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国学24堂课46|坚持,才能成为强者

南怀瑾国学24堂课46|坚持,才能成为强者

00:00
06:50

坚持,才能成为强者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论语·雍也》

  冉求说:“不是不喜欢老师的学问,是能力不足啊!”孔子说:“能力不足会半途而废,现在你是自己画地为牢不向前。”

  南怀瑾先生认为冉求自己把自己划在一个界线内,而孔子的意思是,不管做不做得成功,只要你肯立志,坚决地去做,做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这便是真正的努力。现在你自己划了一个界线,还没开步走就先认为自己过不去,这不是自甘堕落吗?

  凡事必须去尝试,去努力,才能有所成就。缺乏勇气去尝试是很多人没能成功的主要原因。我们必须坚信世界上没有做不成的事,“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是不变的真理。很多时候不是事情太难,而是我们被无法预知的困难吓到了,因此不敢向前一步,将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于自己的能力不足上。

  人生本就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如果我们没有勇气为自己选择一条道路,没有坚持不懈的动力,就将一事无成。我们不怕天资不够聪颖,因为勤能补拙;我们也不怕客观条件不好,因为事在人为。我们怕的是没有志向。人生的道路虽然坎坷不平,布满荆棘,但是只要我们努力了、坚持了,未必就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西汉时期,有个农家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霍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清朝末年的中兴名臣曾国藩并不是个天资聪颖的人,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而是更加努力地去读书。有一天,一个小偷到曾国藩家里去偷东西,发现曾国藩在读书。于是小偷就在房梁上等待曾国藩读完书睡觉之后再偷。但是,曾国藩把一篇文章来来回回读了很多遍都没有背下来。

  就这样,小偷等了两个时辰。他看到曾国藩还在读那一篇文章,实在忍不住了,就从房梁上跳了下来,当着曾国藩的面把刚才那篇文章从头到尾背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

  显然,那个小偷的资质比曾国藩要强,但是,那个小偷始终是小偷,一直名不见经传,而曾国藩凭借自己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终于出人头地,成为晚清时期的重臣之一。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靠的就是坚持的力量。生命的奖赏在遥远的前方,而起点就在我们的脚下,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才有可能得到生命的恩赐。荀子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长途赛跑靠的不是一时的爆发力,而是长久的耐力。只要我们能够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达到希望的终点。

  《羊皮卷》上有这么一段话:“从今往后,我承认每天的奋斗就像对参天大树的一次砍击,头几刀可能了无痕迹。每一击看似微不足道,然而,累积起来,巨树终会倒下。这恰如我今天的努力。”我们的努力在一开始的时候可能看不到任何成果,我们不能因此而灰心丧气,抱怨生活的不公,将责任推到自己的天赋和客观条件上。要知道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量变向质变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之所以暂时看不到成果,是因为我们的努力还不够,还没有到能够出现质变的地步。我们要继续坚持下去,相信终有一天,成功会属于我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