,进入了她的诗篇。如果我们对比《王风》里的作品,就是黄河中下游的平原区地区的作品,同样的思妇题材,一位中原农耕生活中的女子,举目所见,是归栏的牛羊,是回窝的鸡群,这些触发了她的情感,进入了她的诗篇。所以说,《诗经》的十五国风,每一篇都带着满满的地域风情。
现在我们回到《晨风》。你肯定已经体会到了诗人的用心:目睹老鹰的归巢,联想到丈夫远行不归,而自己满怀牵挂,这位女子真正想说的是:连老鹰都想着回家,久别的夫君啊,你什么时候能归来呢?又有谁能体会我心里的忧伤呢?
忧虑和思念缠绕在一起,让这位诗人倍觉煎熬,终于在一个瞬间,她迸发出了怨语:
如何如何,
忘我实多!
她说:一定是不出我所料啊,你肯定早已经把我忘了吧!这是一种发自于深情的怨语。它是推测,可是推测的语气里含着一份不出所料,却又深怕不出所料。两千多年前,这位秦国女子内心翻滚着痛苦,她的痛苦灼热、真挚,到今天还令我们动容。
刚才我主要讲了全诗的第一段,其实后面两段的意思也就可以了解得差不多了。复沓的手法在反复咏唱,把诗人的感情一步步推进得越发强烈——
第二段是未见君子,忧心靡乐
第三段是未见君子,忧心如醉
从第一段的忧心钦钦,到第二段的忧心靡乐,再到忧心如醉。这位女主人公的痛苦几乎已经无法把持。而每一段的结尾都是一样的:“如何如何,忘我实多”。仍然从始至终是那份不出所料,又生怕不出所料的忧虑。
在大概勾画了后面两段的讲述之后,我有一个惊喜的知识点想告诉你,一个在《诗经》作品里经常出现的结构:山和隰。山就是山河的山,而“隰”字有点儿复杂,也有点儿陌生,它是湿润的“湿”字的繁体写法,去掉三点水儿,换成左耳道。如果还是想象不出来这个字,也别着急,你可以很容易地在诗的原文里找到它。
山有苞栎,隰有六驳。
……
山有苞棣,隰有树檖。
这个陌生的隰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它的意思是“低洼湿地”,就是在一组大的地势构成之中,地势比较低、含有水域的地方,今天,我们这样的地方作湿地,现在越来越多的湿地,被修建为湿地公园。
图|六驳(朴树)
图|棣(郁李)
图|檖(山梨)
已经理解了“隰”字的意思,现在再来看“山和隰”这样一组构成,就一目了然了,它们形成对比的结构:高的山峦和低的湿地。高的山峦上长着婆娑的栎树和棣棠,低的湿地里长着茂盛的朴树和山梨。
如果说第一段的鹰,是诗人仰望天空的视角。那么后面两段的山和隰,就是她向四周环望的视觉范围。她被高高低低起伏的山水包围着,被层层叠叠的草木环绕着,如果你循着她的视线向她的世界张望,会看到整个世界中仿佛只有她孤单一人。
那么,这就是山和隰的全部意义了吗?不是,其实,真正重要的是它们所含有的隐喻的、象征意义。
象征着什么呢?我想你一定听过那首台湾民歌《阿里山情歌》。“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山和隰,一高一低的呼应,一山一水的相依,就是阿里山的姑娘和少年;就是《诗经》里士与女,也就是思妇对于她的夫君思念时候的“你和我”。
连同今天的《秦风》在内,我们已经用四次课,分别聚焦了《诗经》版图的南北东西。下次课,我们将会到达《诗经》版图的中心区域,进入黄河中下游平原,了解一下《王风》。
配图 | 来自网络
配乐 |《偶然》《雨巷》肖瀛
这么好的课程, 需要传承
为什么不更新了
每一诗都一手握放大镜一手毛笔书写超比大学时敬畏享受
每一集都是回听复听随着董梅老师没入了诗经的河流化一缕水草沙子小鱼~飘着流着悠游那么那么自在幸福
非常感恩董梅老师,把自己多年研究的心得和成果供养我们,感恩感恩,受教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